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书院:延续城市百年文脉

 苏迷 2015-05-16
苏州书院:延续城市百年文脉

   和靖读书台



苏州紫阳书院旧址


 正谊书院旧址




 博习书院旧址建起的东吴大学孙堂


冯桂芬撰《改建正谊书院记》碑文

  书院,作为一个时代的坐标,历史上曾经是文化与学术的标志,在琅琅书声与淡淡墨香之中,成为名流学者讲经论道之所。从宋代至清末民初,苏州地区有文献记载的书院达八十余所,追寻它的遗迹,每一扇乌漆大门背后都有着从岁月尽头传来的琅琅书声,穿越历史的长廊,才构筑起今天苏州文化的殿堂。
  本期读城,让我们一起透过苏州文化爱好者孙迎庆的笔端,共同了解这几所知名度较高的苏州书院。

  □孙迎庆文/摄

  苏州最早的和靖书院

  宋绍兴间学者尹和靖曾读书于虎丘云严寺西。嘉定七年(1214)知府陈芾建祠以为纪念。端平二年(1235)提举曹豳始建书院,内有三省、务本、朋来、时习4斋,后历经扩建,有君子堂、藏书堂、曹豳祠、燕居堂等。元初,曾为寺僧所据。延祐元年(1314)迁至长洲县东乌鹊桥北,后废。明嘉靖二年(1523)知府胡缵宗以龙兴寺为基复建,至清光绪间渐废。历代文人墨客,凡到虎丘游览,总要到和靖读书台去寻访,怀念这位古人,抒发思古之幽情,挥毫落笔,留下佳文诗篇。清代诗人任思谦写有《和靖先生读书台》:“欲问台何处,何人更读书?松风虚夕响,云月暝山居。不少探幽客,谁寻三畏庐。清修邈无及,惆怅意如何?”

  书院巷前的鹤山书院

  一条街巷名字的由来、演变,背后大多有着丰富的内涵,通过街巷的兴废,往往可以窥见历史的变迁。书院巷全长仅几百米、宽不过数米的小街巷,它曾经是苏州鹤山书院书院所在地。我国有多座鹤山书院,其中大多与鹤山耆儒魏了翁(1178-1237)密切相关,其学识渊博,文章、功业彪炳当世。苏州鹤山书院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魏了翁的曾孙魏起此时隐居吴中,鉴于此时魏了翁创建的蒲江鹤山书院已“莽为茂草”,而其寓居靖州时所办的鹤山书院也“存亦亡几”,为了倡明魏氏鹤山之学,魏起准备上请于朝:“曾大父实葬吴中,先庐在焉,愿规为讲诵之舍,奉诵先君子而推明其学”,因而“请于朝,愿即苏州之故居,设学奉祀”。从延祜年间魏起提出建书院的设想,一直渺无音讯,如同石沉大海,直到六年后,元文宗才知道魏起重建鹤山书院一事,对魏氏之学及重建鹤山书院之事甚为赞许,“上嘉念焉,命臣集题鹤山书院,著记以赐之”。于是虞集奉文宗皇帝之旨,于此年十二月作《鹤山书院记》,记述了魏了翁的学术思想及魏起重建苏州鹤山书院的经过,这是元代苏州创建的第一所书院。明代宣德年间,鹤山书院的院址被改为巡抚行台,而把书院迁到东南角上去了,鹤山先生的裔孙魏芳,又奏请将书院改为专祠。嘉靖四年,巡抚都御史吴廷举曾加以修建。清康熙二十四年,巡抚都御史汤斌也曾重新加以修建。现巡抚衙门建筑仅存大门、仪门和后堂、后楼。

  学者辈出的紫阳书院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始,苏州紫阳书院遗址已经成为苏州中学校址的一部分。面对曲径通幽,玉荷飘香,枫杨浓荫,翠竹摇曳的美景,感到在幽静淡雅深处有着一种内在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历史上,紫阳书院为苏州最大最高层次的书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江苏巡抚张伯行创办
  于苏州府学尊经阁后。雍正三年(1725),
  江苏布政使鄂尔泰重修并扩建校舍,建春风亭于中堂之西。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傅椿重修。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火。同治十三年(1874),巡抚张树声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紫阳书院为校士馆,三十一年废科举后停办,原址扩建为江苏师范学堂,至一九二七年,与诸校合并为苏州中学。

  中体西学的正谊书院

  说起正谊书院,在近代教育史上赫赫有名,冯桂芬主持正谊书院3年,培养了众多人才,较为著名的有吴大徵、叶昌炽、陆润庠、王颂蔚、管礼耕、柳商贤、潘锡爵、袁宝璜等苏州才子。正谊书院是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在清嘉庆十年(1805)以白云精舍及可园为基址创建,取名“正谊”,意在“培养士气,端正人心”。铁保在《正谊书院记》里说:建造正谊书院的原因在于“虑士风之不古”,故“以培养士气,正人心”,“使多士束身名教,争自濯磨,从此文治蒸蒸日上,士风古而民风与之俱古”。道光十二年,御赐“正谊明道”四字匾额。咸丰十年为兵灾所毁。同治十年,巡抚张之万在原址重修后迁回。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一时间,传统书院纷纷改成各级新式学堂,古老的中国书院走向了近代化。

  中西融合的教会书院

  教会书院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载体,它虽然没有实现最初的意愿,基督没有代替孔子,它的历史记载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它已成过去,其辉煌与灿烂将定格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传教士曹子实,租赁葑门十全街教友殷勤山之屋,正式宣布开办一所学校,采用中文教学,不教外语,主要讲授圣经、西学和儒学,后迁天赐庄,改称存养书院。对于存养书院的起源和创办,曾在博习书院、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任国学教习的徐允修在所著《东吴六志》里说:“在博习书院未曾成立以前,先设存养书院于葑西之十全街”。1884年存养书院改名博习书院,为监理会在中国最早创办的书院。
  1896年3月监理会传教士孙乐文开办宫巷书院,这是监理公会继天赐庄博习书院后,在苏州办的第二所书院。课程除英语外,还有国文、算学、自然科学常识和神学课。学生们参加汉语早祷,读中英文对照的福音书。因讲授内容有中学和西学,所以习惯上也称作宫巷中西书院。1899年起,监理公会和孙乐文策划在苏州办一所大学,并筹组董事会。1900年12月15日制定《东吴大学校董会章程》,推选孙乐文为首任校长。1901年3月宫巷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定名东吴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