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行感冒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经行感冒

每值临经或经行之际,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又称“触经感冒”。
  触经感冒之名,见于明。岳甫嘉的《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妇人遇经行时,身骨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热,头疼目眩,此乃触经感冒”.
  (主要病机]
  素体气虚,卫阳不密,经行腠理疏松,卫气不固,经血去体虚益甚,风邪乘虚侵袭,或素有伏邪,随月经周期反复乘虚而发。本病以风邪为主,夹寒则为风寒,夹热则为风热。经净后气血渐复,则邪去表解而向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有慢性盆腔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及慢性咽喉炎等病史.
  (2)临床表现:经行之际有外感表证,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寒或发热等症状为主,经行后渐愈。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2次以上者。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正常或有慢性盆腔炎体征。
  (4)辅助检查:盆腔B超扫描,血分析正常或白细胞升高。
  2。鉴别诊断
  (1)感冒 为内科病,病位在肌表,以表证为主。月经期虽可偶患感冒,但无“经行感冒”的每次月经周期必发病之规律性。
  (2)经行头痛、身痛 虽有经行期间头痛或身痛的证候,但无恶寒发热等表证,可与经行感冒相鉴别。
  (因、证、辨、治)
  素体本虚,卫气不固,经行期间,血下而体力益虚,卫阳不足,腠理疏松,易感外邪所致。病本为虚,故治法须顾及经行血虚、卫气不固的特点,平时宜和血益气,固卫祛邪。血和卫固,邪不得侵袭腠理。经行发病期间,可据其风寒、风热不同,施以辛温、辛凉解表之剂,但必须注意固卫和营,扶正祛邪。平素更应注意调补气血,使气充血足,卫阳固,腠理密,体健经调,自能抵御外邪,不致发病。
  1.风寒证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卫阳不足,经行气血益虚,卫气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腠理,不得宣散,皮毛闭塞,风寒束表,而出现一系列表证。
  主要证候 每至经行期间,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痰稀,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经血净后,诸证渐愈。
  辨证依据 素体气血不足,易感外邪,经行感冒反复出现,经后渐愈;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
  治法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方药 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荆芥、防风、白芍、熟地、当归、川芎。
  风寒感冒轻症者,可用葱豉汤(《肘后方》):葱白、淡豆豉。
  2.风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不健,或阳盛之体,或内有伏热或痰热,经行血下,腠理疏而不密,风热外袭,或风邪与内热相结,郁于肌表,发为风热感冒之证.
  主要证候 每于经行期间,发热身痛,微恶风,头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浮数。诸证持续3—7天,随经净而渐愈。
  辨证依据 素体虚弱,或有伏热或痰热史,每至经期则患感冒,经尽渐愈;发热身痛,微恶风,头痛汗出,咳嗽;舌红,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和血调经.
  方药 银翘散(《瘟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豆豉、炒牛子、薄荷、竹叶、荆芥、芦根、桔梗、甘草。
  咳嗽重者加杏仁、川贝母;口渴思凉饮者,加天花粉、沙参。
  3.邪入少阳证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经行之后,抗病能力更加降低,外邪犯表后很快内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之少阳证。
  主要证候 每届经期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头晕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辨证依据 素体虚弱,每至经期则患感冒,经尽渐愈;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舌红,脉弦。
  治法 和解表里。
  方药 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心烦欲呕者加竹茹以降逆除烦.
  (多种疗法]
  1.中成药
  (1)伤风散
  功效:疏风解表散寒。
  适应证:风寒型。
  (2)银翘解毒丸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适应证:风热型。
  (3)桑菊感冒片
  功效:疏风散热.
  适应证:风热感冒而肺气不宣者。
  (4)九味羌活丸
  功效:解表清里。
  适应证:表寒里热者.
  (5)小柴胡丸
  功效:和解表里。
  适应证:邪入少阳型。
  2.食疗方
  (1)大葱20g,生姜lOg,白萝卜lOOg,做汤食用.
   功效:解表散寒。
  适应证:风寒型。、
  (2)桑叶15g,白菜根1个,白萝卜lOOg,水煎代茶饮.
  功效:疏风清热.
  适应证:风热型。
  (3)桑叶lOg,鲜冬青叶60g。水煎代茶饮。
  功效:疏风解表。
  适应证:各型。
  3。针 灸
  体穴:风池、合谷、复溜、大椎、曲池、太阳、印堂。每次取3—4穴针刺。
  耳穴:鼻、额、枕、肾上腺、皮质下。每次取2—3穴针刺,或埋针治疗。
  (预防及调护)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生活要有规律,经期充分休息,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受风,不与感冒病人接触。饮食宜清淡,有慢性上呼吸道炎病史要及时治疗。
  3.素体气虚,卫表不固,易汗出者,用补中益气汤或玉屏风散等益气固表,血虚体弱者,予当归补血汤或人参养荣汤养血和营。
    平时即应按上法服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疗效判断标准)
  1.治 愈 感冒症状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好 转 感冒症状减轻,或症状消失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复发。
  3.未 愈 经行感冒无变化。
  (现代研究报道)
  沈家骥等对372例经行感冒患者按经前、经期和经后辨证论治:经前感冒以解表为主,调经为辅;经期感冒,调经解表同时进行;经后感冒,以调和营卫,扶正解表为治则。结果治愈339例,好转29例,无效4例。按三期辨证论治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每逢临经或经行之际,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有称“触经感冒”。

  触经感冒之名,见于明代岳甫嘉的《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其曰:“妇人遇经行时,身骨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热,头疼目眩,此乃触经感冒”。近年有关经行感冒的报道散见于国内一些期刊,认为该病缘于平素气血虚弱,表气不固,临经血去,体虚益甚,易感外邪所致。

  [病因病机]
  素体气虚,卫阳不固,经行腠理疏懈,外邪乘虚侵袭;或素有伏邪,随月经周期反复乘虚而发。风为六淫之首。本病以风邪为主,夹寒则为风寒,夹热则为风热,经净后气血渐复。则邪去表解而愈。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经行之际有外感表证,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寒或发热等症状为主。经净后渐愈。其发病具有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的特点。
  (一)临床表现
  1.临经或经期出现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经后渐愈。
  2.随月经而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
  3.咽部可有充血。
  (二)妇科检查正常。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可正常或偏高。
  2.血放射免疫测定 IgM、IgG、IgA可有变化或正常。
  二、鉴别
  1.感冒 为内科病,病位在肌表,以表证为主。月经期虽可偶患感冒,但无经行感冒的每伴月经周期而发之规律。
  2.经行头痛、身痛 虽有行经期间头痛或身痛之症,但无恶寒发热等表证,可与经行感冒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病本为虚,经行发病有风寒与风热之别。风寒证以恶寒、微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主;风热证则以发热、微恶风、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
  二、治疗原则
  可据其风寒、风热不同,施以辛温、辛凉解表之剂,但必须注意经期的生理特点和不同内科感冒的特点选方用药。
  三、分证论治
  1.风寒证
  (1)临床见证:每到临经或经行期间,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稀,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或脉浮紧。
  (2)辨证依据:
  ①经行反复出现感冒,经后渐愈。
  ②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
  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④素体气血不足,易感外邪。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解表散寒,调和营卫。
  桂枝汤(《伤寒论》)加苏梗、防风、太子参
  组成: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苏梗、防风、太子参。

  原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调和营卫,防风、苏梗散表邪顺气机,太子参增扶正之力,祛邪不伤正。头痛加川芎、白芷。鼻塞身痛酌加桔梗、葱白、葛根、羌活。
  2.风热证
  (1)临床见证:每天临经或经行之际,发热身痛,微恶风,头痛汗出,咽痛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辨证依据:
  ①每至经行则患感冒,经净渐愈。
  ②发热身痛,头痛汗出,咽痛咳嗽。
  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④素体虚弱,或有伏热或痰热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和血。
  柴胡解肌散(《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柴胡、黄芩、甘草、荆芥、丹皮、生地、玄参、桔梗、赤芍、苏叶、薄荷、前胡。
  方中以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主,黄芩苦寒以清热,丹皮、生地、玄参、赤芍滋阴凉血、荆芥、薄荷、苏叶、前胡宣肺解表,使达表之邪,得汗而解。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体针
  取穴:风池、风门、上星、尺泽、外关。
  随证配穴:①头痛:太阳点刺出血,攒竹。②鼻塞流涕:迎香、上星。③咽痛:鱼际泻法或少商点刺出血。④咳嗽:天突、列缺,痰多加丰隆。⑤肢楚:曲池、委中。
  操作:每次选择4—5个穴,随证配穴,针刺泻法。风门可拔罐,风热者可点刺出血,风寒者酌情应用灸法。
  (二)耳针
  取穴:肺、内鼻、下屏尖、额、屏间。
  (三)灸法
  风寒者可在上述穴位中选择2—4个穴间接灸治。或隔以姜片或药饼或艾炷,待稍有灼热感时即移去,如此反复5—7壮。
  操作:针刺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咽喉肿痛者,取下屏尖点刺出血。
  二、拔罐法
  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等穴拔罐,每日1—2次。
  [预防与调护]
  1.平时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2.经前l周起每天清晨用冷水洗脸后按摩迎香穴,有一定预防作用。
  [疗效判定]

  治愈:外感诸症全部消除,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外感诸症全部消除,停药后届经期时有复发。但症状明显轻于既往。
  有效:外感诸症有明显改善,停药后易复发。
  无效:症状未见改善,甚或加剧,停药后届期复发如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