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当教师沦为艺人

 凌宗伟 2020-07-23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这就是,教育是艺术,那么,教师可以成为艺人吗,尤其是类似小沈阳、刘坚那样一炮当红的艺人吗。然后用“成名课”行走江湖?因为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教学艺人”。好玩的是,当我们看着这些表演的时候,大多还顶礼膜拜!

社会上弘扬的都是默默无闻的教师,从哲学上来讲越是弘扬的应该就是越缺少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成了“走穴”的人,即使是“走穴”也应该成为思想的引领者和实践的操守者,否则就会演变成赚钱的机器!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如果沾染了铜臭,教育将不是教育,而成了官育、财育!

如果总是用权和钱和折磨教育,教育是不会成为育人的场所,而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教育是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与歌手、小品演员的角色是一样的,都是靠唱和演来吸引人,让人受感染。但是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这些人。一是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我们要教育他们向善向美;二是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有一种追求,更有一种责任,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三是我们的教育也讲艺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象都是知识的渴求者,而不是思想、行为已经定型的成人。学生的可塑性很强,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成长为正常、有思想的人。

正如曾纪洲老师说的那句话一样:如果把教育当成是一种职业,请慎入此行!因为教师不是赚钱更重要的是育人!

有朋友说,他没事的时候喜欢在新浪教育网上看东西。很喜欢看哈佛一些教授的视频课程,看着他们侃侃而谈,手舞足蹈,兴之所至,甚至盘腿坐在讲台上,那么自由,洒脱,率性。所有的思想和真知,都如山泉自然的流泻……没有规范严格的流程,板书,设计……

是的我们总是要制定规范和流程,总是希望有一个拿来就用的操作方式。我们的专家异常精深地钻研、研究了无数套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手段,却忘记了知识交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真诚,自由,信任,平等。因为没有这些“艺术”和“手段”他就不是专家了,成教育家也就无望了。许多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成了“艺术”和“操作方式”,就变得复杂而高深了。专家的水平也就出来了。

我一直主张,我们应该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没有教育视野的学科教学,绕来绕去总要不出应试,脱离社会的教育亦然。当我们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体制环境下,看待今天的教育问题。很多看似繁难困惑的问题,也许就清晰了。所以,我一直以为路在自己脚下。有人说,可是,坚持走这条“自己的路”,代价不小。我的观点是,对利益看开一点,也就不在乎什么代价了。对他人艺术的顶礼膜拜,带来的是没了自我。最可恶的是拿了那么高的出场费,还标榜自己的人格品味。

可悲的是,我们总是会笑眯眯的请人家来。于是大小忽悠也就有了市场,你提出异议了,就有人告诉你,存在就是合理。

最好玩的就是“被名师”了,一旦被名师了,往往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各种媒体,各种场合的介绍就会在姓名前面冠上一连串的头衔,甚至不惜给这些头衔上加上“著名”、“全国著名”、“国际知名”。似乎木有五星级以上的宾馆下榻,就显不出他的身价了,似乎木有这“著名”、“全国著名”、“国际知名”,他就不是他了。想想这其实也是一种悲哀,原来名头是要靠五星以上的宾馆和“著名”、“全国著名”、“国际知名”来装点的。


有人说,还有人喜欢可称自己为谁谁门下,以自己是某某名师的高徒为荣,也是一种悲哀。忙于应酬的名师怎会静下心来教学,倒不如一个莫默默无闻的老师,他可以全身心投入。现在有些地方名师是一种招牌,带着利益,带着虚伪,让不明真相的学生趋之若鹜,然而,招牌式的名师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没有成为名师,努力的阶段,他们的确是优秀的,当他们居高临下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然悬在半空,那些实践的基础的东西早已远离。现实不乏真才实学的名师,但是有一部分名师是因了历史的巧遇,在普遍办学条件较差,教学理念没有更新的大环境里,稍有思想便鹤立鸡群,也就被“推”为名师。

有位专家说:什么是名师?就是领导心中有名字的老师。好比西游记中的妖怪,同样是妖怪,只要在佛祖那里备案过,即便作恶再多,也会被接走;只要不在佛祖备案过,就被一棒打死。孙猴子,名义是陪名师的培养过程也和西天取经一样,首先得入佛祖的法眼。这就要看各自的能耐和修为了。个人认为也可以吧,把自己的好的教育思想拿出来和他人共享,传播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但这些只能是那些理论上高尚的明星教师。有一些或者就渐渐被某些物质或名利所诱惑了,失去了传道的实际意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