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性体质的辨证和药物学

 養生美容館 2015-05-17

寒性体质的辨证

一、望诊:

●看颜色:面色青白、黄,眼圈黑。黄色属寒,如肤黄、苔黄 、涕黄、带黄、尿黄,红色亦属寒。

●看舌头:舌质淡白,舌胖有齿痕,舌润、白苔。舌头红也是寒。

●看形态:无神、倦怠、嗜睡、懒言、少气。以上形态皆属虚证,而虚证即是寒证。

二、闻诊、问诊:

●鼻子过敏,早晚症状较严重,怕冷,冬天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受风寒及食凉症状即加重。

●口淡,口甘甜,流口水,不喜欢喝水,就算想喝也喜欢热的,痰多,大小便频繁。

三、切诊:

既然没有热性体质,体质只有寒多寒少,那么脉迟是寒,脉数也是寒;脉细微是寒,脉洪大也是寒;脉无力是寒,脉有力也是寒;脉缓是寒,脉紧也是寒;脉涩是寒,脉滑也是寒。简言之所有脉象统属寒脉,只是脉迟、细微、无力,寒象更加明显罢了。

很多人以为切脉可以得知体内有何疾病,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体内的五脏六腑是看不到的,看不到即不可知。既然不可知,怎么可能光凭几根指头就可了解体内脏腑的异常?甚至更玄的说出你有胃溃疡、肺结核、长肌瘤、得癌症等令人难以置信的话,把严谨的医学搞成跟神通一样。而且因为复制难,令有识之士望而怯步,导致中医走向虚玄衰败之途。事实上,脉象之多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辨得出来?即使有人能在短时间内切脉得知体内脏腑之异常,不过那也是果,根本与治疗无关。而且切脉断症属单方推论,单方推论即属妄想分别,毫无实义可言。中药不能治病,只能改善热能不足,故切脉目的并非要了解体内有何疾病,而是要知道体质寒多寒少,以提供开药之参考。只是世人不察,以为切脉可知疾病,这已经严重偏离了正道。

药物学

温热性中药只能改善热能不足,透过因的运作,热能改善,体伤修复,症状才能消失。可见改善热能使病痊愈的是药性,而非药的成分及功效,故不可说某药的成分能治疗某病,也不可说药具有理气化湿、化痰、止咳喘、活血化瘀、泻火、解暑、凉血、燥湿、 清化热痰、解毒、固涩、安神、利水渗湿、芳香开窍、祛风湿、熄风镇痉、消导、止血、驱虫等功效。中药谈功效,西药谈成分,其实两者没什么差别。如果强调药的功效,无异是承认药具有治病的成分在,这跟西医说某药的成分可以治疗某病的辨病论治思惟又有什么两样。如此反而忽略了中医辨证论治须分辨体质及药性的热、 温、平、凉、寒,才可对症下药的特长。故改善体寒使病痊愈的是药性,而药性绝对不可跟成分及功效混为一谈。以此类推,所谓药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药性分类

药只能改善热能不足,而无归经及任何功用,故药只要区分出热、温、平、凉、寒之性即可。药性可用药味来辨认,如酸、甜属寒,甘、咸属凉,辛属温,辣属热,唯苦不定。

用药贵精不贵多,多则杂、杂则乱矣。只要把握药性来改善热能不足,帮助体伤恢复,配合原始点按推、温敷和运动,就可改善包括疑难杂症在内的各种病症。常用温热药:(干)生姜、附子、肉桂、桂枝、半夏、砂仁、人参、党参、白术、当归、川芎。其中又以姜为首要。

结语

现在因经济发达,药物大量生产,其种植及炮制多已加入人工肥料及化学品,能否保存旧有药物的质量,不无疑问。长期使用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确实必须加以正视及追踪。尤其附子虽然是绝佳的热药,但在炮制过程,胆巴的问题一直还没解决。服后副作用时有所闻,也对中药的长期发展造成伤害,值得大家一起来关心。所以在当今药物仍有许多疑虑下,最简单、最有效、最环保、 最省钱就非原始点莫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