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太早的横槊赋诗

 公司总裁 2015-05-14
曹操太早的横槊赋诗

世外老人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所以如此有名,占了他是文化人的光。在中国古诗发展历史上,东汉末年,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学派:建安学派,就是曹操父子所创。曹操是建安七子之首,他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间,文学水平最高,诗写得最好。而在中国所有的皇帝中间,文学水平能够超过曹操的,只有南唐那位,被文化人称之为“词帝”的李昱。

此人擅长风花雪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填词高手。有学者专家们认为:与其说李昱是小国南唐的皇帝,不如说李昱是文化帝国里的诗词皇帝。但实际上,李昱词写得好,但作诗的能力未必能超过曹操,两位古人综合的文化素质,没有法子让他们再PK一下,“超男”一回,但就对中国古诗词的贡献而言,曹操不但是所有开国皇帝之中,“诗”写得最好的于帝;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中间,也应是“诗”(不包括词)写得最好的皇帝。

建安十三年,曹操作了东汉王朝实到至名归的丞相。因为皇帝汉献帝无能与无奈,所以曹操这个丞相的权力,比皇帝还大。悠悠之天下,当世许多英雄,或成为曹丞相的马下之鬼,如吕布;或成为曹丞相的手下败将,如袁术、袁绍兄弟。而貌似强大的刘表集团,在曹操建安十三年八月南下时,居然如此不堪一击。昔日曹操还比较看重的刘备,已经惶惶如丧家之犬,不知所终。(荆州投降后,曹操不知道,刘备已经逃亡到攀口。)放眼天下,只有汉中的张鲁,成都的刘璋,吴地的孙权,不承认曹操创建的汉体制。但在曹操看来,这几个反对党,只有西凉马腾父子,还有孙权集团,可堪其一击。而张鲁、刘璋之徒,庸人而已。

当时荆州已降,曹操携北方之众,合荆州之兵,历史记载八十三万人,对外号称百万。曹操这辈子,也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的仗!所以曹操得意了,要横槊赋诗了。

在准备渡江作战的大船,数十余艘,上百艘大船,被连在一个巨大的舰体之后,曹操看到原本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兵们,登上大舰体之后,如履平地,不再晕船。曹操大喜,据说建安十三年十一月的某一天,是曹操五十八岁生日,有谋士建议:“我军自南下以来,势如破竹,日行三百余里,将才疲惫,请准许,在丞相生日那天,开一个小小庆祝宴会。”

谋士的建议,在曹操看来,也是一合理化建议。再者,自破荆州以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劳苦功高的将士们,摆几桌庆功的酒席。所以曹操下令,于十一月中旬某日晚设宴,请将士们、谋士们赴宴。另外对于曹营各将士,以营帐为单位,给好酒两坛,美食若干,丞相下令:饭管饱,酒管够,不能醉!
一间之间,曹营将士们,沉浸到丞相开心的赏赐之中。大文豪苏东坡,在其名篇《赤壁赋》说曹丞相那一夜“酾酒临风,横槊赋诗”。

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也有一组这样的镜头:酒喝出味来,喝出感觉来的曹操,命人拿槊来,临风而舞,临江而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赌(滤)场里,有一个赌(滤)场的定律:先赢后输,拍屁股走路。

但凡有文化的人,在读了曹操这首有诗经味道的《短歌行》,无不拍手称绝。用我们现在很网络的术语,能写出这种诗诗人,是“高手”;牛人”;“太有才”!

可天下的好运气,哪能让一个人全占了?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南下,荆州不战而降,曹操用了他好运的一半;然后又于他生日的派对上,写出为一首千古绝唱,曹丞相用了好好运的另一半。

世事如牌,曹操已经连续摸了两把“全风向”的好牌了,对于即将举行的曹、孙、刘三国大战,曹操还能再摸一把“全风向”?

从概率的角度,曹操成功的可能性正在降低,如果曹丞相再摸一把“全风向”,孙权、刘备就没有日子过了。中国当时的历史,全部得重新改写!

当时的现实表明,曹操“横槊赋诗”太早了,据说当曹操唱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时,一位谋臣对曹操说:“丞相此句对于眼下的大战,不吉利,有败亡之象。”

谋士的话,惹得曹操恼羞成怒,一举槊刺死了这位谋臣。当我们今天再来读曹操《短歌行》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句时,确实能品出其中败亡的味儿。


[1楼] | IP:已记录| 发表:2009-08-16 19:30 PM| 顶端    [送鲜花] [扔鸡蛋
绿色春天

 
 级别:骑士 发贴:178
 威望:292 金钱:79380
 >>> 拥有的物品
 注册时间:2007-03-22
 最后登陆:2009-11-28
《绿色春天个人文集》
《绿色春天私人日记》
《绿色春天电子相册》
 宠物[苹果宝宝(植物系)] 等待挑战
(精力衰竭,快救救宝宝)
等级:58 属性:木
攻击力:39 防御力:40
HP : 245 / 245
SP : 0 /10000
EXP : 12 %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贴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删除或编辑改帖子  加入文集

奸雄曹操一生中的最后心机

节选自《绝版王陵:探秘帝王的地宫》
  曹操,字孟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三国不可一世;他败走赤壁杜康解忧,含恨而逝,名留青史。无论在史学家秉笔直书的记录中,还是文学家天马行空的笔触下,曹操始终都是颇富争议的一代奸雄。人们对他生前的功过成败褒贬不一,就连对他死后魂归何处也是争议不断。一代奸雄曹操到底是深埋于西门豹祠之旁,还是长眠与漳河之底呢?七十二疑冢的秘葬传说,又是否真的是这位生性多疑的权谋家留在世间的最后心机呢?游走在历史的虚实之间,就让我们一起去探方曹操最后的归宿。
  
一、遗诏中的高陵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史书中记载曹操文武双全,《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三国志》更称其 “才武绝人”。他一生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 这位一代枭雄,一生金戈铁马,志存四方,可纵然曹操纵横风光一世,亦难逃星落殒灭之时。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公元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因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再也无缘一睹曹操高陵的本来面目,它已经被深藏于历史的尘埃之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但曹操生前位至丞相,更是雄踞一方的霸主,我们又不禁对他的陵墓浮想联翩:曹操的墓中会不会随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他会不会犹如秦始皇一样,为自己修建了一座空间绝后的地下宫殿呢?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用实物加以佐证,但是却能从曹操的遗诏、遗令中略窥一二。

一代奸雄曹操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两年后,曹操病逝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从这曹操亲笔的遗诏、遗令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他的墓葬的信息。首先,按照其中的说法,曹操死后是被埋在了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之上。而在晋朝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亦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可见,按照曹操的遗愿,把他安葬于“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之上”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其次,“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且“无藏金玉珍宝”,曹操的墓葬不止因陋就简,也未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所有后事都是严格遵从曹操生前遗愿来操办的,可以说与其生前尚俭作风一脉相承。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也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还曾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更是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从不轻易更新。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关于曹操薄葬的原因,也有其他的说法。有人说由于他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后来又干了大逆不道争权夺势的阴谋勾当,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才一再要求“薄葬”。再加上曹操生性多疑,善于权谋,就更由此衍生出了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二、传说和历史中的七十二疑冢

  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民间传说最早始于宋代,据说曹操为了防止后人盗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死后出殡时,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此后,人们便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世人的疑冢。

  罗贯中更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就这样,传说成了“遗命”。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并将曹操陵墓的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延伸至水底,点出曹操墓更有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此外,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诗集》中也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期间,曾经在讲武城外亲眼见到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临冢感怀,即兴写了《七十二冢》诗一首:“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而后,程卓在《使金录》中也振振有辞地宣称,他在出使金国的途中,曾亲历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此后,直至元明清三代,“七十二疑冢”一说广泛流传,不断的出现在一些文人的笔记、小说之中,不胜枚举。随着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愈发的扑朔迷离了。

  而如今,在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以西至磁县一带,的确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当地民间也相传这就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遗迹。甚至有人认为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坟墓。宋代的愈应符曾在《曹操疑冢》中讽刺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计到丘陇。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然而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掘,从墓志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的王公要人。可据专家考证,这些虽然都是北魏,北齐皇族的陵寝无疑,但却与曹操的陵墓没有太多关联。更有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可见,对72疑冢悉数挖绝的方法,不是没有人试过,但始终莫得其所。

  那么关于七十二疑冢的传闻是不是可靠呢?其实,就像前面提到的,无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实证上说,都并没有证明七十二疑冢确实存在的证据。在今人看来,对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更多是时人针对于曹操生前善于权谋诡计、多疑阴险的批评。苏轼就曾评论“曹操阴贼险艰”,陆游也说“天心大讨曹”。由此看来,饱读史书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产生了“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就很好理解,不足为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