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童之三——名作

 羌戎 2015-05-13
蒙童之三——名作


化度寺碑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由隋入唐,曾为太子率更令,又以“欧阳率更”称之。其聪敏勤学,博闻强记,涉猎经史,八体兼妙,尤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被世所重,《化度寺碑》为其书法成熟期代表作之一。《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欧阳询正书,贞观五年(631)刻,原石久佚,翁方纲考为35行,行33字,上海图书馆藏唐刻拓本。赵孟頫、翁方纲等人对此碑都赞誉有加,认为是欧楷最善者,实则过之,与《九成宫醴泉铭》相比,此碑谨严有余舒展不足,但并不影响其独特的美感特征,此碑用笔瘦劲刚猛,结体内敛修长,其妙处在于严谨缜密,神气深隐,具体方笔圆之妙,有超尘绝世之神韵,不失为习欧者经典临摹范本之一。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碑》,贞观六年(632)镌立于陕西麟游九成宫,魏徵撰文,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 全碑共24行,每行50字(一说49字),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该书作笔法刚劲婉润,点画精致准确,用笔方整紧凑;结字典雅大方,中宫收缩,外展逶迤,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较大,章法宽松清晰;整体观来,庄重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可为后世楷模正所谓“行行眩目,字字惊心”是也。《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明赵涵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碑能令王者屈膝,故后人习楷往往以此碑为临习范本。


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596年——659年),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故又称“褚河南”。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楷隶,其书法“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楷书尤得媚趣,最足以代表褚氏楷书独特成就的当推《雁塔圣教序》。《雁塔圣教序》共二石,永徽四年(653)立,正书,1463字,前石为序,太宗撰,后石为记,高宗撰,位于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雁塔圣教序》通篇以中锋行笔,横竖较纤细匀称,婉媚遒逸,波拂如铁线;结构方正开张,有形有势,寓飞动于庄严之中,舒展生动,一派大唐气象;字距宽,行距狭,相近于隶意的布白格式,饶有新意,增加了意韵和情感表达。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本性风华而形势虚淡,达到了书法艺术技而近乎道的至高境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规范,褚氏“广大教化主”之地位无人可憾。


大字阴符经
 
《大字阴符经》,楷书,墨迹本,传褚遂良作,共96行,计461字。据考,此卷曾为五代后梁内府所藏,后几经辗转,旋归番禺叶恭绰,原作由其后人寄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博物馆中,1961年,刊行于中国台湾,今所见之影印本多据此本翻印。《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结字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虽关于此帖作者的说法莫衷一是,但字体本身的独特魅力,足以使习字者达到“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之境。


多宝塔碑
 
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曾任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因抗贼有功封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鲁公”《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建,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史华刻字,34行,行66字,现藏西安碑林。《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书,该碑用笔多用中锋,起笔藏锋为主,兼用露锋,方圆并用,收笔用顿笔和回锋的较多,强调护尾;撇画较轻盈挺健,捺画粗壮有力,有蚕头燕尾” 之称,给人以刚健的动感;尤其是捺脚较长,顿挫后踢出开衩,含蓄而又有峻利之感。结体宽博,布白匀整,字型稍方,端庄平稳,正气饱满,已初显颜体成熟期的正面示人、雄浑豪迈的书风,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品,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立于大历十四年(779),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已入古稀。此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此碑完全脱去了初唐楷法的体态,由于入土较早,残剥损毁少,又未经后人修刻剔剜,所以能比较准确地体现颜书宽绰厚重、挺拔坚韧的风神,历来为学书者所宝。


玄秘塔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正书著称,与颜齐名,人称颜柳。柳少师遍阅近代书法,吸取颜、欧之长,终成自家面首,以骨力劲健见长,当时民间就有“柳书一字值千金”的说法。《玄秘塔碑》为其楷书代表作之一,此碑立于唐会昌元年(841),共28行,行54字,现藏西安碑林。《玄秘塔碑》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赞,明王世贞称“玄秘塔铭,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此碑结字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清王澍说此碑是“诚悬极矜练之作”,故历来学楷之人,往往以此碑为入门典范。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立于皇宫禁地,原石不存,大小不明,有北宋拓本传世,为海内孤本,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崔铉撰文,柳公权正书,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之一。《神策军碑》是为奉旨所书,故其不敢有半点懈怠,晚年之作无出其右者。柳公权从《玄秘塔碑》起,已基本泯去颜、欧风貌而注重己法,至《神策军碑》已臻完美,此碑浑然一体的大家气象,在中国书坛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给人一种劲美、清朗的感觉,飘然而具清仪风骨。故苏轼云:“(其字)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字百金,非虚语也。”米芾也说:“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清气健,无一点尘俗。”习柳者往往在临习《玄秘塔碑》一通后,而转入对此碑的专研。


三门记
赵孟頫
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书法上他兼善诸体,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元牟巘撰文,大德七年(1303年)赵孟頫书并篆额,纸本,纵35.8厘米,横283.8厘米,58行,行11字,额3行,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三门记》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正如李日华所说:“文敏此碑,有泰和之朗而无其挑,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第一”,习赵者多从此碑入手。


妙严寺记
 
《妙严寺记》,又称《湖州妙严寺记》,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原件纸本横卷,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此作未署书写年月,但据赵氏所署职衔,可推测此卷当书于至大二年(1309年)七月以后至次年九月以前的这段时间。本帖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为赵孟頫楷书之代表作。与《三门记》相比,此帖又吸收了柳公权的结体,明显是变方阔而为修长。此时赵孟頫已至人书俱老之境,行笔谨严遒劲而不失流利,点画顾盼,承接自然,已无先前之造作,结体上也是匀称舒适,比例合度,风姿绰约,历来论者都以此为赵书碑中翘楚。至此,“赵体”楷书已然成熟,中国四大楷书体系业已完备,赵体与欧、褚、颜、柳诸体一起成为后世习书者的不二法门,《妙严寺记》也以其特有的风格特征被世人所推崇。


兰亭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兰亭序》,又名《临河序》、《禊帖》等,王羲之撰并书。真迹早佚,有“兰亭八柱”及多种石刻拓本传世,帖共28行,324字,记述了王羲之与当朝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的景象,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酒带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媚飘逸。隋唐以降,经唐太宗推崇,被历代书界奉为圭皋,王书正统地位的确立也多得益于此。后世誉之者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等都是对其书法艺术的充分肯定,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历代书家几乎无不临习,现已似乎可为书法之代名词。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书,28.2cm,横72.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3行,共234字,为颜真卿追祭从侄季明的草稿。因《祭侄文稿》的用途和行书体的形式特点,颜氏在点画用笔中舍弃了对起笔、收笔和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只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篆籀之气尽显;结体变严谨端庄而为宽松多态,开张自然;章法又随势产生紧松、疏密的变化,显示出颜真卿高层次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趣;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渴涩生动;此外,草稿的涂改、添加之处更增添了率意之感。更真切的表达了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习之者若能寻得其神,真可谓得颜书三昧。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寒食帖》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书行草《黄州寒食二首》诗,墨迹素笺本,横34.2cm,纵18.9cm,行书17行,共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全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风,清雅书巷之气,情感发自丹田,气势贯于手笔,从中可看出苏书深厚的功底,笔墨技巧昭昭在日,确实具有心手相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的气势。


洛神赋
 
  《洛神赋》,大德四年(1300年),赵孟頫行书,纸本,纵29.2cm,横193cm,现藏天津博物馆,另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时赵氏四十七岁,行草书风格已至成熟,在线条轻重的处理上,他小心布置,大胆落笔,不落窠臼,出乎常人意料之外。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点画呼应顾盼,使转轻灵,笔法精致,结体端严,体势修长柔媚,潇洒多姿。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高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也不失为学习行书的经典范本之一。
 
乙瑛碑
 
《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立,18行,满行40字,无额。原存山东曲阜孔庙,现置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碑中记载鲁相乙瑛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桓帝对乙瑛的赞辞。《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尤为高妙。分隶偶存》称:(《乙瑛碑》)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碑文高古典雅,书法刚健有韵。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用笔技巧、结构特征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高启说《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失为至言。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0cm,宽73cm,四面环刻,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笔画粗细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而又能瘦不露骨,不伤于靡弱,显得很有力度;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于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尤其是碑阳书法,更是精美绝伦。而碑侧和碑阴,因为记载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钱数,显得要随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经意,但反而增添了一种变化之美。习《礼器碑》应着重体会其线条的质感以及灵动的独特风格。


史晨碑
 
《史晨碑》又名《史晨前后碑》,两面刻,碑通高207.5cm,身高173.5cm85cm22.5cm,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17行,行36字;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14行,行3536字不等。《史晨碑》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韩勑》之右。”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0cm,宽约86cm,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明末断裂,通常所见多是断裂拓本,现藏陕西碑林。《曹全》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汉隶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泽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朱履贞赞其:“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由此可见,《曹全碑》是习隶者不可多得之范本。 






 
 按:教育部《中小学生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荐临摹范本十八通。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3年拟出版《十八套经典碑帖放大挂图》系列,此文为碑帖简介部分的初稿,后经删改后用于此套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