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源性眩晕

 成为亨特 2015-05-17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可以由椎动脉、交感神经和本体感觉等多种因素所导致。

编辑本段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典型的颈源性眩晕症。颈源性眩晕症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眩晕症,该病是由于颈椎错位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官腔变细血流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继发眩晕症。其特点是眩晕反复发作且与颈部转动有明显关系,如身体躺下或起来、翻转、左顾右盼、长时间低头等都可引起眩晕发作,一般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也有持续较长时间者。

多数患者同时伴有头顶痛、后脑及枕部疼痛、肩背部疼痛、手臂疼痛或麻木无力,严重者恶心呕吐不敢睁眼天旋地转甚至猝倒。常规的治疗方法如吃药打针就无济于事,主要原因是没有解除错位的颈椎或椎间盘对椎动脉的挤压,改善脑部供血。采用整骨理筋之手法调整颈椎整体结构,整复错位的椎间关节,恢复其原有的生理曲度和相互间的对位关系,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从根本上彻底治疗颈源性眩晕症,该疗法见效快、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已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深受患者的喜爱。

病理病因折叠编辑本段

一种是单纯头晕,即头重足轻,走路时可能会向一侧倾斜;另一种是眩晕,患者除有头晕之外,伴有自身旋转或外周旋转或二者兼有,重时常伴呕吐。颈源性头晕大多数是退行性病变引起,椎节失稳、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理改变都可能直接压迫供应脑部血运的椎动脉,同时可能刺激位于椎体侧前方的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脑供血减少而出现头晕等不适;近年发现很多青少年头颈部外伤后头晕久治不愈,很可能是第一、二颈椎外伤出现旋转错位引起,这也属于颈源性头晕范畴。

如果反复发作头晕,同时伴有颈枕部不适,这很可能是颈椎源性大脑供血不足所致,久之会出现视物模糊、记忆力减退等,不言而喻,如果您的指挥系统长期达不到正常供血水平,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所幸的是颈源性头晕经牵引、按摩等治疗,临床疗效良好。

基本症状折叠编辑本段

眩晕,晕起来天旋地转,还会伴有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引起耳聋、眼震甚至猝倒。猝倒是患者由于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表现为突然失去控制力,往往能自行恢复。

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站立不稳,二者同时出现,并称眩晕。颈源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主要由颈椎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常于颈部活动时出现,特别是猛然扭转或过度后屈颈部时易于引起,也常发生于体位改变时。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有时恶心、呕吐甚至大汗淋漓,致使闭目不敢动。甚或轻微活动也可出现,如卧床、起床以及夜间翻身时均可引起。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如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佳。一般认为颈椎如有钩椎关节增生、寰枢椎半脱位、寰枢椎不稳等疾患压迫或刺激椎动脉产生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寰椎后上方椎动脉沟先天畸形成环状,包绕椎动脉第三段,此处椎动脉多一个骨性环包绕,易受压迫或刺激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沟环综合征而诱发眩晕。中医学称为“眩冒”、“眩”。

治疗方法折叠编辑本段

椎动脉障碍型

以滚法、按揉法操作于颈肩背部,再以一指禅推法和鱼际揉法轻柔地操作于患者两颞及前额,消除头面部症状。有上颈椎错位体征者,可合理使用调整发坐位颈椎旋转微调、拔伸下颈椎旋转定位扳法予以整复。

交感亢进型

以滚法、按揉法操作于颈项部,并以轻巧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弹拨法操作于颈前气管两侧。

颈本体感觉紊乱型

以滚法、按揉法操作于颈肩背部及枕部。有上颈椎错位体征者,可合理使用调整手法如坐位颈椎旋转微调、拔伸下颈椎旋转定位扳法予以整复。

注意事项折叠编辑本段

1、推拿治疗前应排除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及颅内病变引起的眩晕。

2、建议在治疗前告知患者某些手法或治疗可能的危害性。

3、避免长时间连续低头位工作或看书,提倡间断性颈椎活动。

4、注意颈部保暖。

5、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