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雨》教学实录

 梧桐雨118 2015-05-17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禺的剧本《雷雨》。[板书:雷雨曹禺]曹禺是我国当代伟大的剧作家,《雷雨》是他的代表作。《雷雨》是个四幕话剧,课文是第二幕。有关情节在注释①里面做了介绍,我们把注释①读一下。
    生:[各自朗读注释①]
    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品味人物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全文。[从举手的学生中指定了6人,分别扮读叙述人、周朴园、侍萍、鲁大海、周萍、仆人。]
    【评:教一篇长达一万余字的长课文,该如何着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品味人物的语言。”一句话就抓住了“牛鼻子”,让学生心中有了底,也让听课教师心中有了底。】
    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评: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进而把握情绪,确定语气,拿捏好分寸——哪怕是极细微极不显眼之处。】
    师:刚才读得都不错,我感觉读侍萍的同学好像感情把握得更好些。刚开始接触就能读成这样不容易。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看,在亮明真实身份之前,侍萍是以一个不相干的局外人的身份讲述自己的痛苦经历,她表面是个局外人,但她讲述的事情是自三的痛苦经历,你想侍萍在与周朴园对话时情绪应该怎么把握?
    生:我觉得鲁侍萍在30年的痛苦生活中性格变得十分坚强,面对周朴园内心固然有情绪,但还是控制住了。
    师:对,她开始的情绪还是平静的。那么她说话的语气是怎么样的呢?刚才扮读侍萍的同学,你怎么掌握的?
    生:应该是很舒缓的,因为她认出了这个人是周朴园。
    师:她口气很平淡,但也隐藏了悲愤。刚才扮读四萍的这个同学她把握的还是比较准。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约32分钟。】
    师: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是从口音说到无锡,再说到30年前发生的事,好像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有两次差点没话说了,请大家迅速把这两处找到。
    【评:“好像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有两次差点没话说了”,这两处恰是肯綮之处,是品味语言的关键所在,也恰是一般人见怪不怪、容易忽略的地方。】
    生:[低头看课文。]
    师:找到了吗?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说。
    生:“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这里差点没话说了。
    师:如果这时侍萍下去了,也就没戏了。还有一处发现没有?
    生:  “周朴园:好,你先下去吧。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这里差点对话继续不下去了。
    师:你看这两处都是鲁侍萍说:“噢,老爷没有事了?”这句话接上去的。但前面和后面这两次同样一句话,它们的感情、语气是一样的吗?
    生:前一句,是跟周朴园不期而遇时说的,想跟他对上话。[师插话:“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有多恶”,这是作者说的。]心情比较平静,语气平缓。
    师: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后面一句是在他们已经经过了一番交流,经过了一番回忆时说的,这时候的鲁侍萍既希望周朴园能认出自己又不希望他认出来,她是非常矛盾的。
    师:“无比心酸,悔恨交集”,你们看提示里面有一句话“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而真实身份还没有显露,对话就此结束,心又不甘。想把对话继续下去,只好又说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体会一下,把前后两句的区别读出来。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读。
    生:[朗读,两句区别不大。]
    师:[示范读]说第二句时,鲁侍萍百感交集,泪要涌出,应该带点哭音嘛。谁再读?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来读。
    生:[朗读。读出区别来了。]
    【评:两处同样是“老爷没事了?”似乎并无区别。但通过比较分析和比较朗读,便会发现:一个心情比较平静,语气比较平缓;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百感交集,朗读时要带一点哭音。这样处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
    师:好。在侍萍显露真实身份之前,周朴园的心里是暗的,而侍萍心里是明的。因此,在这段对话中,侍萍时常引出话头,旁敲侧击,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现在请大家找出侍萍为了引出话头和旁敲侧击时说的几句关键的话,揣摩这几句话的语气、语调及表露的思想感情。快速看课文,把这几句话找出来。
    生:[翻阅课本。纷纷举手。]
    生①:“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生②:“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生③:“……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生④:“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⑤:“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生⑥:“老爷想见一见她么?”
    生⑦:“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师:侍萍反复说自己“不大规矩”,“不清白”,目的是什么?
    生①:我觉得她这么说是想试探周朴园,看他的反应,看他对侍萍的态度。
    师:试探性的。看他的态度。
    生②:她把自己说得不清白不规矩,看一看周朴园有什么反应,如果周朴园真心喜欢她的话,他就会觉得……[一时找不到词了]
    师:[接话]不会觉得不规矩不清白,挺规矩挺清白的嘛。[师生笑]
    生③:她在这里说自己不清白好像是想拆穿周朴园的谎言。
    师:周朴园的什么谎言?
    生:他说她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师:对了,为了拆穿谎言,也是披露事实,所以说“不规矩”“不清白”“不守本份”。那为什么要拆穿他的谎言呢?周朴园美化侍萍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也是美化自己。那么把侍萍的话做些改变,侍萍这样说行不行:“她不是小姐,是个作风败坏的丫头。她跟周家少爷鬼混,不明不白地生下两个孩子。”这样说不是更有力量些吗?哦,有同学摆头了。请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她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她那样说的话,她会更加痛苦,就不可能掩饰下去了。
    师:她没有必要把自己骂一顿,这也无益于揭露周朴园的罪行,还有,如果她这样说,她们的谈话还能不能继续下去呀?
    生:当时她说得太清楚的话,周朴园可能就会反应过来,知道她就是当年的梅侍萍。
    师:不一定马上知道,但他会怀疑,是吧?如果主观感情色彩太浓的话,好像她就是当事人,至少和当事人关系很密切,这“闲谈”就难以继续下去了。
    师:“不大规矩”是从侍萍的角度说的。其实罪责在周朴园身上。为什么不采用更有力的揭露周朴园的话呢?“她不是什么小姐.而是一个单纯、善良的、r头。她太年轻,太幼稚了,不知道周家少爷是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她让周家少爷给骗了,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后被
他抛弃了。”行不行?
    生:她那样说无疑戳到了周朴园的痛处,谈话就无法进行了。
    师:对,戳到了周朴园的痛处,谈话就无法进行了。主观感情色彩太浓,会引起周朴园的怀疑。
    【评:“改一改”是洪先生时常使用的语感训练的七个招式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将原来的台词作两种不同的改动:一改为作风败坏的、r头与少爷鬼混:一改为单纯善良的、r头被狼心狗肺的少爷所骗。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原作语言的分寸感便凸现出来了。】
    师:当周朴园知道了眼前的女下人就是侍萍之后,他的表现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讨论一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生:[相互议论。有人举手。]
    生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他刚刚知道她是侍萍时吃惊,后来害怕,最后是平静,因为他知道侍萍不是来报复又平静了
[师:平静了又怎么样?怎么来对待侍萍呢?]威胁。
    生②:我也同意分三个阶段。一开始他知道来的人是侍萍,他显得很严厉,就质问她来这干什么,当他看到侍萍情绪很激动就想先把她情绪平复,平复之后就想用钱把事情掩盖掉。
    生③:也是分三个阶段。一是他知道这个鲁侍萍就是梅侍萍时也很惊讶,接着他又警觉起来,所以就很严厉的质问她现在来干什么,知道鲁侍萍并不是为报复而来,为了安慰鲁侍萍就采取甜言蜜语,想用他的钱把这件事遮掩过去。
    师:好。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边说边板书)第一个层次恐慌查问,第二个层次冷嘲热讽,第三个层次就是劝慰、安抚,最后就是采取措施,这个措施包括给支票、辞退。现在大家按这四个层次把相应的话找出来。
    生:第一个层次恐慌查问是“哦,侍萍!(低声)是你?”“你来干什么?”
    师:周朴园说“哦,侍萍!(低声)是你?”“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示范朗读]谁来读一读?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读。
    生:[朗读。较好。]
    师:读得不错,特别是“哦,侍萍!(低声)是你?”低声,为叶么低声,高声行不行?“哦,侍萍是你?(高声)我可想念你30年了。”[生大笑]不行,他这时感觉是怕,怕什么呀?影响声誉。他这时候怀念侍萍的感情不存在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他怕她,还怕后面有指使者。接着冷嘲热讽,就是这句话,“(冷冷地)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请个男同学来读。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读。
    生:[朗读。语气平静。]
    师:你倒是真冷静。[生大笑]应该是冷冷的,不是冷静。[师亏范读]这句话有潜台词,有隐含的意思。那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什么?
    生:他是说30年过去了,你还是赖上我们周家了。[生大笑]
    师:事情都过去30年了,你还是跑到我们周家来扯皮,你还是忍不住了是不是?(师读)后来发现不行了,就采取劝慰安抚了。突然冒出一句“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发现没有,这句话前后不搭界。前面是讲身份,后面突然冒一句“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话好像是多余的,话虽然是随意说出来的,但是有没有用意呀?有什么用意呀?
    生:第一是四凤从外貌像,其次还有四凤在这里同你30年前一样是以丫头的身份工作,还有,30年前侍萍和周家大少爷有关系,现在四凤也和现在周家大少爷又……[师生大笑]
    师:你这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四凤在走她妈妈原来的老路。周朴园不会有这个意思吧?何况他还不知四凤和周萍的关系呢。
    生:我觉得是提醒和警告她的意思,他提醒她注意她的身份,四凤现在是在他家当丫环。
    师: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只是想把话岔开,缓和一下气氛。[师生笑]安抚的话还有“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还有“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何必再提呢?”还有“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一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劝慰安抚过了,周朴园最后采取措施,杜绝后患。周朴园的四个步骤在侍萍身上产生了相应的效应。当周朴园引起警惕逼问她的时候,侍萍表现怎样?
    生:第一个步骤使侍萍显得很悲愤[师:她怎么说的你把它读出来。]“(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读得一点也不悲愤,生笑][师:再读。还不够悲愤。][生再读]
    师:强一点。哪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朗读。感情到位。][师:怎么样?](生:鼓掌)
    师:当周朴园对她冷嘲“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时侍萍相应的感情是什么?怨愤。[示范读]“(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有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了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各自读一读。
    生:[各自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我的眼泪早哭干了”这段话?好,(指一举手的学生)读。
    生:[朗读。太快了。师示意停下来,示范读,生再读。]
    师:周朴园看到这个办法还不行就采取了劝慰、安抚。起作用没有?
    生:还是起了一点作用。当周朴园安慰她时,鲁侍萍低了头,说“哦”,鲁侍萍叹了口气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也请你不必说了。”
    师:周朴园主要有两段话打动了鲁侍萍,哪两段呢?[示范读]“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了纪念你。”侍萍也看到了,不是假的。[示范读]“你的生日4月18,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也是真的。这些话确实打动了侍萍,侍萍这对被软化了,反而倒过来劝他,叹了口气“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她反过来劝他,你看侍萍这个人怎么样?善良但是并不软弱,当周朴园给她支票,鲁侍萍是怎么表现?是撕毁支票,目的是维护尊严。(上台板书)。
    师:当最后鲁侍萍提出要见一见她的大儿子周萍时,周朴园说,:示范读]“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这段话里有潜台词,揣摩一下,说说看。
    生:[相互议论。纷纷举手。]
    师:请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①:你最好不要去见她。
    生②:他现在已经很大了,你就不要去麻烦他了。(师生齐笑)
    生③:我觉得他是这个意思:“你最好别想他认你做母亲。”
    师:对,因为他已经是一个有钱人的大少爷了,怎么能有你这个下人做母亲呢?你见一见他是可以的,但不要告诉他真象。好,各人自己读一下,注意把两个“顿”读出来。
    【评:挖一挖潜台词,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便昭然若揭了。】
    生:[各自大声朗读。]
    【评:从示范朗读,到语感分析,再到反复多次的朗读指导,洪先生对于语感训练的执着追求可见一斑。这样,一般人作为“讲堂”的课堂,在洪老师则成了语感训练的“学堂”。】
    师: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请发表意见。
    生①: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没有感情,他认出侍萍后,先是质司,后是利诱,极为狡猾。
    生②: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有感情,比如三十年来还保持着侍萍豹一些习惯。
    生③:我认为他对侍萍没有感情。他虽然保留了她的爱好,但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过。
    师:好,一半是有感情派,一半是无感情派。继续辩论。
    生④:周朴园对侍萍有感情,因为周朴园在侍萍走后还保留她的许多习惯,记得她的生日。还有珍惜旧家具,旧衬衣。但周是很自私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名誉和感情之间,他还是选取名誉,但不能否认他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
    生⑤:我觉得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肤浅的感情[师:肤浅的,不够深刻的。师生齐笑。]他保留了那些习惯只是形式上的,他对她的感情淡化了。
    生⑥:我觉得周对侍萍可以说有感情,也可以说没感情。[师:噢,他是第三派了。可以说有感情也可以说没感情?]年轻时周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要不也不会和她生孩子。后来他为了和那位门当户对的富家小组结婚,把侍萍赶出家门,而且还是侍萍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只有3天的时候,这说明周朴园对侍萍是没有感情的。
    师:当他在名声地位与感情发生冲突时,感情就不那么重要了。
    生⑦:当事情渐渐过去后,他对侍萍又怀念起来了。因为这30年来他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这看出周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
    师:他怀念她,现在她来了呀,[生大笑]站在眼前了呀,不好吗?
    生⑧:他是个很有地位的人,他为了地位,生怕侍萍来拆穿他[师:拆穿他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所以这时又没有感情了。]
    生⑨: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他现在已经娶了太太,所以他不想把感情过多表露出来,如果他现在没什么地位又是独身的话,我想他还是会对她保持这份感情的。
    生⑩:我不否认周从前对侍萍有感情,但现在他绝对对侍萍没有感情。只是因为他的后妻对他不满,而且他儿子对他也敬而远之,精神上很空虚。因此常常想起那个年轻而又温顺的侍萍。[生鼓掌]但他的性格是自私的,面对这个老女人,他是没有感情的。
师:说得好,他的怀念是建立在自私的性格上面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周朴园的怀念是真的。因为周朴园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但周朴园怀念的是30年前年轻、美丽、温柔、多情的侍萍,而现在出现的这个老女人对他是一种威胁。为了弥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在脑子里装个美好形象。现在呢,当初那么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今天怎么老成这个样子?30年后此时此刻,绝对谈不上感情的。大家分析得好,体会很深。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后面一场戏。
    【评:这堂课发生在1997年,那时,种种新思想新观念尚在酝酿之中,敢于直面周朴园人性的一面,不只是需要勇气,更需要有眼光,需要率真的品性和人格。】
    【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是为了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复杂性,通过对鲁侍萍的态度真实地表现出来。但洪先生却并不要求学生去作人物性格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这样巧妙的布局,使枯燥无味的条分缕析变成了饶有兴趣的关于感情纠葛的讨论。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也只有通过各种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和相互激发,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现。而这种讨论所依托的,依然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生:[分角色朗读。从“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到末尾。]
    师:读得我都感动了,这场戏里写了鲁大海,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鲁大海是个觉醒了的工人形象。写了鲁大海,就把家庭的、血缘的、爱情的矛盾冲突扩大为社会的、阶级的矛盾冲突。突破了家庭的悲剧,展现了社会矛盾。
    师:这部分有两句话要好好读一读。[示范读]“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指名读)
    生:[朗读上述两句。感情表达不很到位。]
    师:再体会一下。头一句,利用谐音,表现了鲁侍萍此刻复杂的思想感情:面对自己亲生的儿子,多么想喊一句“萍儿”。但现实不允许她认自己的儿子,她怕因认儿子而伤害了儿子。但是眼看周萍出手打人的霸道行为,她感到失望和气愤。于是,由“你是萍儿”变成了一句质问的话:“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后一句,本来想告诉周萍“我是你的妈”,但出于上述原因,变成了“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再指名读)
    生:[朗读上述两旬,较好。]
    师:读得比较好。再听我读一下。[示范读。学生热烈鼓掌。]
    师:我们学习了《雷雨》剧本节选的部分,即第二幕。主要是品味了人物对话的语言。好,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约58分钟。】
[附]板书:
                                   雷  雨   曹 
                                                     
                             鲁                 
                          悲愤恐慌、           查问
                          怨愤                 冷嘲热讽
                          被软化               劝慰、安抚
                          撕毁支票,维护尊严   采取措施,杜绝后患
 
 
 
 
走出“雷雨”
 
    一篇《雷雨》,虽然只是整部话剧中的一幕,但一万余字的篇幅,就足以教一般的语文教师左右为难了。何况,从这类课文的体裁特点出发,从这幕话剧的内容思想出发,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出发……总之,从种种平素教语文的“习惯动作”出发,教这课的任务太多了。怎么办?洪镇涛先生举重若轻、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就从这里体现出来。他只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其他各项虽然看起来是一头笨重的“牛”,也令其服服贴贴了。
    第一步,通过角色朗读。使平面的语言立体化
    经过预习,学生对剧情和剧中人物已有了初步了解,对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也有了初步的感知。洪老师一上场,将作者介绍一笔带过,便直入主题,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仔细聆听学生的朗读,发现学生把握不准确和拿捏不准的地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学。就像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各有特点那样,戏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话剧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交代情节,展开矛昏,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分角色朗读,使平面语言立体化,让人物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站”起来,就是针对课文特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有益于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学习语言”的。
    第二步,通过细心领悟,使人物在语言中复活
    经过第一步,平面的语言已经立体化了,人物形象已初露端倪,但还谈不上有血有肉,还没有“活”起来。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语境中领悟人物语言,使剧中人“复活”。
    1.理清脉络,疏通“关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洪先生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看,周朴园的感情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目的在于理清课文脉络:这一步虽然难度不大,却是必需的,洪先生只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确了文章的线索,它是:恐慌查问——冷嘲热讽——劝慰安抚——杜绝后患。
    高手和行家往往能够从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地方发现常人不在意的去处,从而使出意想不到的妙着来。这篇课文中有两处“老爷没事了?”乍一看,这是一句寡淡无味的台词,不值得多加推敲。而洪先生却抓住这两处地方不放,在似乎不值得推敲的地方这么一推敲,我们就会赫然发现:这两处竟还是前后连贯的接榫,是“关节”所在!疏通了两处“关节”,我们便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此平常的语言,洪先生都能把握得如此细致,于细微处传神。
    2.比较效果,丰满“血肉”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自,生了两个儿子。”能不能换一种说法?
    老师设想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她不是小姐,是个作风败坏的丫头。她跟周家少爷鬼混,不明不白地生下两个孩子。”另一种是:“她不是什么小姐,而是一个单纯、善良的、r头。她太年轻,太幼稚了,不知道周家少爷是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她让周家少爷给骗了,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后被他抛弃了。”
    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与原台词相比,改变后的说法主观感情色彩太浓,会引起周朴园怀疑,无法继续话题。
    3.进入角色,感受“自我”
    设身处地,不带任何框框套套去对待人物,特别是对其中的周朴园、鲁侍萍,不作任何政治性的图解,而从人性的角度(同时也是从理性的角度)感受人物语言,并通过人物语言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种感受中,不管是男是女,可以是“周朴园”,也可以是“鲁侍萍”。   
    老师没有面面俱到,而将重点放在分析周朴园“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母亲早就死了的。”这句台词的隐含意义,以及朗读、体味侍萍的两句著名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上。
    第三步,通过人物关系,使主题在语言中升华
    在第二场戏的教学中,先生仍然以“学习语言”为中心,只不过有了第一部分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经上路,这一部分的学习就更加集中,大胆取舍,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剧作家匠心独运的语言功夫,并反复朗读、反复推敲侍萍的两处著名台词,从中感受侍萍的满腔悲愤。同时,突出了鲁大海的控拆,揭出了周朴园老奸巨滑、心狠手辣的老底,指出鲁大海这个人物的出现对整出戏的主题升华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把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家庭矛盾,扩展为社会的、阶级的矛盾对立,从而使《雷雨》摆脱了一般家庭悲剧的窠臼。至于其他枝节问题,如周萍、周冲与仆人等人物及其表现,剧中的舞台说明文字等,则基本没有涉及。一般教师往往在这些地方难免患得患失,而洪先生快刀斩乱麻的大家风度也就在这些地方表现得最为突出。
    不少第一线老师对长篇幅的课文(特别是戏剧)不知如何下手,先生这一出“雷雨”,正是让人开窍的法门,难怪不少教师课后如雨过天晴,心境豁然开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