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学拳记录5

 太极寻道 2015-05-16
      先前二水提示我说,最近的两篇记录写的个人的感受太多了,而记录金老师的教学过程的东西太少了,有些主观。我回看了一下,发现的确是有这样的问题,但是,也有些不得以,因为我目前的修为实在有限,有时候用凡眼看来,金老师发人的时候就是这么一动,距离不过几寸,如果这么写下来,估计就成了古龙的小说了:)
    不过,认真的回忆一下,其实金老师的言语和动作还是有颇多值得记录和回味的地方,下面我尽可能客观认真的记录几个要点,请大家一起品味。
   首先还是先讲前手不动,这个动作是金老师强调很多的,比较典型的是前手平举胸口,真个小臂和身躯平行,手心向自己,小臂贴在对手胸口然后身躯往前臂靠,则能将对方发出。金老师讲这个前手的时候,就说这个是“楔子”(或者是钉子,我听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是这个意思),楔子是不能动的。说到这里,他同样示范了一下前手推人的动作,这个时候明显可以感觉到,前手推的时候,这个力是可以顶的,可以抵抗的,威胁不大。做完这个前手推的动作,金老师会紧跟着做一个以身体靠的动作,让我们体会两者的区别,而后者的力是无法抵御的,只有跳开。
    而这个靠,对身躯的要求很严格,金老师要求是胸口一定要贴住,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两肩的肩窝出经常贴的不足,所以老先生总是要指点这个地方,一定要一直贴到指间,虎口要张开,虎口没张开,这个力就没有了,金老师同样也做过一个虎口没有张开的动作,这个时候,力是出不来的。
   后来小Z在重复这个动作的时候,第一次没有靠出来,金老师便指点是其手臂的问题,原因还是胸口没有贴足,后来小Z修正以后,明显可以看出几个变化,
    一,后手会变的的很舒展,手指尖伸展开来,虎口张开。
    二,整个身体充满弹性,身躯往前手靠的时候,可以看出是全身的架子往前手挤压的感觉,对手被发出去的时候很脆,没有拖泥带水。
    三,小Z自己口述感觉是要抱了一口大缸然后把这个缸向对手压过去。
    说道这个抱缸的动作,金老师还特意做了一个浑圆桩的姿势,跟我们讲,这个桩不能死站的,要前后摇摆的站,他让我在对面按住他的两手,然后金老师自己往前一摆,我就感觉有力直到脚底,力不霸道,但是人站不住。
    我在做同样动作的时候,金老师用两只手分别按住我的胸口和尾闾位置,要这两个位置尽力回收,同时要做到均匀,这个均匀就是我胸口和尾闾感受到的老先生的手上的压力要一致,同时在身体前摆的时候,不能有前后,要这两个位置一起,均匀的摆出去。这样对手才能被发出。同时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金老师一直在边上喊要贴足,贴足,同时要吸气,吸到极处,同时胸口不能凸出,还是要尽力吸,吸到极处的时候,对手自然就按不住我的手了。如果脚踝不够松的话,前摆可以配合跟步,但是还是要做到胸口和尾闾一起前移,要均匀,身体不能弯曲。
    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注意就是对比,正确的和错误的动作的对比,然后再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是正确的,同时还会告诉你,在哪本书里的哪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非常详实,所以在我们学会一个动作的时候,往往就同样就知道了这个动作的来历,用法,还有拳论里对这个动作的阐述,以及拳论这一句话的意义何在。如果心情好了,还会再加上一个小故事,有的时候是讲他自己和人交流的时候这个动作的用处,有的时候就是讲那些前辈的故事。无意之中,我们就上了一堂关于拳的理论和历史的客,同时自己也长了功夫。如果有心,就能发现很多的金子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
    金老师很反对把拳的东西玄妙化。老先生很少讲气,讲丹田,说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举例子,当年有“日本”练什么“道”的(这里还是没太听清楚),就是练的肚子很大,可以一运气把缠在肚子上的绳子(布?)绷断。但是最后肠子出了问题。说道这个他就会看看我的肚子,再重复一次,只要再三个月,你的肚子就小下去了,呵呵。老先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很有信心的。
    不过金老师的确有他自信的资本,他通过教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把里面的东西分拆的清清楚楚,没有一处模糊的地方或者主观臆断的东西,让我们看的明白,然后再组装回去演示整个动作的运行。用过最夸张的形容词,我听到的也就是一句
:“这个很神奇,但是也没那么神秘。。。。。。。”
      先前二水提示我说,最近的两篇记录写的个人的感受太多了,而记录金老师的教学过程的东西太少了,有些主观。我回看了一下,发现的确是有这样的问题,但是,也有些不得以,因为我目前的修为实在有限,有时候用凡眼看来,金老师发人的时候就是这么一动,距离不过几寸,如果这么写下来,估计就成了古龙的小说了:)
    不过,认真的回忆一下,其实金老师的言语和动作还是有颇多值得记录和回味的地方,下面我尽可能客观认真的记录几个要点,请大家一起品味。
   首先还是先讲前手不动,这个动作是金老师强调很多的,比较典型的是前手平举胸口,真个小臂和身躯平行,手心向自己,小臂贴在对手胸口然后身躯往前臂靠,则能将对方发出。金老师讲这个前手的时候,就说这个是“楔子”(或者是钉子,我听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是这个意思),楔子是不能动的。说到这里,他同样示范了一下前手推人的动作,这个时候明显可以感觉到,前手推的时候,这个力是可以顶的,可以抵抗的,威胁不大。做完这个前手推的动作,金老师会紧跟着做一个以身体靠的动作,让我们体会两者的区别,而后者的力是无法抵御的,只有跳开。
    而这个靠,对身躯的要求很严格,金老师要求是胸口一定要贴住,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两肩的肩窝出经常贴的不足,所以老先生总是要指点这个地方,一定要一直贴到指间,虎口要张开,虎口没张开,这个力就没有了,金老师同样也做过一个虎口没有张开的动作,这个时候,力是出不来的。
   后来小Z在重复这个动作的时候,第一次没有靠出来,金老师便指点是其手臂的问题,原因还是胸口没有贴足,后来小Z修正以后,明显可以看出几个变化,
    一,后手会变的的很舒展,手指尖伸展开来,虎口张开。
    二,整个身体充满弹性,身躯往前手靠的时候,可以看出是全身的架子往前手挤压的感觉,对手被发出去的时候很脆,没有拖泥带水。
    三,小Z自己口述感觉是要抱了一口大缸然后把这个缸向对手压过去。
    说道这个抱缸的动作,金老师还特意做了一个浑圆桩的姿势,跟我们讲,这个桩不能死站的,要前后摇摆的站,他让我在对面按住他的两手,然后金老师自己往前一摆,我就感觉有力直到脚底,力不霸道,但是人站不住。
    我在做同样动作的时候,金老师用两只手分别按住我的胸口和尾闾位置,要这两个位置尽力回收,同时要做到均匀,这个均匀就是我胸口和尾闾感受到的老先生的手上的压力要一致,同时在身体前摆的时候,不能有前后,要这两个位置一起,均匀的摆出去。这样对手才能被发出。同时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金老师一直在边上喊要贴足,贴足,同时要吸气,吸到极处,同时胸口不能凸出,还是要尽力吸,吸到极处的时候,对手自然就按不住我的手了。如果脚踝不够松的话,前摆可以配合跟步,但是还是要做到胸口和尾闾一起前移,要均匀,身体不能弯曲。
    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注意就是对比,正确的和错误的动作的对比,然后再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是正确的,同时还会告诉你,在哪本书里的哪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非常详实,所以在我们学会一个动作的时候,往往就同样就知道了这个动作的来历,用法,还有拳论里对这个动作的阐述,以及拳论这一句话的意义何在。如果心情好了,还会再加上一个小故事,有的时候是讲他自己和人交流的时候这个动作的用处,有的时候就是讲那些前辈的故事。无意之中,我们就上了一堂关于拳的理论和历史的客,同时自己也长了功夫。如果有心,就能发现很多的金子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
    金老师很反对把拳的东西玄妙化。老先生很少讲气,讲丹田,说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举例子,当年有“日本”练什么“道”的(这里还是没太听清楚),就是练的肚子很大,可以一运气把缠在肚子上的绳子(布?)绷断。但是最后肠子出了问题。说道这个他就会看看我的肚子,再重复一次,只要再三个月,你的肚子就小下去了,呵呵。老先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很有信心的。
    不过金老师的确有他自信的资本,他通过教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把里面的东西分拆的清清楚楚,没有一处模糊的地方或者主观臆断的东西,让我们看的明白,然后再组装回去演示整个动作的运行。用过最夸张的形容词,我听到的也就是一句
:“这个很神奇,但是也没那么神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