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童之二——往事 挖墓取法 三国时期,有一位年轻人,非常仰慕书法大家蔡邕的书法,可惜蔡邕很早就逝世了,不可能当面求学。有一次,他发现另一个书法家的家里有蔡邕写的《笔法》,但却无法一饱眼福,心中郁闷,只能用拳头狠狠锤击自己的胸口,一连三天,胸口被捶的发青,而且还吐了很多血,眼看着就要死了,最后,还是曹操用丹药把他救好的。他好了以后,对蔡邕的《笔法》仍然不死心,就求持有者把《笔法》给他看看,可持有者也是把《笔法》当着传家宝一样看待,无论说什么都不肯给他。 此后过了很多年,持有者也逝世了,然后就要求后人把蔡邕的《笔法》跟他一起埋葬。那位年轻人却还是念念不忘那本记载蔡邕笔法的书,于是便派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偷挖了持有者的坟墓,才如愿以偿,最终得到了《笔法》。最后,经过《笔法》一书的帮助,再加上不分昼夜的勤学苦练,这个人终于成了历史上被万世敬仰的一位大书法家,他就是被后世称为“正书之祖”的钟繇。据说钟繇临死的时候,把《笔法》传给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王羲之临帖用心、刻苦钻研,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小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馒头,几次催他快吃,他像没听到一样连头也不抬,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直到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委屈着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后,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馒头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王羲之在吃馒头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帖子,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的具体写法,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眼前的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此时的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一脸的惊讶,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池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基本功,这为他以后更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他把父亲的题字都擦掉再按照原来的样子写上了自己的字。写完之后献之认真仔细的观看了几遍,自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应该能够以假乱真骗过父亲的眼睛,不自觉的自己竟然还得意的笑了起来。不久后,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了墙壁上的书法,确实没有发现自己的题字被替换掉,但总是感到很不满意,摇着头叹气地说:难道我走的时候是真的喝酒喝多了吗,怎么会写的这么难看呢?这时候在一旁的王献之听到后心里非常的惭愧,于是从这时候起,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刻苦的学习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了和父亲一样著名的书法家。
退笔冢与铁门限
古代人居住的房子的门都是木门,在门洞的下方通常会有一块木板横在那里,叫做“过门”或“门限”。智永在永福寺内的事迹被当时人广为流传,书法名气也大了起来,来寺内求智永墨宝的人络绎不绝,寺门前如同闹市一般。智永所住房子的“过门”本来也是木头的,可因为求字的人太多,时间久了,木板竟然被塌穿了,不得已,智永只能用铁皮裹在上面,想铁皮应该能坚持的时间长一些,这个裹着铁皮的门限就被人们称为“铁门限”。 智永刻苦勤奋的学习书法的故事随着智永的盛名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它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习书法者们,现在,我们虽然做不到智永那样,但“退笔冢”、“铁门限”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书法学习者来说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初唐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公元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曾经做过弘文馆学士、太子率更令,世人都称他为“欧阳率更”。他的楷书险劲有力、法度严谨,被称为“欧体”,代表作品是《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市)。唐朝的时候当过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他的书法刚柔并济,代表作品是《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公元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高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他书法学习的欧阳询、智永、二王,又把汉隶和楷书融合到一起,使他书法方圆兼备、灵动而又华丽。同时他又精通于书画鉴定尤其是对二王父子的真迹,是当时的权威人物,书法代表作品《雁塔圣教序》。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学习褚遂良,当时的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他的书法代表作品是《信行禅师碑》。 颜筋柳骨
“柳”是指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他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融入了欧阳询、颜真卿的用笔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楷书斩钉截铁,沉着痛快,横竖笔画均匀,整体瘦劲爽利又不失挺拔之姿,充满骨力,故称为“柳骨”。 颜真卿与柳公权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颜筋柳骨”表述了颜、柳在笔法形象上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在楷书艺术上的联系。楷书发展至颜、柳,使楷书的点画线条更富于立体感和节奏感,颜、柳把楷书又推向了更高的层面。
“杨风子”的书法在五代时期可谓是独树一帜的。五代时期,战争连绵不断,政权更迭较快,书法的发展也停滞不前,杨凝式处在如此的“乱世”之中,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他故意装傻以换得平日的清闲,天天以书法消遣度日,书法水平高出同时代人很多。他的书法取法于唐代的颜真卿和欧阳询,体势纵逸,天真烂漫,恣肆欹斜而又潇散开朗,被后世公认为五代书法家中第一人,传世经典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
“瘦金体”书法
赵佶早年受薛稷、黄庭坚书法风格的影响,后来参杂入褚遂良风格特征,融会贯通又加以变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楷书结体修长挺拔,中宫收敛外画伸展,运笔极瘦而不失其肉,行笔爽利,劲健有神,横画末尾收笔带钩,撇画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依据此形,赵佶为自己独创书体起名叫做“瘦金体”。我们大家今天所看到的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就是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造的。其代表作品有《千字文》、《闺中秋月诗》等。
日以《千字文》自课
文征明小的时候,不是很聪明,七岁才学会说话,但学习书法却非常勤奋。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千字文》毕恭毕敬的书写一遍,然后再去干其他的事。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来,文征明打下了非常好的书法基础,为他以后在书法绘画上能取得非凡成就做好了铺垫。后来,果不其然,文征明跟随李应桢学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最后终成明代一代书法领袖人物,代表作品有《琴赋》、《滕王阁序》、《赤壁赋》等。
馆阁体
由于“馆阁体”千篇一律,状若算子,毫无生动气息可言,故书论家在品评书法时,多加以讥讽的言辞,其实,“馆阁体”并非一无是处,它是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必然产物,有时也是不得不为的,如乾隆时期编撰《四库全书》,文字量大的惊人,对于它的誊抄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共同完成,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书写特征,这样的情况下“馆阁体”必然形成。乾隆时期被称为馆阁体代表书家的汪由敦、嵇璜等人的书法也并非一点特色没有。这件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透过现象看书屋的本质,同时还要有细致的观察力,才能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