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浅析伤寒论之病脉证治

 johnney908 2015-05-18

《伤寒论》以“六病”时位辨证为法,以“病、脉、证、治”为纲。

《伤寒论》之“病”是以“六病”为框架。“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病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太阳病为巳午未时,阳明病为申酉戌时,太阴病为亥子丑时,少阴病为子丑寅时,厥阴病为丑寅卯时,少阳病为寅卯辰时。六病的命名与时间相关联,即在太阳的时辰上得病,就叫做太阳病。太阳病与太阳证的含义不尽相同。如经曰:“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金匮要略》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越,宜大承气汤主之。”经文是说“太阳证罢”、“无太阳证”,而不是说“太阳病罢”、“无太阳病”,就是因为太阳病与太阳证的含义有所不同。再如经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经文说的是“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而不是说“阳明、少阳病不见者,为不传也”。又如经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经文说的是“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而不是说“无少阴病者,大青龙汤发之”。等等这些说法,说明“六病”和“六证”有不同的概念。

“六病”与得病的时间相关联。即凡在太阳的时辰上得病者,就叫作太阳病;凡在少阴的时辰上得病者,就叫作少阴病。如在太阳的时辰上得了柴胡证,就是太阳病柴胡证,在阳明的时辰上得了柴胡证,就是阳明病柴胡证。在阳明的时辰上得了大承气汤证,就是阳明病大承气汤证。在少阴的时辰上得了大承气汤证,就是少阴病大承气汤证。六病皆如此。以桂枝汤证为例,如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这是在太阳的时辰上得了桂枝汤证,就是太阳病桂枝证;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是在阳明的时辰上得了桂枝汤证,就是阳明病桂枝证;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是在太阴的时辰上得了桂枝汤证,就是太阴病桂枝证。再如阳明病柴胡证,是在阳明的时辰上得了柴胡汤证,如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这就是阳明病柴胡证。可以看出,阳明病柴胡证与伤寒中风柴胡证不大一样。伤寒中风柴胡证就是太阳病柴胡证,其表现分别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四大证,而阳明病柴胡证主要表现是胸胁满。

“六病”之太阳病,有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太阳痉病,太阳湿痹,太阳中暍(暑)等病。太阳病各病的病位不一样。如太阳伤寒、太阳中风等病位在表部,太阳温病、太阳中暍(暑)等病位在半表半里部。而太阳证则必是表证,病位在表。也就是说,太阳病的病位不一定是在表部,而太阳证的病位必定是在表部。如经曰“二阳并病,太阳证罢”,就是表部证罢。

《伤寒论》之“脉”,与“证”紧密相联。如其脉为浮紧,其证为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者,就是麻黄汤证;其脉为浮紧,其证为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而烦躁者,就是大青龙汤证。如其脉为沉紧,其证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就是苓桂术甘汤证;其脉为沉紧,其证为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就是大陷胸汤证;其脉为沉紧,其证为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者,就是小柴胡汤证。如其脉为沉微,其证为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者,就是干姜附子汤证;其脉为沉微,其证为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就是抵当汤证。

《伤寒论》之“治”,是以“脉、证”为依据,也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的治法,是根据三阴三阳六病证的表现而立。阳病在表者,治法为发汗;阳病在里者,治法为泻下;阳病在半表半里者,治法为清解。阴病在表者,治法为扶正解表,阴病在里者,治法为温里祛寒;阴病在半表半里者,治法为回阳救逆。

寒热失调是人得病的基本原因。人受寒或受热,会在体内出现郁滞,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出现阴阳气失调,表现为脉、证的病理状态,就是得病了。病无证不信,法无证不立。医者诊断疾病,只有紧紧抓住阴阳气的变化状态,观其脉证,才能随证治之。如《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鉴别阴阳,主要是鉴别寒热。如脉有阴阳,通常脉沉、紧、弦、小、迟者为阴为寒,脉浮、缓、洪、大、数者为阳为热。

浮为表热,迟为阴寒,脉浮迟者可为表热里寒。如经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浮为表,缓为热,脉浮缓者可为表热。如《温病条辨》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脉证为浮缓,可见脉浮缓者在伤寒可以为表寒,在温病可以为表热。表热为什么会恶风寒呢?这是因为邪气在表者,气血在表部的运行受到阻碍,表邪影响了气血对表部的温养,所以会恶风寒。如白虎加人参汤证其邪气从内达表时,就会表现为汗出恶寒。柴胡汤证其邪气从内达表时,就会表现为无汗恶寒。温疟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加桂枝就是解骨节疼烦之表热的。

浮为表,紧为寒,脉浮紧者可为表寒。如经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浮为表,数为热,脉浮数者可为表热。如经曰:“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综上可见,桂枝汤可以治疗表寒和表热,麻黄汤亦可以治疗表寒和表热。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主要鉴别点是有汗和无汗。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脉沉紧,气上冲胸者,是水停心下,正气上冲与邪气相搏,所以用桂枝茯苓通阳利水。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脉沉紧,心下痛硬,是热与水结于心下,其气不上冲,所以用大黄甘遂峻下逐水。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脉沉紧,胁下硬满,是水停胁下,干呕是气上行,往来寒热是邪气近表,所以用柴胡半夏疏肝散邪。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以大黄附子汤温下之,是因为其病为寒,寒气下行,所以治以温下法。大乌头煎证“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脉沉紧,寒疝绕脐痛,是寒在脐上,恶寒是邪气近表,所以用乌头逐寒去痛。

    《伤寒论》一切治法,都是根据寒热邪气之升降浮沉的趋势,随其病势而攻邪扶正,调和阴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