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足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源头活水558 2015-05-16

(省级一般课题)

立足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报告

虎林市逸夫中学   孙秀丽

一、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将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转变,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具有以下优点:1)基地性:以校为本,2)针对性:针对教学问题进行,3)灵活性:内容随学校教师需求应变,4)全员化:要求全员参与,5)多样性:实践型、研究型等。为此确立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发展实际,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培训策略,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学校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望,都有追求自我价值的需要,都有着很大的有待于开发的潜能。因此,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解决教师发展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问题,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为:

        1、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的最大缺陷是造成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分离,校本培训能使理论与学校中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2、学校是教师体现教育思想,运用教育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教育业绩的场所,校本培训就是强调以教师所在学校为主,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对教师现状和潜力进行分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身行规划设计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发展及教师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培训的起点和归宿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3、终身教育思想是教师校本培训中贯穿始终的思想,校本培训是每一位教师自我教育与主要途径是终身学习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新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学习风格的研究等都构成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经过三年实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专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队伍。

        2、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以“让学生受到平等优质教育”为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和谐、个性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教师专业发展是个不断成长、转变,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朝着成熟方向不断努力的过程。

        3、校本培训能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终身学习者和行动反思者。

        4、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5、校本培训能使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理论更加丰富,使实践更趋向于完善,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以校为本的培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弥补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足,因为任何理论的研究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苍白而空洞的。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学习新经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不断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因此,校本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五、研究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方法与步骤:

        1、如果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自我需要意识,构建自学——运用——深研——展示——交流的模式,那么校本培训一定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指导教师选书、读书,召开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师在读书中自省、自悟,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2)鼓励教师自觉运用已学知识改进教学,组织教研组教师交流、切磋教育经验,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提高理性思考,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3)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4)发挥本校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5)组织专门的教学沙龙、交流会等给教师提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

         2、如果教师能成为“研究型教师”,那么对于促进学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必然途径。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法、个案研究法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实践中寻找并发现问题,确立研究专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研究能力,不断产生新的智慧。采取研究前后对比的方法,不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主要内容:

         虎林市逸夫中学于2005年12月申报了《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项目,经省专家组评审,于2006年4月被批准列入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此项课题,我们是以解决学校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提升问题而提出的,课题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针对教育实际,使理论与实践、培训与教育教学紧密贴近。课题确立后,我校组成了以校长为负责人,教学副校长为主持人,教导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研组长等12人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教师经过学习分析和研究,制订了课题实施方案,提出了课题研究目标为:造就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专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队伍,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接到下达书后,我校于2006年6月组织全校教师以专题讲座形式开题。课题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研究周期为三年,第一阶段时间为2005、9—2006、1 ,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确立方案,确立子课题;第二阶段为2006、3—2008、1,主要任务是组织培训,全面实施;第三阶段为2008、3—2008、9,主要任务是汇总资料 总结提升。在实验进行中,我们发现三年实验周期太短,阶段成果不能很好的在实践中检验,从而对课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因此,申请了延期结题,重新制定了实施方案,计划于2010年结题。课题实施5年来,全体教师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进行了扎扎实实的实践探索,使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探索形成了“诊断—对策—计划—实施—反思—跟进”的校本培训策略

        多年来,我校以课题牵动为策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那么影响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在哪儿?如何面对和解决?为此课题研究成员决定深入课堂查找问题。为了了解真实的教学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以校长、教学副校长为负责人,学术委员会教师参与的“调研课”活动,通过对30余节课的研究,我们找到了许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观念没有得到更新,对教材的亦步亦趋现象很严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课上得干瘪、枯燥乏味等许多问题。通过研讨我们统一认识:只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才有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在2006年5月,制订了《虎林市逸夫中学十一·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规划以针对性、实效性为原则,采取单项提高,全面优化,呈现特色的阶梯式发展策略,提出了形成课堂教学艺术,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学思想。培训内容分三方面:一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二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魅力课堂,三是练好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基本功(备课、科研、教研等基本功)。实施步骤为:1、广泛学习,主动积累;2、制订计划,自我规划;3、同伴互助,共同成长;4、搭建平台,展示风采;5、专家引领,骨干辐射;6、内外交流,提供保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此,我们坚持每学期的课题汇报活动,汇报形式多样,尤其是答辩式、点评式的课题汇报,促进了教师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的反思,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中教学相长。每一次反思交流活动,都是课题组对教师开展研究情况的一次深入的检查和指导,在2009年5月的课题研讨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呈现梯队发展的良好趋势,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已成为学科骨干,需要引领他们向名师方向发展。但是也有教师发展较慢,还有一些新调入学校的教师急需加强培养,为此,课题组采取跟进行动,开展新一轮的“调研课”和“跟踪课”。此次“调研课”的重点是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索形成了“自主学习—课堂研究—专业引领—反思提升—形成风格”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有自主性、连续性、多样性等特点,其中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校本培训的重点在于引导教师主动发展,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

第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

         一位教师要打造见解深刻、旁征博引、充满智慧的课堂,就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为激励教师学习,学校建立了集中专题讲座和个人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倡导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相互合作的学习愿望,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多层吸引的学习意识。学校每学期开展读书报告会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讨会、《走进新课程》教师论坛、《感悟书香》读书报告会等。学校为教师购买了200余本教育理论书籍,征订多种报刊杂志,为教师的阅读提供了帮助,同时鼓励教师自觉买书、借助网络资源获取信息等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活动,广泛的学习拓宽了教师的文化视野,转变了观念,唤醒了教师自我发展的追求意识。

第二、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展的现实土壤。因此,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重点,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实施新课程改革。

         1、转变观念,切实改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为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教育教学,学校在组织教师开展深入的学习和研讨后,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提出了课堂教学实现7种转变的具体要求:1、教学思想上,由单纯的强制管理让学生“你要学”向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吸引学生热爱自己学科为“我要学”转变;2、教学行为上,由“满堂灌”向引导学生主动、生动、自主学习转变;3、教学方法上,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转变;4、教学手段上,由单一化向多媒体辅助整合教学转变;5、教材使用上,由教教材向使用教材、创生教材转变;6、师生关系上,由传统的高高在上,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7、教学效果上,由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向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转变。这7种观念的转变,成为教学中具体的、可操作的思想理念的引领,用这些理念做指导,把课改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2、规范过程管理,关注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原点,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聚集在课堂,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制订了《学生学习行为规范》,规范了五项教学过程管理:

        1)备课。备课要做到四备,即:自主备课——集体备课——提升备课----反思备课。

        2)上课。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永远要关注的两个维度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精神生命在每节课的活动中得以成长。

        3)作业。作业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发展,通过强化作业布置、批改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辅导。教师要上好辅导课,以辅优补差为原则,分层辅导,分类指导,让优秀生更优,中等生创优,潜能生合格。

       5)检测。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到知识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3、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真正决定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到学校,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因此,依据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教学方法,是当下实施新课程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我们重视和发挥教研组的研究效能,开展了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建立了“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的三级管理机构和三级考核制度,实行了周集体备课制、日教学沟通制和教研组的月集中备课制。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例如:“展示课”、“达标课”、“研讨课”、“调研课”等, 把常规的听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杜绝 “上课形式化”、“听课任务化”、“评课说假话”的现象。每学期初都是教研组组织的“研讨课”,教师在听评课中,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一种深层的教学研究,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反复实践和理论跟进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总结提炼出如下教学流程:

           预习交流————    互动探究————   拓展创新

         (1)预习的要求:

       (a)自能读书。通读教材,理解概念,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主动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收集整理,

       (b)自能练习。勤于动笔,试做例题和练习,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发现问题。

       (c)自能设疑。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断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互动探究

在互动探究教学活动中,互动是教学关系,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a)合作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平衡非常重要,一方面,作为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组织、协调、指导、管理课堂的作用不可缺失,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太过,对教师的权威和中心要进行控制。

       (b)启发点拨

        教师的启发点拨如同为学生建立“学习支架”,这种教学行为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c)彰显智慧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指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时,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所表现出的独特素质。具有独创性、随机性、内隐性等特点,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

       (3)拓展创新

     (a)整合资源。

       教师要让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差异、“错误”等成为课堂上有效的可利用资源,通过教师巧妙的加工、整合进入课程,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资源整合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b)达成目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是,分析课堂我们看到课堂效率低下,影响教学质量提高这一现象仍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很多,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造成目标制定不合理,随意性太大,甚至模糊不清。第二、备课时只想教学内容,心中不想学生,造成目标脱离学生实际,达不到预设效果。第三、课堂上只顾讲课,完成教学内容,不看学生学会多少,缺少反馈检测手段,造成每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自己不清楚。因此我们必须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c)激活思维。

       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应是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启发或者学生通过学习和深入的思考,产生新问题,这样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需求,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努力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高涨,不断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但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模式,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我校同时关注了以下几点问题:1、初一年级,教师要低起点,小步子,指导学生学会预习,体验预习的愉快,逐渐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2、课堂上要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在预习基础上的授课,要适当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给学生充足的信息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要注意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3、注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教学模式只是一个整体的教学框架,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等要适应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还要适应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因此提倡教师要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打造适应教学实际的魅力课堂。4、教学要重视反馈,关注教学目标的高效,要求教师课堂节节有反馈,指导学生善于自我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积累经验的好习惯。

       第三、拓宽培训渠道,实现专业引领

     “新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则一定在于教师”。的确,理想的课程能否在到达学生层面依然理想,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要依靠专业引领。因此在校本研究中,我们积极拓宽学习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努力争取专家的专业引领。例如:校长是国家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会员,每年的学术年会都带回来许多新思想,有许多新见解,教学副校长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中育研究会组织的洋思中学现场会,他们的汇报讲座让教师开阔眼界,提升观念,骨干教师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培训,同时学校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去鸡西、密山等学校参观学习,曾邀请到了肖川教授到学校与教师亲切座谈和指导。在争取高层引领的同时,我们积极挖掘内部资源,分层次培训教师,让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学科骨干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因此,学校评选出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这批骨干教师定期开展名师讲座、示范课等交流活动,与青年教师组成“教学互动对子”,形成“骨干辐射、以老带新、师徒共成长”的教师发展之路。学校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参与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指导和评价。这种以自我发现,自助合作式的教师培训,成为我校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这种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教师自觉读书、上网、写作逐渐成为自觉行为,一批教师由“教师匠”向“研究型”方向发展。

       第四、注重反思提升,形成教学风格

       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教学反思,可以获得经验、形成信念、得到感悟。因此我校以教师日记、教育教学案例、课后反思、教学随笔等为载体指导教师开展反思教学活动。通过写教育日记,记录了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通过撰写案例和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提升思想,增长智慧;随手、随心的教学随笔,诉说了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再现了情感的升华,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提升的研究中,许多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例如英语学科以孙荣华老师为代表,在教学中形成了激趣、引领、互动、提升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灵活风趣,学生开心愉快,教学成绩突出,孙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地理教师宫云霞潜心研究地理学科教学,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形成了发挥主导---促进主动的双向沟通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积累丰厚,方法多样,互动高效,地理成绩突出,宫老师被评为省骨干教师,2009年参加鸡西地区中考命题。马积云、禹世银、宋江等教师都成为了具有学科教学特色的学科带头人。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大赛,我校教师取得了突出成绩,许多教师承担市级研讨课、展示课,均受到一致好评,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活跃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校本研究,让教师懂得了什么是肤浅,什么是平庸,让教师更加相信:教育智慧来源于不断的反思实践,来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刻省察,来源于教师不懈的探索,来源于教师对经验的理性评判,有了这样的信念,教师不断追求发展,挑战自我,实现超越。

       (三)以“平等优质”教育为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我们的教育思想是:不选择生源,而要把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好,尊重每一个学生原有的起点,敬重他们每一次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为此,我校提出了“从最后一个学生抓起,争取不让一人掉队”的教学思想,建立宽容、合作、探究、创新为主要形式的课堂环境,优化教学全过程,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在上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挖掘师生智慧,尝试开发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拓展类、活动类和德育类的校本课程。如《虎林乡土地理》、《生活中的数学》,《美文欣赏》等课程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智慧;参观工厂、走进田野、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课程内容,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提升了生命价值。内涵深刻的墙壁文化,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构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隐性课程,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八、研究成果及价值:

       1、形成了“诊断—对策—计划—实施—反思—跟进”的校本培训策略

       2、形成了“自主学习—课堂研究—专业引领—反思提升—形成风格”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3、形成了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预习交流   自能读书 自能练习 自能设疑

       互动探究   彰显智慧 启发点拨 合作参与

       拓展创新   激活思维 达成目标 整合资源

       4、学校编辑案例集2本,教学随笔2本,优秀教学设计3本,论文集2本,李晓东老师善于钻研,撰写了约130多篇物理稿件,发表于《数理报》、《学习方法报》等教辅丛书,出版的稿件约63万字。

       5、在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我们敞开课堂,热情欢迎外校教师来学校听课开展教学交流。近几年,来自鸡西、密山、虎林的教师千余人,听课千余节,他们评价我们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师生互动有效,显示教师的教学智慧。

九、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之处:

        1、教学注重学习方法,使校本培训与教师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培训的目标定位于以学校发展和教师教学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把校本培训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成立校本培训组织机构,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时间、评价方法、制度保障等。

        3、校本培训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构建科研培训,教学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及教师创新、科研意识下的行动反思,教师才能将培训中所学的前沿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才能真正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

        4、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校本培训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

        5、研究成果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口,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不断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课题研究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又服务于教学,教学又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丰富了研究内容,使理论更具有生命力、亲和力和指导力。

十、困惑与思考:

        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组织,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为此,我们把培训内容细化成众多的教学实践问题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教师都参与研究,在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中,不断得到专业提升和发展,达到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的目的。但在实际中,仍有许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培训活动感到是在增加压力,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教师发展性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是影响课题实施,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为此,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关心教师的心灵成长,让教师感受到做教师的自豪和幸福。在实践中应努力做到:第一、学校要发掘教师潜能,多方面捕捉教师工作的独特感受和有效经验。第二、让教师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展示自我中获得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第三、探究有效的教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调控、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使校本培训成为滋养教师心灵的不竭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