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学|《中外教育史》(20)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

 相国转角 2022-02-10
复习规划服务
答辩论文写作事项咨询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



一、选士(官)制度概述

      选士(官)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部落禅让制,奴隶社会的世袭制,秦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以及明清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八股取士制度。


       1、从汉代的“察举”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①汉代的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
       ②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察举制过渡到科举制的一个必经环节。

        2、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实施
        ①隋炀帝创设的进士科被视作科举考试制度诞生的标志。
        ②科举考试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上在中央,专凭试卷,专重资才。
        ③科举考试种类;生徒和乡贡,报考步骤: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3、宋代科举制的强化及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1)宋代科举制的强化:①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②提高及第者的待遇和地位;③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2)王安石的教育改革:①取士必由学校。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③另设“明法科”。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4、明清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八股取士
        ①童试,预备性考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②乡试,在省城举行,叫大比,又称为秋闱。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③ 会试,是中央级考试,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第一名称为会元。④殿试,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5、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
       1)科举制的历史作用:①扩大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客观标准选拔人才它更公正、更合理、更符合历史 发展的要求,对社会起了积极作用;②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发挥了集权 中央,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稳定的用。③选才育才的标准统一,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2)科举制的流弊:①只重科举考试,忽略了学校教育。②束缚思想。败坏学风。③录取过程易受权势门第的影响。④制约了自然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3)科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2) 消极影响:①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②清朝,由于文字狱的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常见考题
①名词解释、选择题
简答(论述)题

三、答题关键点
      这部分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内容简单。一般以考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复习方式:阅读考纲+理解记忆+参考其他资料深入了解。

素材来源 |闫相国申硕团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