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泼雪古法针灸”在月经病的运用

 昵称35571129 2020-05-27
1
月经的形成

妇人以血为本,血由中焦化气取汁而成,女子二七之年岁,肾中癸水至于胞中之际,此血即循任冲二脉下入胞中。与癸水合而为经血。

从这个形成过程,实质是气与血相交互的一种特定状态,可以看出与月经病相关联程度最高的脏腑和经脉是:

脏腑:

:先天之本,元气之根,癸水之源。

:统血,生化气血,主运化。                             

:藏血,主疏泄。

:主血脉

:主气,调气。

经脉: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广聚脏腑之血,月经来潮之际,与肾中癸水下至于胞中。

任脉:主一身之阴经,为阴经之海。为妊养之本,主胞胎。

冲任广聚精血,血海满盈,下注子宫,则月经来潮。

冲脉的正面、背面、侧面示意图|图:杨欣

冲脉循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分三支,一支在前者,挟脐上行,在气街穴处与足少阴相并。一支在后者,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向下者出会阴,沿股内侧下行至足大趾间(并行少阴之经,渗三阴)。

从此循行中可以看出,冲脉并于足少阴隶属阳明,又通于三阴。(气街穴即气冲穴)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素问·上古天真论》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骨空论》

插播:因为冲脉关联的脏腑经脉广泛,故很多奇怪的杂症可以从冲脉论治。

例一:

女性40多岁,高压最严重200多,且不稳定,降压药无效。按人迎寸口脉判断是太阳,少阴经出问题,但第一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得知切除子宫,想到冲脉有问题,结果发现冲脉穴位按压非常疼痛,如血海,三阴交,阴陵泉。再取穴治疗后血压降下来。此因冲脉气逆。

例二:

远道从内蒙慕名而来,几年前在火疗店做保养,出汗后吹风,越来越怕冷。到西医院看,说植物神经紊乱、更年期,但并没有明显对应症状。中医也是补肾等,多处治疗无效。

来咸宁时,非常怕冷,在秋天穿三条裤子,脚冷的像冰,穿好几双棉袜子。多汗,上身都要湿漉漉的,才不觉得冷,如果不出汗,就很冷。

我们根据人迎寸口补太阳,泻少阴。效果有,但很慢。考虑冲脉,发现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剧痛无比。做了疏通冲脉的治疗。汗逐渐收回,怕冷,脚冷改善。

2
月经问题的分类

月经失调非常普遍,医院吃中药调月经的一治几个月的很多,理疗馆调月经的也比比皆是。花费很大,疗效并不一定好。古法针灸疗效会如何呢。

我们治疗任何疾病都需要把握它的核心病机,制定简明法则。

月经失调归之有:寒、热、虚、实之四大原因。

  1.  

    多腹中积冷结气成块,致经血凝滞。多后期而色暗。

    治以温散化滞。

  2.  

    心肝火盛,血液煎熬而干枯。多先期而来,其色紫黑。

    治当清心平肝,滋阴凉血。

  3.  

  • 失血过多     较少见

  • 脾胃虚损,化生不足(多见)

  • 肾水不足,阳亏阳亢,内热津亏,至经血枯涸。

    经色淡而少,治当养阴生血。

   4. 

         或瘀血留结不去,或水与血结,或湿邪阻滞。

         治当祛瘀逐邪。

另外还有崩漏

多者为崩,少者为漏。

多因脾不统血,也有肝胆火旺横逆侮脾,血不宁而崩漏。

3
古法针灸在月经病中疗效

月经色暗腹痛,后期,甚则形成症瘕。

穴位:气海穴(补)中极穴(补)关元穴(补)地机穴(补)三阴交(补)天枢穴(泻)水道穴(泻)

治则:温散化滞

经脉:任、冲、太阴、阳明

补太阴以温散(太阴升清)

泻阳明以理气化滞(阳明降逆)

2.    热

月经紫黑,郁结成块,先期

穴位曲池穴(泻)内关穴(泻)三阴交(泻)通里穴(泻)太冲穴(泻)阳陵泉(泻)

治则:清心平肝,滋阴凉血。

内关穴、通里穴清心

太冲穴、阳陵泉平肝

曲池穴清热,三阴交凉血。

3.   虚

色淡,血少

穴位:内关穴(泻)三阴交(补)阴陵泉(补)曲泉穴(补)水泉穴(补)隐白穴(补)足三里(补)

治则:养阴生血

以脾为本,运化血气,补隐白穴、阴陵泉、三阴交,补阳明足三里助脾运化。泻内关稍清内热。

强肾:培元气,水泉

强肝:助疏泄,曲泉

4.   

或瘀血,或水湿之邪结阻滞。

穴位:中极穴、子宫、合谷穴(泻)太冲穴(泻)曲池穴(泻)三阴交(泻)内关穴(泻)血海穴(泻)阳陵泉(泻)

治则:祛瘀逐邪

瘀血当则之肝脾:太冲穴、阳陵泉(脏病取合)三阴交、血海。

血赖气行,取曲池、合谷、内关以行气。

中极穴、子宫为靶标

经血过多不止(崩漏):加通里(泻)肩髃(泻)曲池(泻)

闭经:肩髃(泻)曲池(泻)间使(泻)关元(补)交信(补)

总结:

  • 月经病涉及脏腑:脾、肾、肝、心、肺,以脾为本,经脉任冲非常重要。

  • 需辨寒热虚实

       可以从经量、色泽、血块及五色、舌苔、脉象辨其总要。

  • 总归于气、血二字,调气、调血,使之和为治之纲领。

  • 大多在气分或血分,针灸调气之力强,可以速效。

  • 治疗上针对不同脏腑、经脉在其中出现的偏差做针对性的应对

  • 以寒热虚实为总纲,直切病机,建立简明法则,从容应对。

  • 对针灸补泻手法要求高,补泻手法、配穴对治疗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