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麻阳街贫民民居[/ALIGN] 麻阳街有独特的历史。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街区的形成,从地理位置上看,多是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延伸;从功能区划上说,多因商业、手工业等兴旺而盛,并因之繁衍出一处处居民聚居区。而麻阳街则不同,麻阳街没有与市中心直接相连的街巷,它独立的位于城墙之外;麻阳街也非因商业、手工业兴而兴,整条街道内居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麻阳藉船民及其后裔。那么,这条移民街是怎么形成的呢? 麻阳古属五溪地,在沅水的中上游,现在为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麻阳不仅物产丰饶,矿产资源、农副产品丰富,其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麻阳历来是湖南通向大西南的商道和物资集散地,号称扼二省三区六县交汇,素有“武陵码头”、“湘西门户,苗疆前哨”之称。县内的锦江河是沅水上游的重要支流,锦江河流经县内14个乡镇,可通航里程达60公里。解放前,在麻阳从事船运的船民特别多,他们主要靠锦江河船运,上溯至贵州、云南;下行到常德、武汉、重庆、上海。在麻阳船民的下行线中,常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码头,船民们劳作辛苦,风霜雨雪、水路漫漫,像飞倦了的水鸟,也需寻一方落脚的滩石,很自然,他们就选定了这中转码头作为沥脚的口岸。于是船民们开始在这中转码头筑屋歇脚。为了方便,他们选中了城墙外、河堤边;因为是河坡地,他们只能筑吊脚楼。一而十,十而百,逐渐就在河坡边形成了这样一条船民聚居的小街。麻阳船民在外乡聚居成街,不仅在我市有,现在在贵州松桃、湘西凤凰、武汉汉口都有“麻阳街”存在,这些麻阳街也全部是因麻阳船民的运输活动而形成。 麻阳街的独特之处,除了他是一条移民街外,这条小街内人们从事的职业都与船运有关:男人除驾船外,大多为车木件(船上吊葫芦等用)的;打铁船钉、铁锚的;修船的。女人则多装卸货物、腌制咸菜出卖、或者游走河边上船缝补衣裳、或者翻过堤到郊外池塘下水捕捉螺丝蚌壳回家加工剜出螺丝蚌壳肉来卖。以上男人的职业不必说,女人的职业中,“腌制咸菜”明显是因为船民们长期食用咸菜具有独特工艺;“卖螺丝蚌壳肉”则与他们水性好有关(还因为要进行体力劳动的麻阳女子不裹脚,也是她们下得水塘的优势。) 麻阳街内,因为居民的职业特点,也形成了小街的独特人文景观——在这个船民的小社会里,有一种别于堤内本地街巷的风情。一下河堤就陡觉异于市井嚣缠:一溜长街,满巷河风。两排洁净吊脚楼,桐油漆得黄亮亮,一线窄窄的日光,瓦檐相接处撒落在窄窄的麻石路面上。走进石板街面,时见一群群小儿撒欢奔跑,三五位老者抽烟摆摊。这家那家传出扑扑通通咚咚的剁菜声,那是女人们在开展传统的个体腌菜加工,砧板咚咚声里时不时传出笑骂,笑骂声混在腌菜香和米酒香气里这家飞到那家。河街里,三三两两的姑娘们穿红着绿,挽起白嫩嫩的胖手臂,河坡里洗洗涮涮,洗螺丝蚌壳,涮碗筷菜蔬,水淋淋一篮子、一篮子提上坡来,边走边咿咿呀呀哼歌,把一条麻石街泼洒得永远是湿漉漉的。幢幢吊楼门敞窗开,家家水光满室,浪声绕梁,人在屋内恍如船行水中,使人想吆喝、想唱歌、想跳下河泅水,忘记了生活的忧愁…… ![]() 常德诗墙石刻原稿所描绘的常德码头,很接近沈从文的回忆[/ALIGN] 麻阳街是一条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学、民俗学价值的小街,正因为麻阳街独有的特性,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寓居常德时就对它的印象特别深。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常德》和《常德的船》中都曾经详细描绘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麻阳街:“沅水流域的转运事业,大多数由这地方人(麻阳船民——笔者注)支配,人口繁荣的结果,且因此在常德城外多了一条麻阳街……据传说,这条街是个姓滕的水手滕老九双拳打出来的。”;“那河街既那么长,我最中意的是名为麻阳街的一段。那里一面是城墙,一面是临河而起的一排陋隘逼窄的小屋……”1982年,笔者曾经冒昧给沈从文先生写过一封信,想不到沈老真的回了信,他在信中回忆往事,多次提到常德和麻阳街,信的结尾处更是不无感叹地写道:“……常德、沅陵留在我印象中都极好。事实上听人说常德已近于现代化,麻阳街已毁去,那上百只各种民船也不存在了。”其实,1982年时,麻阳街还在,是1986年我市旧城改造时才拆除的。 麻阳街是麻阳船民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形成的。麻阳街的形成、确立,饱含着异乡船民在外埠劳动和斗争的艰辛。这一条小街的历史即是一部麻阳船民在常德地方的奋斗史。 ![]() 2007年4月拍摄的笔架城四周,绿树成行,楼房高耸[/ALIGN] 如今,在原麻阳街的地段,已建成以新修的防洪堤为载体的“中国常德诗墙”的一部分。伟大的中国常德诗墙,已成为常德的一大景观,那是我们大家熟视的风景、有口皆碑的休闲地、兹不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