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崩漏[[崩漏是中医名词,是指经血非时暴...]]

 矿泉水829 2015-05-15
       崩漏是中医名词,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诸病源候论》云:“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漏下,谓之崩中,属经乱之甚也”。崩与漏义虽有异,但“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且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二者常相转化,故临床上概称崩漏。
1 病因病机

    崩漏的病因不越三因(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不离寒热虚实四纲。《内经》将它的病机纳入阴阳之轨,提出“阴虚阳搏渭之崩”。后代医家又补充了脏腑、气血、冲任的病理机制: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摄;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血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总之,不论何种病因,致使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都可以成崩中或漏下。

    崩与漏,临床表现不同,崩势急,出血量多,漏势缓,出血量少,两者可互相转化,若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正所谓“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崩漏之病,本系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崩与漏在病因上有着内在联系,互为因果,但在症状表现和区别治疗上又各异。

    2 辨证论治

    崩漏以下血为主症,对本病的辨证,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变化及其主要临床症状,以辨其寒、热、虚、实属性;再结合兼症及素体状况;舌、脉辨其病累何经何脏,或在气在血。此外,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亦是崩漏辨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患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育龄期患者多见肝郁血热,更年期患者多因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

    临床上常可分为4种证型:脾虚、肾虚、血热、血瘀。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证多而寒证少;即使是火,亦为虚火。但由于相互因果关系与干扰因素,临床表现往往错综复杂,虚实互见。如脾肾阳虚互见,肝肾阴虚互见,脾肾虚兼肝气郁滞,气虚血热兼有瘀阻。另外,因病程久暂不同,病之性质亦可转变,如初起为血热实证,久则气血耗伤而转为虚证。

    崩漏论治,历代医家提出不少理论和经验,总结了治崩的三大法:塞流、澄源、复旧。

    笔者体会,崩漏论治仍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参合临床见症,采取塞流需澄源,澄源当固本的灵活运用原则。

    2.1 塞流 为急则治其标之法,崩之势急宜固脱,“有形之血不能骤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傅青主曰:“其最妙者,不去止血,而止血之味合于补气之中也”。在“塞流”中补气摄血为常法,常选用独参汤,取“甚者独行”之意。“胶固”和“炭涩”可随证加入补气药中使用。叶天士云:“留得一分自家之血,便留得一分气”,可知塞流固脱之重要。

    2.2 澄源 即是澄本求源,“缓则治其本”之意,用于出血将止或明显减少之后,此时重在辨证求因,从因而治。据寒、热、虚、实之不同,采用“清而止之”,“温而止之”,“补而止之”,“泻而止之”的方法,以温、清、补、泻4法以控制继续出血。

    ①清而止之:血热致崩为多为常,而此热又有实热、肝郁化热、虚热之分,因崩漏之热以虚热居多,故用药时既要注意热的一面,又要注意“护阴”的一面。实热崩漏常用代表方为清热固经汤,其组方原则是清热、护阴兼固涩;肝郁化热的常用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常加入养肝柔肝之品,如旱莲草、桑椹、女贞子等;虚热多为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心之火偏亢,常用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二至丸等,还可加入龙骨,牡蛎、龟板等育阴潜阳药物。总之,血热采用“清而止之”法,使血安而止。

    ②温而止之:此法适用于平素体质虚寒或热崩过用苦寒之药之变证,以及失血过多,气随血耗,阳随阴走,真阳无权镇摄之寒崩,常用代表方为固本止崩汤,方中姜炭为治寒崩之要药,姜炒炭后去其辛味,加上炒黑有止血涩血之功。治寒崩选药上,注意“温阳不能用桂附,养血不能用芎归”。因辛温之药走而不守易动血,寒证往往兼有虚证,故多选用甘而温的药物,且温而能散寒,甘能生血能助正,甘能缓能补,常用药如艾叶、续断、杜仲等。

    ③补而止之:因肾、肝、脾虚能致崩漏,气虚、冲任亏损亦可致崩漏,暴崩久漏后也可成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虚者补而止之”是对脏腑、冲任、气血、阴阳的虚损所致崩漏的治法,如肝肾阴虚的治疗应滋肾阴涵肝木,常用左归丸、二至丸;脾肾阳虚宜温补脾肾,常用右归丸去附、桂、归,加入黄芪、党参、白术、炮姜等,以补肾健脾,益气摄血,在补肾法中,还可适当加入一些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如鹿角胶、阿胶、紫河车、龟板等。

    ④泻而止之:是据“实则泻之”原则,针对气滞血瘀之实证,即采用“通因通用”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崩漏中夹有瘀症者,在选择活血祛瘀药时,既有活血又能止血化瘀生新之品,如蒲黄、益母草、三七等,常用方为失笑散。但瘀血不是崩漏的全过程,而是疾病的某一阶段,血止后则随症治疗,以达到化瘀而不伤正。

    2.3 复旧 是恢复气血,调整和巩固月经周期,防其复发为目的,此法用于血止之后,及时补其精血,恢复机能,巩固疗效,以调补肝、脾、肾为原则,特别是益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冲任之本与月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补肾在治疗崩漏后期及调整月经周期至关重要。肝有谓“女子之先天”之说,是指肝主疏泄司血海,胞宫的充盈、溢泄与肝之气机调畅顺达有很大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所以补脾在治疗崩漏后期恢复气血甚为重要。

    3 体会

    崩漏一证,为月经的期、量严重紊乱的一类月经病,临床以区别于其他病症所致的似崩似漏的阴道出血症。本病病因复杂,病机随变,证型错综复杂,临床以虚证居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实证较少;热证较多而寒证较少,“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实热也转变为虚热。治疗崩漏,急则治其标,健脾补气摄血为要,注意止血而不留瘀;缓则治其本,重在补肾调肝。新病症轻,病在气血,着重气血辨证(气滞、气虚、血热、血瘀),以调理气血为主。久病重病,病在脏腑(肝、脾、肾),以调补肝、脾、肾为主,同时治疗上须顾及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和肾气盛衰的特点:青春期肾气初盛,机体尚未完全成熟,影响冲任,治以补肾为主;中年妇女因经、孕、产、乳易伤于血,肝为藏血之脏,常为肝血不足、气血不畅,则应调养肝脾为主;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气血皆虚,当益血之源,脾统血主运化,故重在健脾补肾。在用药上,辛温动血药虽不宜用,但纯用芩、连一类苦寒伤阴药又不宜,须选用甘寒之品滋阴清热。在使用炭类止血药中,应根据寒、热、虚、实之不同而选用,如血热宜选侧柏炭、炒栀子、地榆炭;虚寒用姜炭、艾炭、血余炭;血瘀则用山楂炭、蒲黄炭等。

    总之,崩漏乃属急证,大失血时能致晕厥虚脱,在治本时必须治标,必要时或以治标为主;本病虽愈,但易复发,血止后仍宜药物调养,尤其注重养肝健脾补肾以调理阴阳气血为原则,以巩固疗效。


    患者,女,14岁,中学生,2007年11月2日初诊,月经40~50天来潮1次,量大持续2周,已有2年。症见:月经量多,淋漓不断十多天,经色淡而稀,面色苍白,头晕心慌,气短无力,四肢不温,纳少脘闷,舌质淡肿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脾虚型崩漏,治宜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熟地12g,白术8g,黄芪20g,黑姜4g,党参12g,当归10g,焦山楂15g,荆芥炭4g,二花18g,龙眼肉15g,巴戟天15g,藕节炭10g(后下为引)连服2周,诸症尽除.##split##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
    病证名。见《济生方》。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为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本病病变涉及到冲、任二脉及肝、脾、肾三脏,证候有虚有实。


【辨证】
    1.实证
    主症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红。
    兼见血色深红,质粘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粘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
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血色正常,或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者,为气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红而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者,为血瘀。
    2.虚证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
    兼见血色淡,质薄,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质淡而胖,苔白,脉沉细无力者,为脾虚;出血量多, 日久不止,色淡红,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者,为肾阳虚;下血量少,色红,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2. 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2)皮内针法 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取揿钉型或麦粒型皮内针刺人,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3)皮肤针法 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4)穴位注射法 选中极、关元、次?、关元俞。用2%普鲁卡因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
崩漏的辨证论治

应分别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与止血后以复原、澄源为主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肾虚型【证见】 经乱无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经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发育不良。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20克,鹿胶、龟胶各15克(烊化),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水煎服。

如阴虚火旺,去枸杞子、党参,加太子参30克、白芍20克。兼有小腹痛,经血有块者,去二胶,加失笑散。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论医集?崩漏》)

处方:菟丝子,山茱萸,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角霜,何首乌,白芍,续断。水煎服,每日1剂。

(2)固肾摄血汤(陈慧珍《广西中医药》1989.3)

处方: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各12克,蒲黄炭、山茱萸各10克,菟丝子20克,续断、党参、北黄芪各15克,海螵蛸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虚型【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可有血块。面色自光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固本止崩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35克,炒白术20克,北黄芪30克,熟地黄20克,炮姜10克,当归12克,炙甘草9克,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何首乌20克,桑寄生20克,续断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固冲止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30克,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10克,党参、荆芥炭、当归、炒续断各15克,升麻4克。水煎服。

(2)独参汤:红参10~15克,炖服,每日1次。

血热型【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时崩时漏,淋漓不止,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面赤唇红,口干渴,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夜睡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白芍20克,山药30克,续断15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地榆30克,麦冬15克。水煎服。

血热致崩漏虚热多,实热较少。如属实热,可去续断、熟地黄、女贞子,加焦栀子15克、生藕节30克、贯众20克,以清热凉血止血。热邪伤阴耗气,失血亦伤阴伤气,故宜适量配以养阴益气之生脉散,以清热凉血,益气养阴。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见血热致崩,虚热、实热均有。临床还有郁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血海不宁,崩漏不止者,当随证加减。

血瘀型【证见】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继而淋漓不断;经色紫黑有块。伴见下腹痛胀不适,或痛则下血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乌贼骨一芦茹丸(《黄帝内经》)加减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海螵蛸20克,茜根15克,三七末3克(冲服),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党参30克,香附子10克。水煎服。

血瘀致崩漏者,临床并非少见。必须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寒者,可选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以温经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长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必须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中成药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三七末3~5克,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化瘀理冲汤(张达旭《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蒲黄炭15克,大黄炭6克,花蕊石10克,三七10克,茜根10克,血余炭6克,每日l剂,水煎服。

若属寒凝血瘀者,去大黄炭,加炮姜、艾炭、肉桂。若兼气滞者,加白芍、橘核。若腹内有包块,或疼痛较剧者,可加三棱、莪术。

出血后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分别恢复。青春期、生育期妇女调周期促排卵,多听肾、肝、脾三经同调可选用中医人可周期。恢复正常3个周期。更年期补脾调气血促康复、防复发。

【按语】
    1.绝经期妇女反复多次出血,需作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排除癌性病变。
    2.大量出血,出现虚脱时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split## 经验方

 1. 【原料】豆浆1碗 韭菜250克

  【制作】韭菜洗净,捣取汁,对入豆浆煮沸即可。

  【用法】空腹时1次服下。

  【功效】补气温经。适用于气虚型崩漏。

   2.取益智仁、沙苑子各25克、艾叶30克。将益智仁、沙苑子研细末,以艾叶煎取汁调敷脐上,外盖纱布,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每6小时换药1次,连敷5日为一疗程。##split## 诊断崩漏应注意哪些问题

    1.崩漏的临床主症是阴道出血,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出血情况有骤然大下而淋漓的,也有淋漓连月不休的,或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
2.对病人应作全面的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妇科检查及血液化验等,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生殖系器质性病变。
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表现为崩漏症状者,可借助其诊断方法,如诊断性刮宫、基础体温测定、宫颈粘液结晶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及激素测定等。
4.月经病中的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等虽亦属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的一类病症,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情的轻重等却各不相同,应予鉴别。还应与下述疾病引起的阴道流血作鉴别;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②异常妊娠及产后并发症,如流产、宫外孕、滋养细胞疾病、胎盘残留、子宫复旧不良等;③生殖系统感染,如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等;生殖器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此外还应与服用避孕药或性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阴道出血,及与安放宫内书育器有关的出血予以鉴别。

    崩漏如何辩证治疗

    1.血热型

    (1)虚热型:证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调,心烦潮热,或眠差不寐,溲黄或便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药:生地黄10g 熟地黄12g 白芍10g 黄芩8g 黄柏8g 山药8g 续断10g 甘草6g。加减:若出血量多加龙骨20g 牡蛎20g 仙鹤草10g以增强固涩止血之效;淋漓不断者,加生蒲黄10g 三七粉(吞)3g,以化瘀止血。眩晕,烘热易怒,加龟板20g 白芍10g以柔肝育阴潜阳。
(2)实热型: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方药:沙参12g 黄芩12g 焦栀子12g 生地12g 地骨皮10g 地榆10g阿胶(烊)12g 生藕节10g 陈棕炭8g 炙龟板20g 牡蛎20g 生甘草4g。加减:胁胀痛、心烦易怒、脉弦者加柴胡10g 夏枯草10g以清肝热。苔黄腻,少腹疼痛者,加黄柏10g清热、燥湿止血。

    2.肾虚型

    (1)肾阳虚:证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固冲,止血调经。方药:制附子8g 熟地12g 山药10g 山茱萸10g 杞果10g 菟丝子10g 杜仲10g 鹿角霜3g 黄芪15g 覆盆子10g 赤石脂15g。加减:患者若为年少肾气不足,加仙茅、仙灵脾各10g,以加强补益之功;兼见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茯苓10g砂仁10g 炮姜8g健脾温中。证见出血量多色暗红有块,小腹疼痛者,为寒凝致瘀,加乳香10g 没药10g 五灵脂10g,共奏温经活血之效。
(2)肾阳虚:证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方药:女贞子10g 旱莲草12g 熟地黄12g 山药10g 枸杞子10g 山茱萸10g 菟丝子10g 鹿用胶6g 龟板胶8g。加减:若证见夜寐不安,加酸枣仁12g 夜交藤12g;口干喜饮,加石斛10g 天花粉10g。

    3.脾虚型 证见经血非时而至,继而淋漓不绝,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皖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治宜补气摄血,养血调经。方药:人参10g 黄芪20g 白术15g 熟地12g 炮姜10g 升麻10g 山药10g 乌贼骨10g。加减:兼血虚者加首乌12g 白芍12g 桑寄生10g。久漏不止,或少腹胀满者,加黑荆芥10g 木香12g 益母草10g。

    4.血瘀型 证见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痛疼或腹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方药:熟地黄10g 当归12g 白芍12g 川芍12g 五灵脂10g 蒲黄10g。加减:若出血量多夹块,兼下腹疼痛,加三七粉(吞)3g 茜草10g 益母草10g;若出血量少兼胁腹胀闷,加川楝子12g 制延胡索10g 柴胡12g。若寒凝血瘀、血色暗,加艾叶10g;若久漏不净,加桃仁10g 生山楂10g 制大黄8g 马齿苋10g。

    崩漏应如何护理

    血得热则宜流,得寒则凝滞,受湿则碍气机。故崩漏患者宜避炎暑高温,或过食辛烈香燥之物,及辛温暖宫之剂或寒凉凝血、滞血之药物,忌吃生冷饮食;出血期间不宜涉水冒雨。劳则气耗,气不摄血,故出血期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必要时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严禁房事,加强营养。临床观察当记录出血的期、量、色、质的变化及伴随证情的变化,若出血量骤多不止当及时处理,以免阴血暴亡发生虚脱危候。

    崩漏预后如何

    崩漏就病之新久而言,新病者,虽来势猛,治起来相对容易。病久者,病较深,治起来相对较难。就其治疗而言,止血稍容易,使月经恢复原来的周期则相对较难。总之本病属妇科重症,但治疗得当,并能坚持调理,预后亦良好。##split##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常见症状为:无规律性的子宫出血,多数月经周期紊乱,无法预知。带血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2-3周,甚至数月不净。经血量多少不定,少者点滴出血,多者如血冲。常伴有不孕、贫血等病症。

  患者一旦遇到月经量多,来势猛急时,首先应解决的是减少月经量的问题,避免出血性休克的发生,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对于大出血,自疗方法疗效欠佳。

  中医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古代医家提出要以塞流、澄源、复旧为治疗大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所谓塞流,即为止血,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九合荷叶丸、固经丸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生黄芪15g 党 参10g 白 术10g 升 麻9g
  柴 胡9g 当 归10g 棕榈炭10g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三七粉3g 陈 皮10g 仙鹤草10g
  水煎服 每日2次。一般7天为一疗程。
  其次要澄源,即调整月经,中成药可用妇科调经丸、乌鸡白凤丸。汤药可用
  当 归10g 黄 芪10g 香 附10g 益母草10g
  红 花6g 生地黄15g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党 参10g 白 术10g 生黄芪10g
  水煎服,每日2次。
  最后要复旧,即固本善后,使机体复原。中成药可选用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金匾肾气九治疗。汤药可用;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杜 仲10g 川 断10g
  菟丝子10g 何首乌15g 紫河车10g 复盆子10g
  黑芝麻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200ml。
  饮食疗法可选用黑芝麻(或黑大豆)150g.赤小豆30g,白扁豆30g,水煮成粥 也可磨面做饼、蒸馍,加工成面条,或将三者煮熟晾干磨面 加糖开水冲服,3个月为1疗程,疗效不佳者可连服半年。另外可取猪皮1000g、黄酒250ml.红糖280g,将猪皮切小块,加水炖熟至肉皮烂透,汁液粘时加黄酒、红怀调匀即可停火,冷藏备用。经常佐餐食用。时辅助治疗月经量多、崩漏症。
  妇女要注意经期保健,经前、经期不能人冷水中工作不宜过累或负重。尤其在经血多时,还要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忌性生活,保证洁具卫生。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饮食调理得当,荤素搭配,容易消化。如蛋类、猪肝、猪血、鱼类 菠菜、油菜、黑木耳、红枣等富含高蛋白及大量铁质和微量元素,混合食用可取长补短。石榴、莲子肉、芡实、榛子、胡桃肉、藕、龟肉等有补脾固经作用,可以适量选用辅助治疗。山楂、桃子、鲨鱼、蟹、洒、酒酿、辛辣等食品有活血刺激作用,不宜食用。对月经淋漓,日久不止,不要疏忽大意,不及时治疗可酿成血崩急症。更年期反复崩漏,或者绝经后又见崩漏,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肿瘤的可能性。崩漏经治疗停止后,需巩固一段时间,最好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食疗,以免病情复发。##split## 民间治疗崩漏小方:

    1.荠菜、龙芽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剂。

    2.飞龙掌血(散血丹)、陈艾各9克,陈棕炭、百草霜各12克,水煎服。白糖为引。每日1剂。

    3.黑木耳60--80克,加水煮熟烂,再加红糖60克,每日1剂,分2次服。疗效甚佳。

    4.野瓜藤(地枇杷)100克,去叶加水700毫升,煎至 400毫升,再加甜酒糟30克同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5.普通鹿蹄草30克,地榆18克,龙芽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3~5剂。

    6.高粱壳30克,五倍子根5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服1剂即可见效, 3~5剂即可痊愈。##split## 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若出血量多,来势急猛的称崩,又称崩中;出血量少淋漓不净称漏下,又称经漏。如发病开始时阴道出血如崩,既雨淋漓不净的称为崩漏。崩与漏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即血崩日久,气血耗损渐而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渐进而成崩。本病可发生于妇女各年龄阶段,一般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发生的崩漏,其临床表现类似西医的无排卵型功血。育龄期妇女发生崩漏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的有排卵型功血。崩漏的定义历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崩漏仅指月经的期与量的异常,广义崩漏泛指一切不规则阴道出血,如流产及产后大出血,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大出血等,本书指狭义崩漏。如崩漏大出血而致昏厥者,根据《内经》“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迅速止血,必要时中西药同时治疗,以防血脱亡阳,生命危在旦夕,如积极治疗,预后还是良好的。

    【病因病理】
    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  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  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
    5血热妄行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6.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的严重紊乱才能诊断本病,即指狭义崩漏。
    2.与月经过多、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少、经期延长和月经中期出血等月经失调进行鉴别,主要从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的特点进行鉴别。
    3.如发现漏下不止,有时腹痛,有时无腹痛,需与胎漏鉴别,胎漏者也有月经后期,伴阴道少量滴血或流血,有的有恶心泛呕,厌食,有的无早孕反应症状。检查尿或血妊娠试验或b超可予鉴别。如上述症状伴剧烈下腹部疼痛者,警惕宫外孕。需严密观察。

    【辩证分型】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血多色淡,质清稀,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肢冷汗多,面色苍白。舌淡胖,脉细弱欲绝,血压偏低或低于正常。
    2.气血两虚  突然暴崩出血,色淡质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舌淡,脉细弱。
    3.脾肾两虚  经血紊乱,经量多或淋漓,色淡清稀,乏力纳少,腰膝软酸。苔薄,舌淡,脉细弱而沉。
    4.肝肾阴虚  崩漏日久,血色鲜红,潮热口干,手足心热,头晕腰酸。舌红,脉细数。
    5.血热妄行  经血或崩或漏,色紫红稠,烦热口渴,下腹胀痛,尿黄便秘。苔黄糙,舌红,脉弦数或滑数。
    6.气滞血瘀  崩漏日久,色紫有块,下腹胀痛拒按,血下痛减。舌紫暗,边有瘀斑。脉弦细或涩。

    【分型治疗】
    1.暴崩致脱治法:益气回阳救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
    野山人参3克(另煎)熟附片9克  煅龙骨30克(先)煅牡蛎30克(先煎)黄芪60克  炮姜5克  云南白药2克(吞服)加减:舌红伤阴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9克,去附片;阳回后加阿胶12克(烊冲)。
    2.气血两虚治法:补血益气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
    吉林参  3克(另煎)(或党参  30克)黄芪  30克制首乌10克  白术30克  阿胶15克(烊冲)鹿角胶10克(烊冲)炒枣仁10克  煅牡蛎30克(先煎)黑姜6克3.脾肾两虚治法:健脾益肾固冲。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党参30克  淮山药12克  白芍12克  炒白术15克  熟地12克  杜仲10克  山茱萸9克仙鹤草30克  陈阿胶10克(烊冲)牛角(角思)30克炮姜炭9克  补骨脂12克4.  肝肾阴虚治法:滋阴益肾固冲。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12克  淮山药12克  枸杞子10克  山茱萸9克  菟丝子12克  龟版胶12克(烊冲)仙鹤草30克  旱莲草15克  女贞子12克  生地榆30克加减:眩晕者,加夏枯草9克、煅牡蛎30克(先煎);出血量多者,加陈阿胶10克(烊冲);偏肾阳虚者,加鹿角胶12克(烊冲)、锁阳10克、牛角(角思)15克,去生地榆。
    5.血热妄行治法:清热凉血固冲。
    方药:清经散加减。
    丹皮12克  地骨皮10克  大生地15克  大白芍12克  肥知母10克  黄柏9克  白蔽12克生牡蛎30克(先煎)侧柏叶20克  花蕊石30克(先煎)生蒲黄10克(包煎)加减:若有血热主证,又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少寐等症,为气虚血热之象,宜加白术12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生龙骨18克(先煎)。
    6.气滞血瘀治法:理气祛瘀止血。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10克  川芎9克  桃仁10克  枳壳9克生蒲黄15克(包煎)五灵脂15克  牛角(角思)15克  丹皮6克  乌药9克  小蓟炭15克加减: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5克、白术12克;瘀久化热者,加粉丹皮10克、旱莲草15克;如热而伤阴者,加沙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中成药】
    1.归脾丸、十全大补九或补中益气丸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于气血虚弱漏下不止战血止后调治。
    2.震灵丹  每日2~3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止血。
    3.三七粉  血多时,4小时1次,每次3克,血止停用。对血瘀者更直。
    4.云南白药  血多时,4小时1次,每次2~4克,血止停用。
    5.新癀片  每日3次,每次4片,饭后吞服。用于血热者。
    6.野山人参粉  血多时,2~4小时1次,首次剂量1克,以后0.5克温水吞服。用于暴崩血脱者。
    如无野山人参粉,也可用吉林人参粉,血多时首次剂量1.5~2.0克,以后每次1克,血止停用,作为急救中药。有时也可用吉林人参粉1克、三七粉1克,2小时1次,吞服,血量明显减少,全身情况好转后逐渐延长服药时间和减量。

    【简便方】
    l.胡桃肉500克、黑芝麻250克、红枣肉250克、黄芪200克、阿胶250克、冰糖150克,制成膏方,病后调服。

    2.黄芪30克、党参15克、仙鹤草30克、生蒲黄12克(包煎),水煎服。另三七粉3克,分2次吞服。

    【其它疗法】
    ⅰ  急救处理
    l.独参汤  野山人参1支(约2~3克),即刻煎,频频服。或吉林人参3~5克,煎汤后频服。用于暴崩血脱之急救方。
    2.参附龙牡汤  吉林人参3~5克、熟附片12克、煅牡蛎30克(先煎)、煅龙骨30克(先煎),煎服,每日2帖,分4次服。用于暴崩厥脱,大汗亡阳者。若伴舌淡红,两颧淡红,为阴阳俱脱,于上方中加入五味子9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用于急救暴脱者。
    3.文条熏隐白穴,或文灸百会穴。
    4.断红穴  食指和中指间进针,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
    5对症处理  输液、输血、吸氧等,测血压,记录出血量和全身情况。
    6.育龄期妇女血崩不止,不能排除流产者,在全身情况改善后,立即诊断性刮宫,以迅速止血,刮出物送病理,明确出血原因。
    ⅱ  中医药周期疗法
    血止后一面调治全身,一面要恢复月经周期,可采用中医药周期疗法,根据不同月经周期进行辨证治疗。参见内治法??中医药周期疗法。
    ⅲ  针灸治疗
    1.人中穴  如暴崩血脱昏厥时可针刺人中穴以使苏醒。
    2.针刺促排卵  在血止后服中药调整月经周期的同时加用针刺促排卵,具体方法是在月经第12天开始加用针刺,取穴:肾俞(温灸)、关元(温灸)、足三里及三阴交针刺(提插加捻转,中度刺激)。至月经第16天停止针刺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天测bbt,观察bbt有否上升,如上升0.3℃以上,提示有排卵现象可能。可作尿测排卵试剂以进一步证实有否排卵。

    【注意事项】
    1.崩漏常反复出现或崩或漏,出血持续不止,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如暴崩出血不止又可危及生命,故崩漏是一种难治的危重病证。大出血时应住院治疗,血止出院也需继续调治,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才能防止复发。
    2.有关崩漏的治疗必须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即在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用塞流止血法。血减后进一步求因治本,标本同治,止血和调理同时进行,即用澄源法。出血完全止后,脏腑气血尚未恢复正常功能,采用复旧法进行善后调理和调整月经周期。以上治法是古人治疗崩漏重要的经验总结,也是现在临床上用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崩漏治疗三法必须循序进行:塞流一澄源一复旧。如果不循此规律治疗,就会耽误病情。
    3.不同年龄阶段妇女患崩漏的病机和治疗不一样,如青春期患者多属天癸初至,先天肾气不足,治疗以补肾为主,调整月经周期。育龄期患者多见肝郁血热,治疗以疏肝理气,调补肝肾为主,调节月经周期。更年期患者多因天癸渐衰,肝肾亏损,或脾肾虚弱,治疗宜补益肝肾或健脾益肾,顺利渡过更年期。因此掌握年龄与崩漏的关系,对崩漏的治疗极为重要。
    4.抢救暴崩血脱如不能及时止血,病情加重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迅速止血,血止后再予辨证调治。
    5.崩漏血止后,可配合食疗。如党参30克,红枣30克,煎服代茶。如胃纳不佳可加生山楂15克同煮,或服红枣赤豆羹等。并注意保暖,慎防感冒等。##split## 女科经纶 第七章,崩漏门
第七章,崩漏门
第一节,经论血崩属悲哀阳气内动素问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
第二节,经论血崩属悲哀热气在中素问曰: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第三节,经论血崩属阴虚阳搏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第四节,经论血溢属劳力伤肠胃络脉灵枢曰:猝然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後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於外。(慎斋按〔已上经论三条,序妇人血崩之属内伤为病也。血崩有得之悲哀者,此七情伤心之崩也,有得之劳力者,此内伤劳倦之崩也。
第五节,经论血崩属於热运气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血泄。少阳在泶,火淫所胜,民病便血,岁金小及,炎火乃行,民病下血。纲目曰:是火炎助心,血盛而血下也。
第六节,经论血崩属於寒运气曰:太阴司天,寒淫所胜,血变於中,民病血泄。太阳之胜,血脉凝泣,感为血泄。阳明司天之气,民病便血,治以诸热。纲目曰:是寒攻心,血虚而下血也。
第七节,经论血崩尼於风运气曰: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民病血崩。(慎斋按〔已上经论三条,序妇人血崩之属火热、风寒、外感为病也。血崩固属内伤不足证,而火热风寒客邪之感,亦间有之。但血崩为妇人前阴病,属於内因,运气血泄便血,是言大肠下血,属於外因。纲目列之血崩证内则误矣。序书之讹,在於全善且然,而况下此乎,故存以俟正之。
第八节,金匮论血崩属三焦绝经张仲景曰:寸囗脉微而缓,微者卫气梳,梳则其肤空;缓者胃弱不实,则 消而水化; 人於胃,脉道乃行,水人於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府必梳,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第九节,金匮论崩漏属虚寒相搏张仲景曰:寸囗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慎斋按〔已上金匮二条,序妇人崩漏本於三焦绝经,而 减之脉,为虚寒相搏之病也。
第十节,崩漏属败血脓积王海藏曰:或因胎产,或因酒色,前後脱血,带漏不已。先由子脏,俱入赤肠,滓液恶秽,前行太周,滓粪燥结,後滞不通,此胎肠俱病,治宜推去败血脓积,益血致新也。心所不生,脾所不裹,肝所小藏,此三焦经绝也。宿虽为病,亦有浅深新久,治亦从轻重之。
第十一节,血崩有瘀属恶血未尽戴原礼曰:血大至日崩,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势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芎归汤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第十二节,血崩属涎郁胸膈朱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小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能归隧道。此论血泄之义甚明,盖以开胸膈间之浊涎,则清气升,清气升,则血归隧道而不崩矣。其证或腹满如孕,或脐腹? h,或血结成片,或血出则快,止则闷,或脐上动。治宜开结痰,行滞气,消污血。(慎斋按〔已上三条,序血崩之属污血痰涎,实邪为病也。凡病先明虚实寒热,如崩漏证,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虚者主於血虚气虚,阴虚阳虚。实者主於污瘀恶血,痰涎郁滞。虚则为寒为冷,实则为火为热,此证之不可不先辨者也。
第十三节,崩漏属冲任血虚不能约制圣济总录曰:妇人崩漏病,经血淋沥不断是也。冲任之脉,所至有时,若非时而下,犹器之津泄,故名曰漏下。盖由血虚气衰,不能约制。又有瘀血在内,因冷热不调,使血败。其色或赤如豆汁,黄如烂瓜,黑如 ,青如蓝,血如脓,五色随五脏虚损而漏应焉。
第十四节,崩下属冲任气虚不能制朱丹溪曰:崩下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二脉为经脉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劳伤过极,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故忽然而下,谓之崩中暴下。治当大补气血,升举脾胃之气,微加镇坠心火之药以治心,补阴泻阳,而崩自止。东垣有治法,但小言热,其主在寒,学者宜细思之。
第十五节,血崩属阳虚不足赵养葵曰:血崩之疾,当分阴阳而治。气血人身之阴阳也,阳主升,阴主降,阳根阴,阴根阳,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也。若阳有馀则升者胜,血出上窍,阳不足则降者胜,血出下窍,总之血随阳气而升降。阳气者风也,风能上升,然必须东方之温风始能升,故用助风益气汤。凡气虚不能摄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脉虚大,食饮无味,久病者有之。(慎斋按〔已上三条,序血 之属血虚、气虚、阳虚不足也。血崩本为血病,而有阳气之虚者,血脱气亦脱也,阴阳相维,互为其根,阴血大下,阳不能维,固当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也。
第十六节,血崩属热为阳脉有馀病张子和曰:妇人天癸尽,本小当下血,血得热而流散,非寒也。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甚,则肺叶布,心系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脉不足,阳脉有馀,数则内崩血下流,世有以虚损治之,莫有知其非者,可服大剂黄连解毒汤。
第十七节,血崩属阳乘於阴为阳邪有馀病许学士曰:崩中多用止血及补血药,不效,以霹雳酒治之,此阳乘於阴,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是也。经云:「阴虚者尺胍虚浮,阳搏者寸脉弦急也」。是为阴血不足,阳邪有馀,故为失血内崩证,用奇效四物加胶艾,再入黄芩。医曰:「心主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止。」故漏下属热兼虚者,四物加黄连。凡妇人感热,血脉妄行,病曰热崩,以抑气散,倍加生地。
第十八节,血崩属热不可作寒论王海藏曰: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岂可作寒论,治宜清补,兼升提,不可骤止。
第十九节,经血暴崩属火热为喜怒惊恐所致张子和曰:妇人经血,终於七七之数,数外暴下,经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急惊恐所致然也。慎不可作冷病治之,用峻热之药则死,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清於上,更用莲房壳灰棕灰以渗於下,後用四物加胡索散,凉血和经之药。
第二十节,血崩属阴虚火逼妄行关心肾二经马玄台曰: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盖尺脉既虚,虚则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曰崩,由 火逼而妄行也。妇人血崩,是从胞络宫来,血久下行,已为熟径,则本宫血乏,十二经之血皆从此渗漏矣。然胞络下系於肾,上通於心,故此证实关心肾二经,宜有阴虚阳搏之脉也。束垣用十二经引经之药,使血归十二经,然後用黑药止之。若徙用黑药,不先服领血归经药,病亦难愈也。
第二十一节,血崩属真阴不能镇守包络相火张洁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沥不断也。将息失宜,劳役过度,喜怒不常,大伤於肝,肝为血府,伤则小藏血,而为崩中漏下。或悲思忧恐太甚,阳气内动,真阴虚,小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宜养血安神为主。或困脾胃气虚下陷,肾与相火相合,湿熟下迫而致,宜调脾养血为主。或大小新产,遽触房事,皆作崩漏,或经水未绝,欲炽而伤血海,亦致崩漏;皆宜养血镇守为上。
第二十二节,崩漏属脾胃虚火乘心包李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心气不足,致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夫脾土,滋荣周身者也。心生血,血主脉。二者受邪,病皆在脉,脉血之府也,心脉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络代之。心系者,包络命门之脉也,主月事生孕,因脾胃虚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当除湿去热,用升阳除湿汤,此药乃从权衡之法,以风药胜湿,为胃气下陷而迫於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若病愈,经血恶物已尽,主病虽除,後必须以黄 、人叁、甘草、当归之类,数服以补之。若经血恶物下之不绝,尤宜救根本,当益脾胃,退心火之亢甚,是治其根蒂也。
第二十三节,崩漏属心火亢甚肝实不纳血虞天民曰:妇人崩漏不止,先因心火亢甚,於是血脉泛溢,以致肝实而不纳血,出纳之道遂废。经曰:「子能令母实」。是肝肾之相火,挟心火之势,从而相扇,所以月水错经妄行,无时而泛溢也。若不早治,渐而崩中;甚则为血枯发热劳极证,不可治矣。(慎斋按〔已上八条,序崩漏之属火热为病也。血崩漏下,内经运气均主於火,然火亦有虚实之分,惟子和、学士、海藏三家,则以阳邪有馀立论,故有不可作寒冷治法之说。至洁古、东垣虽言包络相火,心火乘脾,而曰真阴虚,曰脾胃虚,则又不可纯以火热为治矣。玄台、天民亦从张李以发明其未尽,临是证者,毋竟从火治,必兼洁古、东垣之论,为不易也。
第二十四节,血崩属寒在下焦陈良甫曰:妇人冲任二脉,为经脉之海,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阴阳和平,则经下依时。如劳伤不能约制,忽然暴下,甚则昏闷。若寸脉微迟,为寒在上焦,则吐血衄血。尺脉微迟,为寒在下焦,则崩血便血。法当调补脾胃为主。
第二十五节,崩漏日久化寒主升举论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经漏不止,是前阴之气血己下脱。水泻不止,是後阴之气血又下陷。後阴者,主有形之物,前阴者,精气之门户。前後二阴俱下,是病人周身之气,常行秋冬之令,主肃杀收藏。人身中阳气升浮, 气上行,则阳生阴长,春夏是也。既病则周身气血皆不生长, 气不升,前虽属热,下焦久脱,已化为寒。久沉久降,寒湿大胜,当急救之,泻寒以热,除湿以燥,大升大举以助生长,补养气血,不致偏枯。圣人立治法云,湿气大胜,以所胜助之,用风木上升是也。经云:「风胜湿。」是以所胜平之,当和调胃气而滋元气。如不止,用风药以胜湿,此之谓也。 第二十六节,血崩服寒药变寒用热治法薛立斋曰:有妇人患崩,过服寒药,脾胃久虚,中病未已,寒病复起,烦渴引饮,粒米不进,昏愦时作,脉洪大,按之微弱,此无根之火,内虚寒而外假热也,十全大补加附子;崩减,日服八味丸愈又有久患崩,服四物凉血剂,或作或止,有主降火,如腹痛,手足俱冷,此脾胃虚寒所致,先 用附子理中汤,次用济生归脾、补中益气二汤,崩顿愈。若泥痛无补法,则误矣。(慎斋按〔已上三条,序血崩之属虚寒为病也。血崩属火热致病者多,崩中日久,则热变为寒,亦有服寒凉过甚,中寒内生者,东垣、立斋之案治,小可不留意也。崩漏有实、有虚、有热、有寒,寒热虚实之辨明,而治法可以不忒矣。
第二十七节,崩漏有五色之分王叔和曰:五崩何等类?师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
第二十八节,崩有阴阳以五色分五脏属虚冷所致齐仲甫曰:受热而色赤者,谓之阳崩。受冷而色白者,谓之阴崩。五脏皆虚,五色随崩俱下,一脏虚,随脏见色而下。其色白如涕,知肺脏之虚冷也。其色青如蓝,知肝脏之虚冷也。其色黄如烂瓜,知脾脏之虚冷也。其色赤如绛,知心脏之虚冷也。其色黑形如肝血,知肾脏之虚冷也。五脏俱虚,五色相杂,谓之五崩。
第二十九节,崩漏有阴证阳证之分龚云林曰:崩漏之证,有阴阳。若埽人年五十後,经止数年,忽然又行,兼腹痛,或身热囗渴者曰崩,此阴谨也。若妇人年三十四十後,经行三十日,涌暴小止者曰漏,此阳证也。(慎斋按〔已上二条,序崩漏有阴阳、五色、五脏之见证也。
第三十节,血崩心痛名杀血心痛陈良甫曰:妇人血崩心痛,名曰杀血心痛,由心脾血虚也。若小产去血过多而心痛者,亦虚也。用马贼骨炒末,醋汤下失笑散。
第三十一节,血崩心痛属血虚心无所养薛立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周多,心无所养,以致作痛,十全汤倍叁、术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阴血耗散者,乌贼丸收 之。(慎斋按〔已上二条,序血崩有兼心痛之证也。
第三十二节,治崩漏先调其气许叔微曰:治下血不止,成五色崩漏,香附是妇人仙药,醋炒为末,久服为佳。又曰:女人以气血为主,小知因气小先理,然後血脉不烦,即生崩带诸证,抑气散,异香四神散,大有奥理。(慎斋按〔香附味辛气温,能行十二经八脉,为血中耗气之药,妇人虚寒,气郁不舒,用之固宜。若阴虚血热,有囗乾燥渴,骨蒸,五心烦热等证,而必谓妇人之仙药以用之,末免抱薪救火矣,慎之。
第三十三节,崩与漏有分证治法李太素曰:崩为急证,漏为缓病。崩必是大怒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之极,血热沸腾而然。漏则房劳过度,伤损冲任二脉,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小时漏泄。崩宜理气降火升提;漏宜滋阴养气养血,或兼制火。
第三十四节,治血崩有初中末之三法方约之曰: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故七情过极,则五志亢甚,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若止塞其流,不澄其凉,则滔天之势小能遏。若止澄其源,而小复其旧,前孤阳之浮无以止,不可不审也。(慎斋按〔治崩之法,有消逐污血,有寒凉降火,有收涩固脱,有大升大举,有扶脾健胃,有补气补血,有温暖下焦,种种不一。方氏三法,分初中末,有倒行逆施之弊,予谓中法当为初法,初法当为末法,末法当为中法,庶无差治也。
第三十五节,治崩漏宜调脾胃为主薛立斋曰:人以脾胃为本,纳五 ,化精微,清者入荣,浊者人卫,阴阳得此,是谓橐 。人得土以养百骸,失土则枯。东垣以饮食自伤,医多妄下,清气下陷,浊气小降,乃生 胀,所以胃 之阳不能升举其气,陷入中焦,当用补中汤,使浊气得降,不治自安。若因饱食後致崩漏,是伤脾气下陷於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所致,宜甘温之剂调补脾胃,则血自归 。若误用寒凉,损伤胃气,则不能摄血归经。东垣曰:「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汤收功。」厥有旨哉,此皆从脾胃本源病治,不可不知也。(慎斋按〔已上四条,序治崩漏之大略也。
第三十六节,妇人血崩服四物汤问王海藏曰:妇人月事不至,是为胞闭,为血不足,宜服四物汤。妇人崩者,是为血有馀,亦服四物汤何也?曰:妇人月事不至者,内损其原,不能生血,故胞闭不通,是血不足,宜服四物汤,是益原和血之药也。崩中者,是血多也;暴损其原,是火逼妄行,涸竭为根,亦宜四物汤,乃润燥益原之药也。
第三十七节,崩漏属虚热用药之法朱丹溪曰:崩漏有虚有热,虚则下溜,热则宣通。气虚血虚,皆以四物加叁、 。因劳力者加升麻,热加黄芩,寒加乾姜。又曰:漏下乃热而虚,四物加黄连。崩过多者,先用五灵一服。紫色成块者,血热也,四物加柴胡、黄连,後用四物加黑姜。急则治标,用白芷汤下百草霜。
第三十八节,崩漏分诸证用药之法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又云:「阳络伤,血外溢,阴络伤,血内溢。」又云:「脾统血,肝脏血。」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经。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沸腾。或因脾经郁热,血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治疗之法:脾胃虚弱者,六君子加芎、归、柴胡。脾胃虚陷者,补中汤加白芍、山栀。肝经血热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苍术。肝经风热者,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加山栀、白芍、丹皮。若怒动肝火,亦用前药。脾经郁火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悲伤胞络者,四君子加升、柴、山栀。故丹溪、东垣云:「凡下血证,须四君子收功」。斯言厥有旨也。若大去血後,毋以脉诊,急用独叁汤。若发热潮热,咳嗽脉数,乃元气虚弱,假热之脉也,尤当用人叁。此等证无不由脾胃先损,故脉洪大,察其中有胃气受补则可救,设用寒凉,复伤脾胃生气,反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
第三十九节,血崩用药有三治医垒元戒曰: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涩之益之。血闭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则四物人红花,调黄 、肉桂。次则四物人红花,调鲛鲤甲、桃仁、桂,童便和酒煎服。末则四物人红花,调易老没药散。(慎斋按〔已上四条,序治血崩用药之大法也。
第四十节,血热崩漏用荆芥四物汤论武叔卿曰:血藏於肝, 气小升,则热迫於下,故血不能藏而崩也。况厥阴之经环阴器,廷孔前阴皆属之荆芥升肝气,香附理肝气,条芩除内热,四物养血凉血,故能收功也。
第四十一节,血热崩漏用河间生地黄散论武叔卿曰:河间生地黄散,治经漏不止,脉虚洪,经水紫黑。夫脉虚洪者,气不足也。紫黑者,热之甚也。黄 所以补气,气盛则生火:天冬、地骨以清气中之火;熟地所以生血。血生而不凉,尤虑妄行,故以生地、黄连凉心,芍药、甘草缓肝益脾,柴胡升毕,枸杞、地黄,又肝肾同归者也。
第四十二节,热崩用凉血地黄汤论武叔卿曰:凉血地黄汤,治妇人血崩小止,肾水阴虚,镇守胞络相火,血走而崩。夫阴者,从阳而亟起也,血属阴,阴不自升,故诸经之血,必随诸经之气而後升,若气有所陷,则熟迫血而内崩矣。故用黄柏以清下焦胞络之火;心者,火之主也,故以生地、黄连治火之原,知母、黄芩滋水之母,归尾破瘀,红花生血,所谓去故生新也。川芎行血海之馀,蔓荆凉诸经之血,升、柴、防、羌、? 说b细辛诸风药,皆所以升诸经之气也。诸经气行,则阴血不得不随之而起矣,故曰从阳亟起也,有是证者法之。(慎斋按〔血崩不止,则去血过多矣,方中风药大半,不敌生地一味,独小虑风药燥血乎?虽云升举,而血之耗者已多,用力者酌之。
第四十三节,虚寒崩漏用丁香胶艾汤论武叔卿曰:丁香胶艾汤,治妇人崩漏不止。盖心气不足,劳役及饮食小节,其脉两尺俱弦紧而洪,按之无力。其证自觉脐下如冰,求厚衣被以御寒,白带白滑之物 多,间下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不多,右尺脉时微洪。屋漏水暴下者,是弦急脉为寒多,洪脉时贝乃热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脉时出者,命门胞络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成屋漏水之状也。以四物汤加丁香、阿胶、生艾。
第四十四节,虚寒崩下用鹿茸丸论武叔卿曰:鹿茸丸治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如雨,两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胞中,气不能固,可灸关元百壮。夫丹溪以紫黑为热,此言瘀黑者,乃下焦气寒血凝而黑,各有治法。然女子气海在上,血海在下,故下焦温而後气升血行。如鹿茸以血成形,由气而长,血随气上而成角,故入血分以生升。又以附子、艾叶,佐而温之;以赤石脂、禹馀粮镇而固之;柏叶清之:归、地续断补之,诚下元虚寒之全力也。不加人叁,岂无意焉,而灸关元之意可想矣。
第四十五节,虚寒崩漏用伏龙肝散论武叔卿曰:伏龙肝散治劳伤冲任胀虚,非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难,或赤白相兼,脐腹冷痛,经久未止,令人黄瘦,囗乾,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虚烦惊悸。夫五色者五脏之色,崩久则五脏气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见焉。盖血生於气,而化於中焦,气生於下元,而培於脾胃。如脐腹疼痛者,下元气寒也,以艾叶温之。黄瘦食减无力者,中焦气寒也,以乾姜暖之。伏龙肝,有火土相生之妙。君以川芎,有扶肝行浊之能。肉桂、甘草,和荣卫而通调血脉。麦冬、熟地,益金水而治虚烦囗乾。石脂、当归,补血以固脱。通之、涩之、温之、濡之,诚治久脱藏寒之良方也。
第四十六节,劳伤崩漏用当归芍药汤论武叔卿曰:当归芍药汤,治妇人经脉漏下不止,其色鲜红。先因劳役,脾胃虚弱,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热闷乱,恶见饮食,四肢倦怠,大便时溏,东垣制此方,一服後,诸证悉去。大抵因劳役下血,若拘血热之说,用四物加黄芩则不愈矣,盖血虚须兼补气,譬之血犹水也,气犹堤也,堤坚则水不横决,气固则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