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科学的可正伪性

 瞿david图书馆 2015-05-17

/水博

 

最近,曾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科普能力建设高级培训班,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社会科学学者,并与之在是否应该“反思科学”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和争论。我作为一名理工专业的人士,以前很少接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直没有注意到很多资深的学者(包括一些发表的文章和名词解释),居然对科学的可证伪性存在着巨大的认识误区。

 

目前,百度上对科学的可证伪性是这样解释的:

 

Falsifiability;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能为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范畴为自然科学。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la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

 

由此看来,百度的解释确实存在严重的错误。主要是这句“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能为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中应该改正一个字。即:为“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能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尽管没有去读·波普尔的原著《猜想与反驳》,但是,仅从“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Flasifiability”这句话来分析,我们就可以认为,波普尔说得没错。不过,这句话中的“可证伪性Flasifiability”也许是表述得过于简练(或者说翻译得不够准确),按照一般的语义,“可证伪”它既可以理解为是“可被证伪”,也可以解释为“可用来证伪”。

 

然而,如果“可证伪”不是“可用来证伪”,而是“可被证伪”的话,那么可能很多人都会迷惑,为什么“可证伪”的理论(命题)反倒是科学的呢?显然,如果这个“可证伪”就是“可被证伪”的简称的话,那么分明是已经能证明是“伪”东西,怎么反倒成了科学了呢?难道科学就一定是有“伪”的“错误”吗?

 

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不迷信权威”的话,那么你一定应该得出波普尔完全是在胡说的结论。

 

我倒是觉得,波普尔一点都没有胡说,而是我们的一些人错误的理解(或者翻译)了他的原话。不过在我的概念中,历来都认为波普尔的科学可证伪性,就是指“可用来证伪”,而不是“可被证伪”。因为,对于有理工科基础的人士来说,科学的“可用来证伪”性应该说是一个常识。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在给定的条件下,要证明一个定理(命题)成立的要求是必须满足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你只能证明你的命题满足充分性条件,而不能证明它同时也满足必要性条件的话,你的命题就有可能是不严谨的,不成立的(也就说还不能称之为定理)。但是,如果你不仅证明了你命题的“充分性”,同时也证明它的“必要性”,那么毫无疑问,你的命题就是一个完整的数学的定理。其实,波普尔的科学的可证伪性,就是说科学不仅要正确,而且还必须要满足必要性条件的证明。

 

在数学上充分必要条件,经常被表述为“当,且仅当”A条件下,B结论成立。这里“当”就是指A条件与B结论之间已经满足充分性的证明,“仅当”的意思就是指A条件与B结论之间也满足必要性的证明。用文字来叙述就是,充分性,即:如果你可以证明有了A的情况下,一定能会出现B的结论。必要性,即:B结论只能在A条件下产生。这个必要性条件的证明,就是可以称为是一个证伪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要你能证明存在任何没有A条件出现的情况下,B结论就不能成立的话,那么这个命题(定理)就一定“科学”的。或者说,如果你能证明存在任何一种没有A条件出现的情况下,B结论也能成立的话,那么这个命题(定理)就一定“不科学”的。

 

命题的因果关系一一对应,且具有排它性,这就是定义命题的科学性所必须的严谨。这里的排他性,也就是可证伪性。自然界的事物,往往会有多种的因果关系。例如,有A可以有B,但有了C也同样可以有B。现实中,因为长着白毛(A)的是山羊(B),长着黑毛(C)的也同样是山羊(B)。所以,山羊(B)是白色(A)的命题(说法)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它也不能算严谨(科学)的。

 

但是,对于“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说法(命题),如果你说长着黑毛(A)的是乌鸦(B),但同时还能证明所有不长着黑毛的,都不是乌鸦(B)。所以,天下的乌鸦(B)都是黑色(A)的命题(说法)就是严谨(科学)的。由此可见,可证伪性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鉴别命题的“偶然正确”和“必然正确”重要标准。要知道,根据科学的定义,只有在给定条件和范围内,必然正确的命题,才能算是严谨的科学。

 

有人可能不理解,要证明命题的必然正确性,为什么非要用“可证伪”的办法呢?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证明数学定理(命题)的时候,一定要分别用充分性和必要性来证明。如果你不用必要性的证明,你永远也不能说你的数学定理(命题)成立。例如,我们还用上面“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例子。你可以分别证明赤、橙、黄、绿、青、蓝、紫色的鸟,都不是乌鸦,但是,世界上的颜色无穷无尽,如果你不用“可证伪”的办法,证明“不长黑毛的,就不是乌鸦”的话,你就永远也无法确切的说“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说法(命题)严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得到关于科学的三个重要结论:

1、可证伪性对于科学的判定是必须的,就如同数学定理证明中的必要性证明一样,必不可少。

2、正确不等于科学,但是,科学一定正确(在给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当然也就没有永远正确的科学。但是,世界上相对的真理还是存在的,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在其给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就是绝对真理长河中的相对真理。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科学只能(根据条件和范围的变化)被发展,而不可能被推翻。

3、判别一个命题必然正确(科学与否),要比判别这个命题偶然正确与否困难得多。所以,要得到某一种科学的结论,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和证明。因此,科学没有捷径,只有那些沿着崎岖的小路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科学的顶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