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江西无『宜黄腔』考辨

 昆曲及文史小站 2015-05-15
明代江西无『宜黄腔』考辨

(一)、谭纶在江西没有创『宜黄腔』

谭纶讨厌的是乐平腔及徽州腔与青阳腔。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曰:
『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我宜黄谭大司马纶闻而恶之。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食其技者殆千余人。』

汤显祖这段话十分明显:

(甲)、江西本有弋阳腔,但到嘉靖年间就灭绝了。
(乙)、弋阳腔灭绝后,江西就有乐平腔及徽州腔与青阳腔的流行。
(丙)、明代抗倭名将谭纶回到家乡宜黄,听见『乐平腔及徽州腔与青阳腔』,于是『闻而恶之』,很明显的,是讨厌乐平腔及徽州腔与青阳腔。
(丁)、于是谭纶以浙江带回的海盐腔,教乡人,『能为海盐声』。到了几十年后,于汤显祖写此文的万历三十年,此时江西食海盐腔的伶人已有『千余人』。相当于江西有几十个海盐腔的戏班。而汤显祖在著作里,多次提及的这些『能为海盐声』的『宜伶』。

故而,任何认为谭纶是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就是纯属子虚乌有之言了。因为弋阳腔已绝,谭纶讨厌当日江西流行的乐平腔及徽州腔与青阳腔,怎会将弋阳腔融入海盐腔里,因为一来,谭纶未闻弋阳腔,而是闻到的是乐平腔及徽州腔与青阳腔;二来乐平腔及徽州腔与青阳腔是谭纶厌恶的戏曲,怎会去融入其中,既无融入未听闻的弋阳腔,怎会形成把海盐腔及弋阳腔两下锅而成的宜黄腔,可见提出当日会有宜黄腔,纯属不合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说法。而且汤氏该文明言此等戏班及『宜伶』都是『能为海盐声』,即,都是唱海盐腔的,故知江西并无于明代出现宜黄腔,而清代的宜黄腔和后人虚构谭纶的宜黄腔毫无瓜葛。

(二)、宜伶唱海盐腔的《临川四梦》

但又有论者,指出不是有明江西人郑仲夔《冷赏》卷四《歌声》章里所说的:谭纶『亲为教演,务求其妙,旧腔一变为新声』,以证该文的『旧腔』即海盐腔,『新声』即宜黄腔。但只要并参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文意,即知郑仲夔《冷赏》所言的『旧腔』即在当日宜黄当地流行,而令谭纶大为反感的乐平腔及徽州腔与青阳腔,『新声』即谭纶带回宜黄的海盐戏班及后来纷纷成立于宜黄当地,由当地宜黄人担任伶人,即『宜伶』所组成的海盐腔的戏班。故很明显的,汤显祖的用『宜伶』两字,配合其文内的『能为海盐声』,故知『宜伶』即宜黄籍艺人,而不能曲解为宜黄腔艺人。一如不能一见史料内有『吴优』,就把其当成唱昆山腔的吴地艺人,因为昆山腔起于嘉靖末年,此种显例见于嘉靖年间的《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六回及第七十四回里所言『苏州人』的『戏子』苟子孝当『海盐子弟』。

至于论者又举万历间南昌人万时华《棠溪公馆同舒苞孙夜酌二歌人佐酒》诗里有『人翻新谱自宜黄』,而认为歌人所唱新谱传自宜黄,这种新谱当是指宜黄腔。按南昌为废宁王府故地,宁王府原乃唱弦索官腔的重镇,而弦索官腔的演唱,可见于《金瓶梅词话》及何大复《四友斋丛说》里的顿仁之言。而后世流传魏良辅原籍豫章,即南昌,因其出身为宁王府服役的乐户,故又流传魏良辅原唱北曲,因绌于友人王友山,而改习南曲之说,真相即魏良辅原为于宁王府服役的乐户,以唱北曲及弦索官腔为故业,逃亡或被贬至太仓后,后转攻把海盐腔改为重视『转音』的『新声』,而其口中敬称的『户侯过云适』乃其乐户之尊长,故魏良辅以乐户间的隐语『户侯』敬称其师,『户』指的是『乐户』,『侯』乃如公侯伯子男的贵称。户侯过云适连同张野塘与魏良辅三乐户是昆山腔倡立的三巨人,详见本书另文所考。亦可知所谓歌人所唱新谱传自宜黄,这种新谱当是指谭纶带到宜黄教习宜伶及宜伶作为生计的海盐腔。海盐腔是谭纶在宜黄落地生根之后,与南昌当地宁王府原盛行的北曲及弦索官腔有所区别,所以万时华称其为新谱。

已过世的流沙先生于1981年发表的《海盐腔传入江西始末》一文,举江西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明末清初降臣熊文举的《雪堂先生诗选》之三《侣鸥阁近集》卷一有顺治庚子十七年《宜伶泰生唱紫钗、玉合,备极幽怨,感而赠之》,其中第四首诗:
『凄凉羽调咽霓裳,欲谱风流笔研荒。知是清源留曲祖,汤词端合唱宜黄。』(宜黄有清源祠,祀灌口神,义仍先生有纪,予拟《风流配》填词未绪。)

于是指为江西于明末有宜黄腔的铁证。按,熊文举此诗后的小跋言『宜黄有清源祠,祀灌口神,义仍先生有纪,予拟《风流配》填词未绪。』其诗作是因读到汤显祖的诗文而引申的,出处于汤显祖,汤显祖既言宜伶是『能为海盐声』,则熊文举所聆宜黄当地的海盐戏班的『唱宜黄』,即指谓同于汤显祖,乃指唱宜黄当地由谭纶带来的海盐腔故声。而且不用『宜黄』而若用『海盐』,则『盐』字与『裳』、『荒』的押韵不合。又即使汤显祖于《送钱简栖还吴》中有『离歌分付小宜黄』一句,不是指宜黄腔,而是指宜黄当地唱海盐腔的宜伶。故可知,以清初某人的诗内有宜黄一辞,即断为明末有宜黄腔实属臆度。

因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与汤显祖于万历三十年(1605)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相隔55年,海盐腔虽于顺治年间已因流变为徽池雅调各腔而绝于中国其他各地,但因谭纶把海盐腔带往江西宜黄,使江西成了海盐腔最后的地盘,而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熊文举尚见『四梦班名得得新,临川风韵几沉沦』的演出临川四梦的宜伶海盐腔戏班的『得得新』戏班,及宜伶泰生演唱汤显祖的《紫钗记》和梅鼎祚的《玉合记》。此『唱宜黄』非是实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宜黄腔,而仍是其传承于宜黄当地汤显祖时代的海盐腔遗风。但到不久以后,即因乱弹兴起而宜伶的海盐腔亦亡灭于江西。故亦可知,并无某些论述里所说的,海盐腔在宜黄县地方化变为宜黄县的地方戏宜黄腔,也不是一如另有学者以为将弋阳腔融入海盐腔中,形成宜黄腔。

故若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想成是由谭纶创宜黄腔演出,更纯属传奇小说之说了。况且汤显祖的应『宜伶』所请所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更可见这些宜伶都是如汤文所示,唱海盐腔的(『能为海盐声』)。故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宜伶用海盐腔演唱的,始合于《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之内容。(《昆曲史料与声腔格律考略》,刘有恒,台北;城邦印书馆,2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