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成型与定型7

 昵称3029571 2015-05-14

  四、汉简本、严遵本、刘向本(通行本)的章段分合与章界的确定

  为了比较和讨论汉简本、刘向本《老子》的章段分合与章界的裁划,笔者在此预先设定通行本可以代表刘向本(尽管未必十分确切)。汉简本和刘向本(通行本)章数的多少,首先是一个人为设定的问题,但是在文本演变的过程中又与具体的章段裁划有关,且落实在具体的章段裁划上。通过比较,我们将看到,这两个本子在章段裁划上既存在合二为一或者一分为二的不同,又存在具体章界划分的差别。就汉简本与通行本章段的分合及其具体章界的裁划,韩巍已作了梳理和简略的分析。(42)

  1.汉简本与刘向本(通行本)之章段的分合

  关于汉简本与刘向本(通行本)章段的分合情况,一种是汉简本的一章,通行本分为二章或三章。汉简本第42章、第50章、第73章,通行本均裁划为二章,第60章则为三章。另外一种情况是汉简本的两章,通行本合为一章。不过,此种情况仅见一例,即汉简本第27、28两章,通行本合为第64章。总之,相对于刘向本(通行本)而言,汉简本一共有五例六章发生了分合,其中二例在《德经》,三例在《道经》。在《德经》的二例,一例由一章分为二章,一例由二章合为一章:二例相抵,刘向本(通行本)《德》篇的章数仍然保持44章不变。在《道经》的三例,二例由一章分为二章,一例由一章分为三章:三例相加,刘向本(通行本)《道》篇的章数由33衍变为37。同时,经过刘向的定著,《老子》全书的总章数由汉简本的77章演变为81章,而这种章数的增加直接体现在《德经》的33章被推衍为37章上,并且只是其中的三章被分解为七章而已。

  2.汉简本与刘向本(通行本)之章界的确定

  汉简本与刘向本(通行本)的相关问题,直接体现在汉简本第22、23章(对应通行本第58、59章)及第69、70章(对应通行本第28、29章)的章界裁划上,也即“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四句及“大制无畍(割)”一句的上下章归属上。比照诸本,可知“方而不割”四句在汉简本中的裁划位置是不恰当的,本应属上章;相对来说,通行本将其归入第58章,这是颇为合理的。“大制无畍(割)”一句,汉简本在第70章章首,下接“将欲取天下而为之”一段文字(对应通行本第29章),但是通行本将其编在第28章末尾,并在“将欲”前增一“故”字,从而与上文构成了因果关系。从文意来看,汉简本将“大制无畍”句划入第70章,在笔者看来是比较恰当的。

  以上诸例,韩巍均已指出。不过,在优劣评判上,笔者与韩氏的意见不尽相同。大致说来,汉简本与通行本的分章及章界裁划各有优劣。从楚简本到帛书甲本,《老子》的分章较细、较明确,依“思想单位”(“文义单位”)而确定“文本单位”(“章”);从帛甲到帛乙,以“成书”“成篇”的观念为主导,《老子》在大力调整章次之余不再强调文本的章界,至少在书写形式上似乎消除了章段的界线;随后在“立经”和“传经”的背景下,《老子》文本的章界又重新得到了恢复或者新的裁划,汉简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刘向定著81章本,乃是对汉简本分章活动的延续。而汉简本及刘向本(通行本)章段的分合及章界的裁定,应当在此编辑观念下来作理解。通过上文的考察,可知它们在章段的分合及章界的裁定上各有优劣,一方面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宽容地看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