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沛县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

 城北十五里666 2015-05-17

沛县位于江苏省最北部,东靠微山湖,是苏鲁豫皖的交界地区。沛县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华北方言,虽与普通话较接近,但也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在沛县县域内,方言也有不同的派系,最明显的,一是以沛城话为代表的占沛县绝大部分地域、使用人数最多的主流方言,一是沿微山湖一带使用人数相对较少的方言。本文考察的是前一种方言,并且以笔者的母语为素材,目的是求得立论的准确性。

一、      沛县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基本情况

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这是历史的大趋势,并且是不可抗拒的。沛县方言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多年间,这种靠拢以国家明确提出推广普通话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各种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如潮水一般涌进人们的生活,因而表达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语言也进入人们日常的交流中,对方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但不管这种影响有多大,都只能算是不自觉的阶段。到了第二阶段,国家明确提出推广普通话,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特别是把推广普通话写入了宪法,并首先在部分行业(如教育)作了运用普通话的硬性规定,使得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速度大大提高,笔者把这个阶段称为自觉阶段。相信随着国家推普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这种靠拢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为止,沛县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

(一)语音靠拢

1、沛县方言特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语音正在消亡或已明显缩小了使用范围。如声母V,《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这个字母“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也就是说,普通话中是没有以V为声母的音节的,而在沛县方言中,老派的人把“微、唯、惟、维、未”等字的声母都是读成V的,至少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很多人这样读,但现在这样读的人已经没有了,特别是青年人只知道“微”等的声母是W,如果有谁说成是V,定会感到十分奇怪。再如普通话里是没有“fi”这个音节的(本文对字音只从声母、韵母的角度分析,不涉及声调,声调是较难转变的内容之一),在沛县方言中,“非”“飞”“费”等字以前都是读作“fi”的,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在日常口语中,把这几个字读成“fei”的人则越来越多了。

2、普通话中特有而沛县方言中没有的语音正在进入沛县人的日常口语中。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是,沛县方言中,只有平舌音,没有翘舌音,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翘舌音开始进入沛县人的口语中,并且有许多人已习以为常,特别是在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如果有谁把“吃”(chi)、“书”(shu)等发成平舌音,定会引得别人的反感。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听到平翘舌音难区分、难记住的抱怨,这正从一个侧面说明沛县人正在接受普通话中的翘舌音。

3、和普通话不同的沛县方音,也有好多已逐步被普通话的读音所替代。如“国”“革”“课”“客”等,即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是分别被读成guigeikuokei的,而今天,如果有谁还这样读,一定会被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嘲笑,不要说在学校里,即使在较偏僻的农村中,guogekeke的读法也几乎普及了。其他如“麦”、“德”、“墨”、“色”等等也正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二)词汇靠拢

1、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生活的变化,一些表达旧事物的方言词语已经或正在消失,这些方言词语所代表的旧事物即使在普通话中曾有过相应的词语,但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锨板子(旧时用以铲灰或土的有柄的木铲)、水筲(旧时打水用的木桶)、筲袢子屋(旧时山檐用砖砌成的土墙屋)、老妈子(旧社会为富人服务的中老年妇女)、团儿媳妇(童养媳)、大领(旧社会的长工)、个当子(从高粱秆上截下的小段)、秆草(谷秸),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词语消失的情况还要继续下去。

2、随着普通话的影响和推广,一些方言词语已逐步被相应的普通话词语所取代。如官路(公路)、官中(集体)、噎食(食道癌)、倒食(胃癌)、学屋(学校)、先生(教师、医生)等等,这类词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是极其普通的词语,但在今天,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这些词语则完全被括号中的普通话词语所替代了。

3、一些方言词语由过去的单一形式逐渐变成与相应的普通话词语并存的局面。如干活(劳动)、妇道人家(妇女)、恣儿(痛快)、抹儿(能力)、有喜(怀孕)、娶媳妇、出门子(结婚)、月姥娘(月亮)等等,括号中的词语在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人们的口语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人偶尔用一下,也被认为是“转洋文”,是要受到讥讽的,而今天则是用方言词语固然可以,用括号里相应的普通话词语也相当普遍,决不再有让人感到不顺耳的情况了。

4、大量的新词语(包括外来语)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大冲淡了方言词语的氛围。这种情况,解放初期是一个高潮,那时候的新词如:社会主义、抗美援朝、电灯、电话、包车、劳动、光荣、自由、婚姻、政府、干部,等等,像打开闸门的水一样汩汩滔滔,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心情振奋。改革开放以来,又是一个更大更广更持久的高潮,专业户、万元户、承包、电视机、大哥大、手机、电脑、光盘、VCD、打的、打工、拜拜、婚纱、彩照、非典(萨斯)等等,等等,遍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普通话词语大量进入人们生活的现象更有力的促进了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二、沛县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原因

说到沛县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原因,相信与其他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原因不会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对此作些剖析,一定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发。

在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里,方言也是封闭的,即使有些细微的变化,也和社会生活一样,变化是极其缓慢的。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的封闭打开了,地域的封闭也解除了,时时有新事物,处处是新生活,方言的死水再也平静不了了。特别是,所谓的新生活,再也不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它必须融入整个社会,它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国家、民族,就像一条小河,它已和祖国的长江黄河联在一起了。方言也是这样,它只有向国家、民族的基本语言——普通话靠拢,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五十年中两次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高潮都是在社会大发展、大开放的背景下出现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开放是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最佳环境。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一)外部条件对方言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生活的需要,人口产生流动,使得一些会说普通话的人到本地来,如干部、教师、其他工作人员等。沛县就是这样,政府机关中有许多外来人员,学校中有许多外来教师,其中很多人会讲普通话,他们的普通话在本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国家的各种文件的宣传,各种报纸杂志、书籍、课本的发行,各种广播、电视、电影的播放等等对传播普通话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今天,电视已经普及,电视使用的普通话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群众,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时时为方言向普通话靠拢创造着温馨的氛围。

(二)本地人走出去所受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本地人大批地走出方言区,他们或是求学,或是工作,或是旅游,或是做生意、打工等,他们在外地必然要接触会说普通话的人,从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他们更深深感到说方言的不便,从而也学说普通话,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笔者的子女和众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在家都使用方言,但是进入大学仅仅一学期,就都说普通话了。他们说,在那个环境里,不说普通话,人家会笑话,用方言很难与人家交流。在学校里如此,在各种单位也是如此,进行其他交往都是如此。这些走出去的人又反过来影响了本地的人,从而促进了本地方言向普通话的靠拢。

(三) 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广泛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和必然趋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机关单位,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请讲普通话”的醒目的标语牌。在学校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讲普通话已经是人们心目中天经地义的基本要求。现今在中小学校的课堂上,学生读书或回答问题,自觉使用普通话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对推广普通话,国家制定的一些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加强了推广普通话的力度。比如,国家把普通话水平过关作为取得教师、公务员等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迫使许多人在学习、运用普通话上下专门的功夫。在学校里,我们经常见到为使自己的普通话过关而苦学的教师,并常常为之感动。这些人的普通话学好了,又会去影响更多的人,意义非常地深远。

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有力地促使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这种靠拢无论从速度还是从规模上都不是以前所能比的了。

无论是无形的影响还是有形的措施,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背景中都潜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从前封闭的社会里,人们的地域观念极强,人们把地域的生活制度、风俗习惯都看成最高贵而不可侵犯的,方言土语也是如此。如果有谁用了个非方言词,说了句非方言话,立即会遭到攻击,被斥为“转洋文”,被骂为“外国人”。例如在沛县方言中是没有“我们”一词的,如果有人在说话时偶尔用了这个词,马上有人会说“是钢(肛)门还是铁门?”这是我小时侯碰到过多次的故事。还有位在外读中学的人回家后偶尔用了个文词(非方言词),被他的父亲大骂一通,被视为不孝之子,被认为有辱祖先。而今天,情况则大大不同了,生活中的非方言词——主要是普通话词语大量应用,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再也没有别扭的感觉了。甚至,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课堂上,不说普通话反倒让人感到不舒服了。教师举行公开课,如果不讲普通话,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没劲,大家肯定会作为头一条缺点给他指出来,这种现象正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表现。过去民间编笑话讽刺不用方言的人,现在则产生了讽刺乱用方言的笑话。这里且举一例:有一位沛县人在北京的商店里买东西,他指指柜台里的手帕对营业员说:“我买这个手捏擦子。”营业员不知“手捏擦子”是什么,发了楞,这个沛县人为了说清楚,又加了个方言词:“我买这个带光光蜓(蜻蜓)的手捏擦子。”“光光蜓”又是什么?营业员更是一头雾水。问题不在这个笑话的内容,而在于这个笑话能在社会上流行,正说明了人们已认识到乱用方言的坏处。

 

三、沛县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另一面

如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几十年来,沛县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是愈来愈强的,推广普通话的成绩也是极为巨大的,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所有这些成绩也只能用“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来形容,更伟大、更艰苦、更长期的工作还在后头。

(一)沛县方言是沛县地区几百年甚或几千年逐渐积淀形成的区域性共同语,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胞,可以说根深蒂固,面广量大,决不是靠几条规章制度甚或几条强硬措施就能改变的,也不是靠掀几个高潮、搞几次运动就能被普通话代替的。促成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一个渐进的、细腻的、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我们甚或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对这些工作,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不急不躁、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

(二)就本地区来说,就人们区域内的交流来说,方言仍然有巨大的便利和巨大的市场,因而人们不会轻易放弃它。乡亲之间的亲密感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乡音”就是这种感情的代名词,无数歌曲和文学作品歌颂过它。“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特别是在异国他乡,更是这样。何以知道是老乡?就是靠乡音,乡音就是方言,这是方言的魅力。平时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主要还是靠方言,如果说与外地人交流能感到方言的不便,那么在本地人之间,用普通话而不用方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感到别扭。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时时面临着习惯势力和固有观念的阻挠。特别是在偏僻的乡村,这种势力更为严重,一些学生即使在学校里学会了普通话,一但回到农村,很快就会被方言同化

(三)全面推广普通话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准备工作不足,措施的力度不够,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宣传工作往往也是少数人止于表面,总之,还没有形成气候、形成机制,形成系统工程。应该有专门的机构组织专门的人力去做准备工作,去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促进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几点建议

虽说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但绝不是说我们可以毫无作为,一切可以顺其自然。既然这种靠拢是历史的必然,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就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作好促进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各项政策。地方政府应该把这一点列为施政的必要内容之一,应设置相应的机构,配备专业 的人员,制定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措施。对一些具有强制性的措施应加大执行的力度,如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考核,如普通话作为学校语言和政府机关语言的规定。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强国家政策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增强普通话对广大群众的影响,让广大群众从道理上认识到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重要意义,特别对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普遍群众,尤其是农村村民,更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向他们作不懈的宣传工作。

(三)地方政府应组织人力或号召专业人员对本地方言进行认真的研究工作,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对方言和普通话作全方位的系统的比较,一个一个语音、一个一个词语地确定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为人们放弃方言,运用普通话提供一个科学的规范。这是一个大工程,也是一个基础工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