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当数字化遇上博物馆 文物就这样“青春”定格

 haosunzhe 2015-05-16

5月18日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馆藏文物约3505万件。如此多的国内博物馆,咱们大可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来一场奇妙博物馆之旅。


而今,伴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数字化的运用,数字博物馆开始在我国遍地开花,展现科学性、历史性和艺术价值的固态馆藏文物也逐渐“鲜活”起来。让人着实眼前一亮。“没有围墙”的数字博物馆不仅“把历史装进口袋”,更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


由实体博物馆衍生而来的数字博物馆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全新体验?今天,让我们迈进数字博物馆,感受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物视觉盛宴。


解决开放与保护的矛盾


“数字敦煌”触摸千年历史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石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它享誉盛世,顺应着朝代的更替它饱经沧桑。如今到敦煌,数字中心看电影与参观莫高窟已经“绑定”在一起,形成了“数字敦煌 实体敦煌”的游览模式。说实话,走进数字展示中心之前,记者也和身边的游客一样,对即将观看的电影也提不起兴趣。但是接下来的40分钟却让人直呼过瘾。


数字中心展映了两部电影,第一部是纪录片《千年莫高》,第二部则是最大的看点--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第一部电影看完后观众转场到隔壁的球幕影厅,这里的银幕呈半球形,像一个巨大的穹顶从远处脚下弧线式延伸到天花板。电影开始,画面慢慢推进,我们一下子“真的”进入了窟中!18米直径,500平方米超大球形荧幕、鱼眼镜头拍摄的180度超视角逼真画面以及全方位立体声的音响效果……身未动,却仿若在莫高窟的一个个窟中穿行。慢慢地,走到了窟的深处,四周是异彩纷呈的壁画,抬头是花纹繁复的藻井;随后,镜头拉近,我们“走”到了菩萨塑像的面前,望着他慈悲的眉目、优美的体态,仿佛从来没有和历史如此之近,感觉时间都静止了;接着,我们又被“拉”到了壁画跟前,眼前的这幅壁画描绘的是一个佛教故事,故事里人物的表情、动作,甚至花纹的样式、颜色的渐变,都看得十分清楚。


“参观的人那么多,在洞窟里根本无法长时间驻足仔细欣赏,而且大多数洞窟都没有开放,说实话,之前观看球幕电影看到的洞窟以及窟内的塑像、壁画确实是个很好的补充。”游客小江对记者说。


如今,莫高窟难抵岁月的“侵蚀”,有考古学者称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瑰宝,其“娇贵”的身躯始终敌不过变幻莫测的气候和大量游客带来的影响,随着岁月的冲刷不断地经历着老化的命运,如何使其“青春永驻”、长久保存?近些年,“数字敦煌”工程的开展提供了一条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路径,可以更好地满足各年龄段人们的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


“数字敦煌”核心内容是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洞窟有关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将分散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文献、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通过数字化处理,汇集成电子档案,既能作为资料永久保存,又可以在洞窟外为游客演示。


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从网络、电话等预约形式的变革到主题电影、数字球幕电影及其他展示形式的科技创新,它开启了敦煌艺术的大门。不仅缓解了游客激增给莫高窟带来的压力,而且使人们更近距离地走进敦煌的艺术殿堂,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领略敦煌的波澜壮阔。


实现文物的仿真复制


莫高窟“穿越”到杭州


2014年11月12日,大气磅礴的敦煌莫高窟“长途跋涉”3000公里,“搬”到了清新秀美的浙江大学校园里。这是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历时4年精益求精的结果,他们采用数字技术实现了莫高窟第220窟的仿真复制。迄今为止,浙江大学联合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敦煌60个石窟的壁画数字化工作。


“新”220石窟是这样形成的:在数字采集过程中运用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照相系统把洞窟里里外外360度无死角地全部拍摄下来留作电子信息;然后进行拼图,重现原图的色彩和造型;最后把印有壁画的宣纸贴在提前搭建好的石窟的建筑上。此外,在构建方法上更加注重还原保真,石窟的弯曲和墙壁的拼凑都是严格按照本来的形状,没有硬拉成横平竖直,这样感觉更加逼真。从拍摄的照片来看,让人以为是真的到了莫高窟。


“这种复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把敦煌壁画当前的样子高精度、高还原度地记下来,待敦煌壁画由于老化或是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而毁损或是消失掉的时候,我们还能再把它复制出来。”科技考古中心副教授刁常宇说。


莫高窟第220号洞窟“变身”在杭州,使当地市民大饱眼福,许多游客评论道,“来趟杭州观两城,好玩儿又过瘾”.


洞窟复制的形式,既消除了不能亲身游览莫高窟的遗憾,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支持。循着石窟壁画的复制原理,墓葬壁画的复制也是异曲同工的。浙大还与陕西、山西等省市携手墓葬壁画的数字化工作。


2015年1月,浙大刚刚完成山西省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道壁画高清信息留取工作。“我们第一时间完成了壁画数据的高保真采集,将依托所获取的数据继续进行宣传展示视频的制作。当然,再成功复制出一个墓葬也是不在话下的。”刁常宇说。


注重体验实现自我选择


把历史装进口袋里


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1年7月16日,故宫数字博物馆网站的开通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诞生。


陕西是文物大省,同时又是科技大省。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数字博物馆建设应该在把文化遗产传递给社会的过程中,以更具惠民的思维和更为便捷的方式,让博物馆的文物真正的活起来。”


2008年底,陕西省完成了全省文物数据库的建设工作;2012年8月28日,陕西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馆上线运行。目前,日平均浏览点击人数为1200余人,预计2015年点击人数将会突破80万人次;2013年推出“随身携带的”移动网络版;2014年推出《陕西数字博物馆(口袋版)》,实现了把历史装进口袋,成为一个可以带回家细细体验的博物馆。据了解,近期陕西数字博物馆还会推出全国第一个文创产品交易平台。


进入实体博物馆或是文化遗址中,很多游客觉得“看不够”,舍不得离开。省时又省钱,好玩又好看,“管饱”观众是数字博物馆的宗旨。360度全景视觉图像替代了冰冷的橱窗,品一杯香茗,感受文物映射出的朝代更迭与沧桑变迁。绘声绘色的文字编辑与图片色彩转换取代了实体参观时的“走马观花”和偶尔的心不在焉。在数字博物馆的畅游中,能及时有效获取文物信息、自主选择馆藏内容,既方便又快捷,感受与实体参观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在强化教育功能的同时,数字博物馆也要开发具有文化娱乐功能的文化展示平台。” 陕西省文物数据中心主任邵小龙说,“必须尊重网民的心理感受、审美趣味和认知特点。在这点上,就要引入‘互联网思维',让人民群众成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参与者,这又要引入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思想,让网络’原居民‘和网络’移民‘把控数字博物馆的明天。”


目前,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我国正在构建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实现实体博物馆向数字博物馆转变,最终向智慧博物馆迈进,这是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据悉,故宫博物院已经开始建设数字社区,最快到2016年全面落成。观众无需亲临,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就能瞬间“游览”紫禁城。故宫将有多座数字专馆,包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故宫印象”展厅、端门数字博物馆、西玉河故宫北院区数字文化中心、大高玄殿数字讲坛等。在数字科技的时代中,我们期待博物馆掀起文物保护的“新浪潮”.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