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我在老家碰到一个患者,是朋友的父亲,患糖尿病快十年了,不知道听哪个“老中医”的建议,说是糖尿病就服用六味地黄丸,结果吃了一年多,脸色越来越晦暗,小便越来越频,浑身气力不足,疲劳感特别严重。 他来找我看病的时候,那面色,我一看就知道长期睡眠不好。我断然说:“赶紧把六味地黄丸停了!” “那不是补肾的药吗?”“肾虚很多种,这种药不适合您!您自己吃了 这么长时间感觉肾气足了么?”“……”他沉默了。“以后再也别瞎吃药了!”“嗯!”他不住地点头。我给他把脉,看舌,又问问一些症状,开了桂 附地黄丸加上补充肾阳的中药服用,配合“仙人揉腹”功法锻炼,半年之后再见他,脸色有光了,疲劳感减轻了,精力充沛了,尿糖有所下降,对我的医术赞不绝口。 我说:“我这点东西在古人那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只不过规规矩矩地看病,就能达到这个效果,现在很多中医师看病不遵循中医的理论,治不好病也不反思,而且用西医的思路指导中医用药,最终结果就是南辕北辙,治不好病,使患者觉得中药疗效差,败坏了中医的名声!” 我们都知道,现在药品市场上,流行一种补肾的药,就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儿科名医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当时创制之初,是用来治疗小儿五迟、五软这种发育不良的表现,包括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小儿的“五迟、五软”这种发育不良的表现,用中医来说就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说用六味地黄丸来给小孩补肾,因为小孩不识男女之事,没有损伤过肾精,所以说,他的肾阳是充沛的。补肾的话只需要滋补肾阴就可以了,这是很多古代医家所达成的一种共识。 这个补肾的方子流传到明代之后,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家薛己,他非常善于补肾,他把肾分为肾阳和肾阴,补肾阴就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阳用八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就是用来滋补肾阴的。 我在临床上,就遇到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不分自己的体质,也不管自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就一味地吃六味地黄丸,这能不吃出问题吗?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呢?我给大家说一下这两种肾虚的特征,大家可以自我检测一下: 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早泄等。 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遗精等性功能问题。 现 在临床上的实际情况是,很多肾虚的亚健康人士往往肾阴虚和肾阳虚混杂在一起,有的时候还间杂一些湿气、寒气、虚火、中寒。比如有的人腰酸腿软,稍微走路就 腿沉,平时怕冷,手脚冰凉,可是一到温度高的屋子里面手心脚心还容易出汗,牙龈还经常渗血,嘴里面干燥没有津液,口臭,记忆力差,早泄遗精,性功能障碍, 吃饭不香,吃点凉东西就拉肚子,脾气还急躁,眼睛平时红红的,干涩疼痛,颈椎难受,后背发硬,等等。 这都是我平时临床最常碰到的情况,说他阴虚吧,他怕冷;说他阳虚吧,他手心出汗;阴阳俱虚吧,稍微一吃点补药就上火;虚不受补,还兼有脾胃虚寒,肝气不足,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临证组方了,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用药,而不是单纯地用六味地黄丸或者八味地黄丸了。所以说,补药,尤其是补肾药不能随便乱吃,吃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身体症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