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玉宏:风祭司马

 东方竹马 2015-05-13

东出关中盆地北折,沟壑纵横、丘陵连绵起伏处便是陕西韩城。是古城,乃陕西东大门,隔黄河晋地相望

正是秋意阑珊时节黄河故道上刮过来的秋风透着阵阵寒意。塬上曾经鲜活的绿色被这秋风慢慢抹去灰褐的颜色一直随风泼洒远方。天公似乎有了感应,与远来祭奠太史公司马迁人们一样,阴沉着一张面孔

马迁屹立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崖峭壁之上怀了万千虔诚,自坡下沿九十九攀援而上初见牌坊,上“高山仰止”、“河山之”。再见,上太史祠”。祠正中为献殿、寝宫寝宫内有司马迁塑像长须飘拂,眉入刚直不阿之浩气凛然而生寝宫墓地。太史公衣冠冢凌绝顶呈蒙古包型,有围护有古柏株,其中一株郁遒植于。其枝杈交错,蟠若蛟,呈威武不屈姿态。墓前立“太史公墓”碑字体遒劲

崖壁立,险峻异常;千仞之高,雄伟至极登其滔滔奔涌,西巍巍梁山连绵,南古魏雄风,北芝水不息开势之雄,揽景与太史公一般让人仰视。

马迁,字子,西(今西城)人,著名的家、文家和思想家二年(公元前99年),他的挚友,将军李陵因追击匈奴心切,误入圈套被俘,逃兵怕朝廷问罪,回长安诬告李陵投敌叛国。汉武帝刘彻误听误信,决定撤销其先祖李广的一切封号,捣毁墓碑,株连九族。司马迁素知李陵忠心爱国,上书汉武帝,言李陵绝不会叛国投敌,定会择机杀敌返回汉朝。刚愎自用的汉武帝怎肯听司马迁的话。司马迁三番五次为李陵上书开脱,据理力争,言辞愈激烈,一下子惹怒了天威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并处以当时最为残酷的刑罚——宫刑,这就是西汉武帝时期有名的“李陵事件”遭此奇耻大辱,马迁本欲自杀身亡,但为了完成自幼就立志“修史”的夙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视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著《史》。

韩城古“龙门”,因黄河流经位于北30公里的谷出口,被两座大山守,河水破山出,千里而流。《名山:“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岸均壁,唯龙门可越,故名龙门龙门传为大禹治水,又称“禹门”神话传说鲤鱼龙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黄河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在韩城造就了一大批胸怀天下、忠肝义胆、刚正不阿的仁人志士。流传千古的氏孤儿》的故事据说就发生在黄河之滨的韩城

晋国重臣赵朔辅佐晋景公,奸臣屠岸贾发动了对赵氏的攻击,尽灭其族。这场灾难中,赵氏仅有三人:赵朔怀孕的夫人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赵妻在晋宫中省亲过了灾难,几个月后在宫中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知道这个消息后,要斩草除根,亲自进宫搜查无果,认为孩子被偷偷转移到宫外,便向城外搜去。程婴得知此事赶快找来公孙杵臼商议。第二日,程婴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杀掉了公孙杵臼及一位男童(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儿子)。屠岸贾以为赵氏孤儿已死,遂放松了对赵妻的严密监控,赵氏孤儿才在宫中幸存下来,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晋国重臣赵武。自此,程婴承受着天下人主(友)求荣的骂名十五载而一言不发十五年后,赵武率军攻打屠岸贾,灭其族。真相大白于天下,人皆赞程婴忠义。程婴救孤任务完成后就自杀身亡,追随赵朔、公孙杵臼而去(韩城现存有赵朔、公孙杵臼程婴三人合葬的“三义墓”)这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一个颂扬忠义故事。

而司马迁,无疑是这义士中的杰出代表。为了替挚友李陵洗刷不白之冤,他不惧汉武帝的淫威,大胆上书,据理力争,直至遭受人生的奇耻大辱,这是作为凡人的义气。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在生命消亡的四年前,最终完成了千年绝唱,这是作为伟人的大节他的生命不长,仅仅区区五十六载。生前,他是不幸的,遭万人耻笑与唾弃终日不能抬头做人,正如忠义的程婴。为了大义苟且偷生,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身后,他是伟大的史家,为千秋万代所膜拜。人生风雨变化无常,生死富贵飘摇不定,而伟大的人格永远彪炳青史,高山仰止

脚下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见证着两千余年仰慕者的足迹,印证着一个先贤的高尚与伟大,承载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不屈与坚韧

站在山坡下繁华的“司马大街”,再一次仰望半空中的司马墓祠,双手合十于胸前,虔诚地拜祭。一阵萧瑟的秋风自黄河故道来,于耳畔呢喃低语,满怀神圣肃穆的气息。我懂得秋风的心愿,它也要飞临高高的司马墓祠,拜祭长眠在之滨的太史公司马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