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观涛按: 我的梦想,从21天开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消其微信,灭其论坛,断其聊天,绝其吐槽,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闭关静修,曾益其所不能……一门深入伤寒论,三五好友共分享!……然后知戒定生智慧,安逸死翘翘也。 跟师冯世纶教授: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山西中医学院 高建忠
冯世纶医案 王某,女,47岁。2010年4月21日初诊。 近2月来面部起斑,左侧乳房胀痛不舒,周身痠困乏力,脘腹时有胀气。纳食尚可,大便偏稀,小便较频,口干不喜饮,双目干涩,睡眠尚可,无四逆。停经2年。舌苔白润,脉细。 腹胀、便稀,可辨为太阴病。 周身痠困,面部起斑,考虑表有不和,太阳病有瘀滞。 口干、目涩、乳房胀痛,考虑有少阳病。 综合而言,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去泽泻加红花方证。 处方:柴胡12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茯苓12g,苍术12g,桂枝10g,桃仁10g,牡丹皮10g,红花12g。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8日二诊: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患者用“特明显”三字形容),胃脘无不适,尚有腹胀(患者说“胀气往下走”),周身仍困乏,腰部尤甚,口干不喜饮。舌苔白润,脉细。 适当减少祛瘀之力,增加温运太阴之力。 其中,冯世纶老师反复推敲:辨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当无口干。而面斑、有瘀滞、见口干,常见阳明病之大黄蛰虫丸方证。结合其他见症权衡,辨为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狗脊方证。 处方:柴胡12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茯苓10g,苍术12g,桂枝10g,泽泻12g,炮姜6g,狗脊15g。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5日三诊:周身轻松许多,精神明显好转,左乳已无不适,脘腹已无胀气,尿频已无,面色明显润泽,斑色变淡,腰痠、双下肢沉困乏力尚明显,口干不喜饮。舌苔白,脉细。 以腰痠、双下肢沉困乏力为明显,易辨为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 但仍有口干,又非太阴病可解释。 结合口干、脉细,辨为厥阴、太阴合病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方证,不过感觉证据略显不足。 综合而言,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红花方证。 处方:柴胡12g,天花粉12g,黄芩10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0g,泽泻10g,茯苓12g,炙甘草6g,红花10g。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2日四诊:面斑基本消退,腰无不适,双下肢尚沉困。舌苔白,脉沉细。 上诊尽管证据略显不足,但药后显效,反证六经、方证辨别无误。 本诊处方:上方干姜改为10g,苍术改为15g,泽泻改为18g,茯苓改为15g,去红花,加狗脊15g。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会 内分泌失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临床见症也较复杂。本案患者女性,年届“七七”,月经闭止,面斑,乳胀,周身不适,当属“内分泌失调”无疑。中医对这类患者的诊治,多从肾虚、肝郁入手,补肾疏肝,和阴阳,调气血。冯世纶老师临证,直接从六经、方证入手,取用经方治疗,每取捷效。 对辨六经、辨方证的再思考 先辨六经所属,再辨具体方证,有是证,用是方,简捷明了,非常便于临证学习和使用。如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可辨为太阳病。再审无汗、脉紧,即可辨为麻黄汤方证,处以麻黄汤治疗即可。如见“脉微细,但欲寐”,即可辨为少阴病。再审“反发热”,即可辨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即可。六经辨证原本应该是这样朴素、简单、易学,并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 当然,上述仅仅是就六经辨证的入门而言。如果据此认为辨六经、辨方证极其容易,人人都可忝列仲景门墙、登堂入室的话,也是不对的。临证时,患者有单患某一经某一方证者,辨治较易。但更多的情况是,患者所患病证多经复合,且兼夹水饮、瘀滞等,所表现六经与方证极不典型。此时,需医者依据各种征象斟酌权衡,或先辨六经再推导方证,或先辨方证再推导六经,或在可疑方证间权衡取舍,或取用方药试治以测六经、方证。书中皆言规矩,临证全在活法,这大概就与叶天士所言“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珠走盘耳”相去不远了。 本案六经、方证复合,辨证有一定难度。冯世纶老师在辨证时也反复推敲。 本案,时方每可取用逍遥散加减,也可有效。 案中径用经方,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实,已含逍遥散在内。 但经方、时方用方思路不同,指导理论不同,所处方药及接方、转方也就大不相同。 本案连续四诊,每诊皆有显效,服药28剂而收全功,确可体现经方之捷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