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知识库-【谈考试】-科举制

 许愿真 2015-05-18

科举制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高官显位。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

  (1)发展:

  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2)评价:

  进步性:

  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创立利弊: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

  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2、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