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1125档案揭秘:沙皇俄国崩溃之谜

 美莲社 2015-05-13

  从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俄罗斯帝国诞生,到1917年因二月革命灭亡,沙皇俄国存在了370年。这个曾经的世界列强之一,全盛时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国土面积约2280万平方公里。就是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崩溃。那么,沙皇俄国是如何建立的?它曾经历过怎样的风光?它崩溃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沙皇俄国崩溃之谜。


  1000多年前,东斯拉夫人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基辅罗斯。但这个国家在12世纪下半期分裂为众多公国,后来又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崩溃。东斯拉夫人被外部强力所分割,他们中的一部分归于立陶宛和波兰治下,形成后来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在蒙古人所建立的金帐汗国较松散的统治下,另一支东斯拉夫人——也就是俄罗斯人,在莫斯科河中游建立了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国最初依附于金帐汗国,恭顺地为蒙古人的“以俄制俄”政策服务,却也不放过任何排斥异己,扩大自身实力和地盘的机会,其野心也相应膨胀了起来。可是只靠增强军事力量和扩张地盘,莫斯科公国还无法确立足以取代金帐汗国的霸主地位,他们还需要精神支柱和证明其统治合法性的正统象征。
  莫斯科公国无论贵族还是底层民众的精神世界,都为东正教所统治。而东正教乃至整个基督教的正统地位,都与罗马帝国紧密相连。对俄罗斯人来说,这一正统的代表就是东罗马——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后,一个偶然事件把拜占廷所代表的正统送到了莫斯科大公手中。1469年,由教皇保罗二世做主,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被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保罗二世的本意是让莫斯科公国服从于罗马教廷,却未能如愿。而拜占廷末代公主索菲娅却把拜占廷的繁琐仪式和礼节以及“第三罗马”的观念带到了莫斯科。她的丈夫伊凡三世野心越来越大,自称为“全罗斯的国君莫斯科大公”。他用火炮和火绳枪装备了军队,同时以广泛结盟的手法孤立了金帐汗国。

伊凡三世

  1480年,伊凡三世拒绝承认金帐汗国对罗斯的统治。这一年,他的军队沿着乌格拉河与前来兴师问罪的金帐汗大军对峙。最终,担心后方遭到克里米亚汗国袭击,又缺乏粮食草料的金帐汗大军不战而退。这场几乎没有大规模战斗的战役决定了金帐汗国对俄国长达240年的统治结束。1502年,金帐汗国灭亡。
  伊凡三世死后,他与索菲娅公主的儿子瓦西里成为新的莫斯科大公,称为瓦西里三世。瓦西里三世之子,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俄国沙皇——伊凡四世,也被称作伊凡雷帝。

1462~1533年的俄罗斯


  伊凡四世上台时的俄国,是一个版图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的准内陆国家,且处于三面受敌的险恶境地。东面,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一系列突厥化的蒙古鞑靼国家;南面,是同样由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克里米亚汗国,以及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西面,是名义上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立沃尼亚、立陶宛大公国、瑞典、以及处在波兰-立陶宛统治下的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而仅有的北方海域因封冻期太长而基本无法出海;
  要对付上述强敌同时扩张地盘,伊凡四世就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在他的时代提出的口号是:“沙皇没有军队则一事无成”,“沙皇因为有军队而强大、光荣”。

  伊凡四世在强调“第三罗马”观念的同时,又极为敏锐地注意到,他所要征服和统治的大量地盘,都是成吉思汗帝国的遗产。为此在1575年,伊凡四世册封一个名叫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的成吉思汗直系后裔为“全罗斯大公”。此人在11个月后让位给伊凡四世。通过这套“左手倒右手”的把戏,伊凡四世在宣扬拜占廷帝国正统的同时,又自称获得了成吉思汗帝国的正统。而向东方和西方两个方面扩张,也成为俄罗斯帝国永恒的主题。


  伊凡雷帝死后,俄国政局陷入混乱,波兰人乘虚而入,甚至弄出假沙皇当代理人。在混乱的战争中,新的沙皇王朝——罗曼诺夫王朝于1613年诞生。
  1682年,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年仅10岁的彼得一世即位。狂热崇拜西方的彼得一世亲自到西方留学,对俄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通过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彼得一世打败了瑞典,夺取了立沃尼亚、爱沙尼亚、芬兰东部和库尔兰的一部分,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的妻子,德国公爵之女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推翻彼得三世,自立为女沙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或叶卡捷琳娜大帝。俄罗斯帝国进入了又一轮疯狂扩张的时代。

  就在叶卡捷琳娜逐步吞并波兰之际,欧洲正迎来空前巨变——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新兴的民权和自由主义思想暴风骤雨般地冲击着传统欧洲王权的根基,随后诞生了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帝国。这个朝气蓬勃的新兴帝国,拥有一个天才统帅和一支几乎战无不胜的军队。
  1812年,拿破仑帝国进入全盛时期,统治下的人口达7500万,相当于全欧洲人口的一半,拥有120万大军。拿破仑无法抵挡统治全欧洲的诱惑,于当年6月率领60万大军和1370门大炮大举入侵俄国。出乎其预料的是,法国大军不仅遭到俄军的激烈抵抗,也激发了俄国普通民众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拿破仑虽然占领了莫斯科,却也耗尽了力量,而且为可怕的俄国严寒所困,最终被俄军击败。
  这场戏剧般逆转的战争,使过去一直被西欧所鄙视的俄国第一次获得全欧范围的霸权,俄国也成为“欧洲宪兵”,一次次拯救欧洲君主制的危机。


  1894年,尼古拉二世成为新一代沙皇。他一方面在维护既得利益方面态度顽固而强硬;另一方面,对改革和革新却缩手缩脚犹豫不决。就在尼古拉二世登基前后,在欧洲碰壁的俄国逐渐加紧在远东扩张。此时俄国在欧洲的态势极为平稳,与法德奥都达成了妥协;英国在布尔战争中付出重大代价,被迫全球收缩;清帝国这块将死的腐肉在强大俄国军事力量面前不值一提。一时间,俄国似乎即将迎来一个“黄俄罗斯”的亚洲时代。
  可紧接着,俄国却在远东碰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对手——日本。沙皇和他的大部分宠臣相信这将是一场代价轻微、规模有限,同时又足以转移国内矛盾的战争。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在回忆录中提到日俄战争爆发原因时,引述了大臣普列维的一句话:“要制止革命,我们需要打一场小规模的胜仗”。为了煽动战争情绪,沙皇亲自宣称日本是“野蛮的猴子”,由俄国国库资助的“爱国主义报纸”马上就按这个口径谩骂日本,官方甚至还组织了一些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

但战事并不如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宠臣以及将军们估计的那么顺利,随着俄国军队在陆地海洋接连不断地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胜利的前景被打了个粉碎。虽然双方的军事损失非常接近,但俄军几乎在所有战役中失败。沙皇被迫把在南满和朝鲜的权益让给日本人。
  那些“官方制造”的民意也没有真正召唤起俄国人的战争热情,俄国国内的革命风潮反而越发激化,军队和军舰叛乱,民众骚动,工人罢工。尤其是1905年1月22日,向沙皇请愿的民众在冬宫广场遭到枪杀,引发了全国规模骚动。史称“流血星期日”。这一事件深刻动摇了沙皇在人民中的威信。

  日俄战争的失败,证明废除农奴制并没有改变俄国的落后境地。于是又有了斯托雷平主持的改革,其主旨是建立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阶层来维护统治。1911年9月1日,斯托雷平在基辅被刺杀,他的改革也没有取得根本性成效。但沙皇政权还是再度稳住了阵脚。1913年,俄国全国上下举行了庆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300周年的盛大庆典,此时列宁也悲伤地认为,在有生之年看不到革命成功了。到1914年,沙皇俄国总人口达到1.8亿,国土面积约22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土地总面积约六分之一,是当时世界上仅次于英帝国的巨大帝国。

1914年俄罗斯帝国的疆域


  俄国国内形势的暂时稳定,却无法改变国际环境的恶化。在保持了几十年相对和平的欧洲,列强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而俄国在外交上的选择空间却变得越来越小。经济落后的俄国在财政上愈发依赖法国。仅在1906年春,法国就向沙皇政府提供了27.5亿法郎贷款。交换的条件是俄国必须站到法国一边去对付法国的宿敌——像气球一样急速膨胀起来的德国。

  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失败后,俄国将外交政策改为在远东与日本和英国妥协,又跑回欧洲插手巴尔干问题。在巴尔干,俄国所面临的最主要对手,就是德国支持下的奥匈帝国。而俄国所鼓吹的“泛斯拉夫主义”,不仅与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针锋相对,更助长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国内众多斯拉夫人的分离以及反叛情绪。与德国展开海上军备竞赛的英国则希望借助法国与俄国的力量来遏制不可一世的德国。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终于令列强在巴尔干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境地,也激发他们以战争手段一并解决巴尔干以外矛盾的野心。尼古拉二世在1914年7月29日下令总动员,德国紧随其后于8月1日宣布总动员。列强各国掀起了一轮总动员和互相宣战的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开始。

  俄国士兵大都受过不错的训练,俄军还拥有日俄战争的宝贵近代化作战经验,可是主要由贵族中产生的俄国高级军官却大都无能透顶。而德军,却很快通过发达的交通网得到西线部队的增援,向俄军发动强大反攻,一举歼灭25万俄军,将其赶出东普鲁士。仅仅在1915年,俄军就损失了200万人,伤亡人数大大超过战前俄国常备军总数。为了补充损失同时增强战力,俄国很快开始征召20岁以下的青少年入伍,把越来越多的军队送往前线。战争期间,俄国共动员1400万人入伍。


  由于武器供不应求,一些前线部队甚至空着手参战。如防守里加的俄国第5集团军,全部近12万人中,竟有1万人没有任何武器。而早在1915年秋季,俄国的运输系统就陷入瘫痪,随之而来的就是粮食危机。
  1916年,沙皇军队虽然打了一场胜仗,但是俄军未能彻底击溃德奥两军,而俄军的内部动摇已极为严重,一年内就有150万人开小差。此时,德国人却加紧为俄国革命势力提供资金和帮助。
  据德国《明镜》周刊近年的报道,德国外交部到1917年底,为俄国革命势力支出了200万马克,相当于今天的7500万欧元。苏共元老莫洛托夫晚年与来访者谈及列宁与德国关系时,有过下列对话:“德国皇帝毕竟还是对列宁寄予希望”。
  此时的俄国军队可以说是反战宣传的最佳目标。士兵们经历了地狱般的战争和缺吃少喝的苦难生活后,个个牢骚满腹,战争初期的民族主义激情早已荡然无存,整个俄国的军心士气正在瓦解。
  内外交困的尼古拉二世萌生退出战争之意,于是秘密与德奥取得联系。这令英法怒火中烧,也令亲西方的俄国上层势力和所谓自由派对尼古拉二世心怀芥蒂。1916年12月29日,他们以极残忍的手段杀掉了沙皇的弄臣,妖僧拉斯普京。此人以玩弄贵族女性和妖言惑众著名,但遭到杀害的最主要理由似乎在于他对战争的态度。据说拉斯普京为了迎合德国血统的费奥多罗芙娜皇后,竭力反对俄国对德开战,也因此与皇后一道被指责为“德国间谍”。

尼古拉二世一家


  俄国上层的亲西方派开始策划让尼古拉二世退位,由他的儿子继承皇位,实权则掌握在尼古拉二世的弟弟米哈伊手中。1917年1月底,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10天的面粉储备,肉类断货。工厂也因为没有燃料和电力而停产。1917年1月22日,彼得格勒一地就有15万工人罢工。至2月,全俄范围内的罢工者达到70万人。
  3月,首都彼得格勒形势失控,陷入罢工、示威、暴动的狂潮中。沙皇下令镇压,可此时的俄军经历了残酷战争,士气早已低落不堪,甚至最忠于沙皇制度的哥萨克也被革命党的宣传所影响。3月12日早晨,禁卫军沃伦团教导队拒绝执行镇压命令,掉转枪口打死了队长。反叛如雪崩般势不可当。当天共有6万首都驻军造反,他们与暴动的工人一道杀死军官和警察,逮捕将军和大臣。伊凡四世时代,人们相信“沙皇因为有军队而强大、光荣”。而在这末世的1917年,战争的失败和背叛沙皇的军队,恰恰是崩溃的原因。
  这就是所谓的“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在这一狂潮中退位,下台后的尼古拉二世想投靠他的英国亲戚——和他长得极像的乔治五世国王,可英国亲戚却害怕引来革命之火,断然拒绝。1918年7月17日,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布尔什维克处决,尸骨遭到焚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