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书的书院巷,只有吃

 贝叶闲持 2021-05-26

喜欢在闲暇的日子里走街串巷,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任由弯弯曲曲的小巷

带到某一座老桥、某一故居、某一门扉紧闭的深宅处。

常常会想,小巷如果会说话,那它的故事一定很精彩。这其中,没有包括书院巷。书院巷和大名鼎鼎的十全街相对,人来车往的嘈杂中,一直以为它仅仅是一条马路。

直到有一天,女儿跟我提起有一个网红的“蛋王蛋饼”在书院巷,才有了一趟书院巷之行。

从地铁站出来,顺着蓝底白字的书院巷指示牌往里走,高墙森冷,是苏州十中的院墙,倒也符合书院巷这名字的气质。

再往里走,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有小清新的真鲜奶吧,七分甜,寿司店,全家,质朴的越南牛肉河粉,老牌的明月楼糕团店,矮脚楼的馄饨店,黎里王记辣脚,杜三珍熟菜店-----目不暇接。

远远地便闻到油煎的香气,看见有一溜长队,应该便是蛋饼店了。名字是女儿想当然了,“老王”而非“蛋王”,做了二十多年的小王变成了老王。

煎饼用的是菜籽油,黄灿灿地,韭菜鸡蛋或者葱花鸡蛋做夹心,出锅的时候热气腾腾,看着外脆里嫩,还体贴地用上吸油面纸,十分诱人。排队是个煎熬的过程,但又口舌生津地充满着期待。等你吃上的时候会觉得也 哎还行,不喜欢油腻的要路过了。

此外,还有下面这家上过电视的烧饼店。烧饼店做到这样面积的,也是第一次见,可能是见多了采访者,店员对我举起手机拍照也是见怪不怪的一副样子。

书院巷不长,从东到西约五百多米,往回走时,大片路段被塑料布遮挡,建筑机器的轰鸣使人想快速逃离。社会的发展,新的总要代替旧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却也让过去的余韵越来越远。

成都的管窄巷子、苏州有名的琼林阁面馆和一座府衙旧址都是院门紧锁、灰尘满面,一副经营不下去的状况。这三座房屋古色古香,结构相似,俨然是一个建筑群。

这座府衙旧址的前身是鹤山书院。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魏了翁曾经创办了多座鹤山书院。元时,魏了翁的曾孙魏起隐居吴中,为了倡明魏氏鹤山之学,特意奏请朝廷创办了这所鹤山书院。这也是元代苏州创建的第一所书院。书院巷名称也由此而来。

明代宣德年间,鹤山书院的院址被改为巡抚衙门,而把书院迁到衙门的东南角,鹤山先生的十世孙魏芳,又奏请朝廷将书院改为专祠,遗迹尚存,被保存在边上的苏州卫校内。

自明宣德设立应天巡抚,到清乾隆设江苏巡抚直至清末,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海瑞、汤斌、林则徐、丁日昌等名臣治事其中。如果时空能穿越,我是不是站在他们曾经站立的地方?好一阵恍惚。

书院巷的旧时样貌,已所剩寥寥,我们普通人还欣赏不到,但沉淀下来的历史人文,书院府学,依然值得我们去回味。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书院巷的名字,或许还会留存很多年,慰藉着一代又一代我们的心绪,陪伴着走过一代又一代的岁月

微信号:sss98776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