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牧青 要问龙子们都去哪儿了,还得到皇家宫苑里去找,因为那儿的王气最盛,龙脉最深,龙子最多,也最尊贵。聊这个话题,源于几天前的颐和园之旅,而且是撇开东宫门,从北宫门进去的。 走过苏州河上的三孔长桥,映入眼帘的是颐和园四大部洲景区。万寿山背面的香岩宗印之阁和一座座塔、台、殿、堂在碧蓝如洗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和壮观。清风徐来,挂在殿角上的铃铎叮当作响,感觉进入了梵音佛国。 四大部洲建筑群的核心建筑是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系仿西藏桑耶寺形制而建的藏式风格的喇嘛庙,但其周围建筑却明显带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四大部洲及日月两殿无不浸染着道教文化元素,铃铎之上,立在“风口”上的是一排排趾高气扬的小神兽——不错,正是那些我们平常所说闲得五脊六兽的家伙。 四大部洲建筑群鳞次栉比,依山陡列,故站在香岩宗印之阁的殿台上,几乎可以俯瞰包括苏州街、谐趣园在内的后山全景,尤其是就近的日月两殿的殿脊,仿佛触手可及。 这足以让我激动不已,因为这是首次在顶端与皇家建筑精粹平视,得以观全貌而窥一斑,有缘跟龙子们进行近距离的对视。 四大部洲及日月两殿的殿脊上,龙子们随处可见,东西对称排列的“五脊六兽”不乏“熊孩子”龙子们的身影。 话说古代起脊的硬山式、悬山式和庑殿式建筑一般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正脊两端哈嘴似鱼的瑞兽叫龙吻,又叫吞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鸱吻。四条垂脊一般各排列着五个蹲兽,五个蹲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统称“五脊六兽”。其中的鸱吻、狻猊、獬豸正是龙家的三个少爷。 然而,这里的“五脊六兽”却不是最多的,递次看去,或一,或三,或五,不尽相同。要说尊贵和数量,还得说是故宫的太和殿。 提起故宫,这个话题不妨暂时撂下一会,我也来个“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为要说龙子,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们的老爹及家族。 此前,去过故宫,着实地接受了一次龙文化的洗礼。 故宫皇极殿南侧有著名的九龙壁,照壁饰九条巨龙,九龙各戏一颗宝珠,背景是山石、云气和海水。就形体而言,九龙壁上的龙,有正龙、升龙、降龙之分,每条龙神态各异,腾跃于祥云之中,鳞光闪烁,栩栩如生。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古有“九龙治水”一说,明代何景明在《九川行》中道:“帝遣九龙下,治此江汉安。”传说中的九龙,即青龙神广仁王、赤龙神嘉泽王、黄龙神孚应王、白龙神义济王、黑龙神灵泽王、东海广德龙王、南海广利龙王、西海广润龙王和北海广泽龙王。颐和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祭祀的正是西海广润龙王敖润。 上古传说中,华夏始祖伏羲和女娲形象的“蛇身”是龙的原始雏形。随后的炎帝和黄帝也跟龙有极深的渊源,《竹书记年》里说:“黄帝轩辕氏龙图出河”。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是“乘雨龙”……三皇五帝大都与龙有关。由此,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炎黄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前人分龙为四,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作为神灵、权威和尊贵的象征,龙有神圣、吉祥、喜庆和无所畏惧之意。龙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这也注定了龙会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 龙的图案从古至今经历了无数次演变,早期的龙近似蛇的形象,称夔龙期。商时夔龙的形象威严、庄重、粗犷,有一种原始美。应龙期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形体大而短粗,四肢强壮,朝气蓬勃,图案也趋于装饰化、幻想化。然后是黄龙期,其形象始于唐宋,成于辽、金、元,盛于明清,造型上更加规范和定型,有坐龙、盘龙、团龙、飞龙、云水龙、戏珠龙等。最后是回归期,民国以来,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人们得以按喜好绘制或塑造其形象,现在的龙集中了多种动物的特征,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雄浑霸气,富丽堂皇。 介绍完龙和它的家族,我们书归正传,接过刚才的话茬,再说说它的儿子们。 古建筑的岔脊上吉祥小兽的布放和排列有严格的规定,按建筑等级的高低数量不一,最高级别是故宫太和殿上的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彰显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门都安放了9个,仅次于金銮宝殿。 太和殿垂脊的前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着嘲风、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如前所述,嘲风、狻猊、獬豸都是“龙生九子”之一。 “龙生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究竟是哪九个,一直没有定论,直到明代一些学人笔记,才对诸位龙子的情况有明确记载,但结论并不统一。按李东阳的说法,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老大赑屃(bìxì)、老二螭吻(chīwěn)、老三蒲牢(púláo)、老四狴犴(bìàn)、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趴蝮(bāfù)、老七睚眦(yázì)、老八狻猊(suānní)、老九椒图(jiāotú)。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指龙恰好有九个儿子。传统文化中,九是虚数,也是贵数,民间传说中的龙子远不止这几个,囚牛、麒麟、獬豸(xiè zhì)、螭、负屃、朝天吼、貔貅(pí xiū)等,都被传为龙子,且“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赑屃,又名霸下,也称龟趺,排在九子之首。形似龟,好负重,有长寿和吉祥之意。在宫殿、祠堂、陵墓、碑林背负石碑者便是。传说上古时霸下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正所谓“江湖老大”。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推山挖沟,疏浚河道。功成身退后,大禹担心霸下居功自傲,到处撒野,便搬来一顶天立地石碑,刻其功迹,叫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至今不能行走。搁到今天,这就得说是荣誉压垮了它,为名所累,做名人难,思想负担太重,使其不能放手一搏,潇洒走一回。 鸱吻,也叫螭吻、鸱尾,平生好吞,能灭火,就是在正脊两端兀自蹲守的那个龙形的吞脊兽。《太平御览》引述:“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鱼虬”即螭吻的前身。小家伙鱼形般柔滑的身体,好似鲤鱼跳龙门,生在了龙王之家,且有不错的站位。它是典型的舶来品,系南北朝时由印度随佛教传入的,是雨神座下之物。 蒲牢,形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一般安在钟上。据说它原本住在东海之滨,却十分怕鲸鱼,一旦鲸鱼发起攻击,就吓得“不了、不了”地乱叫。故人们将其铸于钟上,且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这也许是钟又称蒲牢的来历。皮日休曾有诗云:“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狱门之上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它。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之其形象虎虎生威,威风凛凛,因此除把守狱门外,还常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天禄识余?龙种》云:“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这便是虎头牢的来历。 饕餮,形似狼,这厮非常贪食,是个彻头彻尾的吃货,《山海经》中狍鸮(páo xiāo)者是也。《吕氏春秋·先识》里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因为它太能吃,竟把自己的身体也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由此,其形象被立于鼎盖。 由于时代变迁,商、周鼎上的饕餮纹的本义已逐渐被人淡忘,而演变成治身治国的寓意。苏东坡就曾在《老饕赋》里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可见北宋时饕餮的形象已增添了几分可爱。 时下,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称做“饕餮族”,甚至被标榜为时尚的美食主义者,已完全没有了贬义。曹禺的《北京人》第一幕有这样一段话:“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趴蝮,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又名帆蚣,平生最喜欢水,喜吃水妖,于是乎,常伴水而居。据说最讨龙王喜欢,因备受宠爱,未免飞扬跋扈,骄横无忌,终于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压在巨大的龟壳下看守运河,熬了千年,终获自由。为表彰其护河有功,上边便让其趴在桥栏杆上看风景,说的好听,其实就是个闲职,一个镇水兽而已,跟孙猴子弼马温的职位差不多。 趴蝮倒也尽职,于桥头一蹲又是千年。君不见,南湖岛旁边十七孔桥的两端各有两尊趴蝮趴于石墩上,造型非常优美。来往路人倒也垂青于它,将头摸得光滑铮亮。万寿山之阳昆明湖中有一荇桥,荇桥南北两侧的桥墩上也有它的的四尊造像。 睚眦,亦作睚眥,相貌似豺,嗜杀喜斗,此乃豺性使然。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故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形如狮,喜烟好坐。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狮子也,出西域”。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出身与鸱吻相似,也是异域之物。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坐骑,这正应了所谓释迦牟尼乃"无畏的狮子"之喻。后来,佛祖又将它赠与文殊菩萨当坐骑,有时也攀在香炉上,安静地享用香火,说起来,也算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来时,走过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就有其踪迹。 椒图,形似螺蚌,性情温顺,恰如螺蚌一样,遇到外物侵犯,总是缩回头去,将壳口紧合,现在看来就是自闭症。人们往往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或刻画在门板上,大概就是取其紧闭之意,以求安全。 至于没有列入“龙生九子”编制内的,还有很多,诸如囚牛、麒麟、獬豸、螭、负屃、朝天吼、貔貅之类的瑞物,也大都可以在皇家宫苑中寻到其踪影。 囚牛,有说是龙生九子的老幺,有说是老大,有时根本就不入流。它是十足的音乐爱好者,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美妙之声,为之痴狂。这种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麒麟,颐和园的仁寿殿外汉白玉须弥座上有一铜制怪兽,便是其尊容。其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猪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麒麟,从古到今都是公堂上的常客,有振官威之用,也是权贵的象征。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载,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口吐玉书”:“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曾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此,麒麟被视为古代的仁兽、吉祥神宠和儒家的象征,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民间主太平、长寿,能带来丰年、福禄与美好,且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獬豸,仁寿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宝座四周,设有掌扇、甪端等,其中甪端又叫独角兽,传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也算是大智慧者。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清王士祯《陇蜀馀闻》云:“甪端……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门,驱邪也”。也有人说甪端就是獬豸,这倒符合龙的个性,往往大隐无形,大音无声。 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又说殿脊骑凤仙人后边的瑞兽不是鸱吻,而是嘲风。孩子养活多了,难免长相有差不多的,甚至名字都混了,龙头老爹也概莫能外。嘲风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之功用。 螭,又叫螭首,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因其嘴大腹大,大肚能容,故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美称为“螭首散水”。这样说来,螭首与鸱吻无论是名字、模样,还是功用,也是差不多的。曹植《桂之树行》中,即有“上有栖鸾,下有盘螭”的句子。 负屃,石碑上首两旁的纹龙是其遗像。中国碑碣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典雅秀美,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且不乏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喜文,是典型的文青,一生痴迷于那些传世的文学珍品。负屃与底座的赑屃,一上一下,互为衬托,更觉精美。北京地安门外大街钟楼有乾隆年间所立碑刻一通,螭首方座,即是负屃。 这样说来,负屃好像又与螭首有些瓜葛,反正我是说不清了,过了这么些年,即便龙爹在世恐怕也记不得了。谁叫它当年那么不检点,以致于洒遍人间都是爱!如今有多少龙子?跟谁生的?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模样?都去哪儿干啥了?都没有印象了。 貔貅,与麒麟、龙凤一样,也有雄雌之分,雄为“貔”,雌为“貅”。也有人称为“四不象”,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凶猛威武。是古代五大瑞兽之一,为招财神兽。又说,独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据称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貔貅曾作为古代两个著名部落的图腾,因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后人用貔貅来化指勇猛的战士,或作为军队的称呼,京剧《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中诸葛亮曾有一句唱词:“各为其主统貔貅”,“貔貅”即指雄师。如此延续下来,古时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貔貅为饰,即取其守护避凶之意。 因为它的主食是金银珠宝,自然也就浑身宝气,因而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忍不住了,竟然稀里哗啦地随地便溺,这可惹毛了玉皇大帝,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得屁眼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不过,有时坏事会变好事,貔貅因此而有吸纳四方之财的寓意。 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喜欢收藏和佩戴貔貅。它为帝王守护财宝,被称为“帝宝”。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汉代玉貔貅,上刻“乾隆御玩”字样,可见其曾为乾隆皇帝的心爱收藏。貔貅除了招财、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可镇宅、化太岁、促姻缘。 望天吼,又叫犼,相貌独特。中国传统的祥瑞之物往往都蕴含集美思想,与龙、凤、麒麟一样,犼也如此:角似鹿,头似驼,耳似猫,眼似虾,嘴似驴,发似狮,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前爪似鹰,后爪似虎,弓腰挺臀,生性凶猛,强健有力,威武轩昂,有随时腾跃奋起之势,全身透着一股震撼人心之豪气和霸气。 吼极有灵性,能够替供奉它的主人避妖邪、挡煞气、驱除群凶、拔除不祥、聚财、守财、镇宅,于是乎,人们认定它是人世间至关重要的护身之兽、图腾圣兽,推崇为万事主宰、中国第一大国兽。正因如此,望天吼能够高居于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座上,高踞于有云朵及盘龙衬托的华表上端,与天地神灵、列祖列宗一同享受人们世世代代的顶礼膜拜。 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有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犼面北而坐,叫“望君出”,专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深居宫闱,不理朝政,便会催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 寻遍了北京的颐和园、故宫及皇城根下,我们大体可以知道龙子们都去哪儿了?曾经深居简出、神秘莫测的龙子们总算觅到了归处,皇家宫苑便是卧虎藏龙之地。不过,煌煌五千年,时过境迁,如今的龙子们早已不在眷恋皇家宫苑,进入到寻常百姓家,福佑众生。好龙儿志在四方,世界这么大,龙子们已无处不在。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
来自: 昵称cVZ45YVi > 《旅游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