分享

【图文】刘年诗歌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易烊1203 2015-05-11
?发布时间:2015-4-20 8:34:13 ·点击:296
本网讯(通讯员 李艾玲 刘会敏 陈永行)4月19日下午,由我校素质中心、党委宣传部、研究生处、我院及州团结报社、州文艺评论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刘年诗歌研讨会在我院影视鉴赏室召开。此研讨会系诗人刘年、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来湘西系列活动的第四场。


湖南日报社驻湘西记者站站长彭业忠、团结报社副总编辑唐心、湘西州青年文化学者黄摩崖、作家九妹及我院向成国教授、覃新菊教授等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我院党总支书记、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田茂军教授主持。




图为 研讨会现场 (李艾玲 摄)

与会人员以刘年的诗歌为研讨对象,围绕其艺术价值、表达技巧、内容特色、文学情怀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欧阳文章、胡建文、刘泰然、林铁、覃新菊、何小平等学者纷纷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刘年诗歌创作的当下意义。



图为 田茂军教授 (李艾玲 摄)

其中,刘泰然指出,刘年的诗歌反映了中国式的苦难意识,写作对象更多的指向大地,指向具体的万物。胡建文结合刘年的诗歌谈道,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刘年的老乡、州青年作家向水生结合刘年的《胡家寨的牧羊人》指出,诗歌中的乡愁是一永恒的主题。



图为 州青年作家黄摩崖 (李艾玲 摄)

黄摩崖在文化现象层面谈了自己的感想。他指出,当代新诗经历了许多的变化,甚至也被严重的低估,但诗歌的高低,其实不关时代的粗与精、篇幅的长与短、语言的文与白、题材的雅与俗、视觉的大与小、诗人的贵与贱,诗歌的技艺归根结底,在于诗人对汉语的掌控力以及对诗人所处文化背景的理解。



图为 诗人刘年 (李艾玲 摄)


随后,刘年致谢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悟:“湘西是我的故乡,让我感觉温暖的地方,从一个打工者到一个有点名气的诗人、编辑,从广东到云南再到北京,走遍大半个中国,走过千山万水,我发现世界在变,诗歌在变,包括我也在变,但我始终记得我来时的路,我的家乡湘西,故乡的土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文化,故乡的人们,都对我的诗歌带来影响,这些影响输之笔端,形成了我作品的灵魂。”



图为 青年作家赵彬馨现场朗诵刘年的诗 (武景 摄)

另外,此次研讨会还穿插了刘年的诗歌朗诵,以朗诵的形式,再次让大家感受到刘年诗歌的魅力。



图为 合影留念 (朱以超 摄)


相关链接:

刘年,原名刘代福,1974年出生于湘西永顺,《诗刊》编辑。著有诗集《远》,2013年获人民文学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2014年获红高粱诗歌奖。2014年发掘并成功推出女诗人余秀华,被誉为发现余秀华的伯乐。


学生编辑:武景 杨思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