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夏商周断代之谜

 反景日室之山 2015-05-19
背景资料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
明。但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虽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但我国历
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推,历史
纪年就难以考证。这一状况严重阻碍了世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与古代埃
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已经相继建立起年代学标尺相比,这无疑成为中国古代文明
研究的一大缺憾。
  由夏商西周三代往上推可追溯中国文明的起源,往下可框定中国文明的基本格
局和走向。因此建立这一时期的年代学标尺,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
义。
  1996年5月16日,李铁映和宋健在国务院主持会议,宣布启动国家“九五”重大
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
  昨天上午,“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在京公布了最新
研究成果———《夏商周年表》,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41年前推到公元前
2070年,向前推进了1229年。
  这份年表不仅框定了夏、商前期年代的基本框架,而且排定了商代后期从盘庚
到纣王的12个王及西周10个王的在位年,填补了我国古代文明史中的一段空白。
  断代课题西汉伊始
  五年攻关一朝定论
  该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学勤向记者介绍,研究西
周共和以前年代的工作早在两千年以前就进行过探索,例如西汉的刘歆,其后的历
代学者,特别是20世纪国内外的有关学者都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都未能取得突
破。其中原因很多,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年代学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宽广,而
过去学者的工作一般是分别进行的,且大都为个人所为。此次攻关则采用多学科交
叉的方式,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工程下设9个课题、44个专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
天文学、科技测年四个学科门类,5年来先后组织不同规模、内容的多学科研讨会达
52次。
  据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运作大致经历了筹备期、攻关期、整合期三个
阶段,取得了四个具体目标,一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比较准确
的年代;二是商代后期(商王武丁以后)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三是商代前期比较
详细的年代框架;四是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武王克商千年争论
  天文方法推测年代
  据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李伯谦教授介绍,周武王克商之年是断代工程的关键,因
为这一年是商周的分界,确立这一年代就可以安排西周王年,并上推商的年代和夏
的年代。
  据介绍,关于武王克商的年代,2000多年来一直是争论不休,中外学者根据各
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形成了44种结论,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
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这44种结论大体归结为长年、中年、短年三种学说。
  长年说以刘歆三统历的公元前1122年说为代表,包括用各种古历推定的诸说,
大致分布在公元前1127—前1070年之间。此说影响最大。
  中年说大多以文献、青铜器铭文、卜辞互证,所得克商年在公元前1070年—前
1030年之间。
  短年说以公元前1027年说为代表,大致分布在公元前1030—前1018年之间。
  为了求得正确的克商之年,专家们对陕西长安沣西地区进行了认真的考古研究。
沣西是周人的都城所在地,周文王(武王的父亲)时迁都于此,通过对沣西的考古,
专家们确定克商之年应在公元前1050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使前后差距从112年缩短
为30年。这与对先秦文献研究所得武王克商之年的年代范围基本趋同。
  在克商年的范围之内,专家们又通过现代天文方法回推克商时关于天象的记载,
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
  那么到底哪一年是最佳方案呢?
  据《尚书》记载,武王在“既克商二年”的某日得病,经周公祈告,次日即病
愈,又说武王死后,国中发生“管蔡之乱”,但没有提及武王的卒年,后世学者对
武王克商后的在位年数有争议,有两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等说法。
但文献记述武王史事无超过四年以上者。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引日本高山寺《周本说》
抄本,武王于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东汉郑玄的观点一致,此说克
商年正是公元前1046年,与天文推算的公元前1046年正好相符,因此专家们最后认
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周懿王元年“天再旦”
  青铜器铭文不谋而合
  武王克商的年代确定了,那么西周王年又该如何确定?据专家介绍,西周自武
王克商到幽王共11世12王,要想排定这12王的王年就要借助文献研究,通过考古发
现与测年技术,建立年代框架,同时构建青铜器铭文(金文)历谱并对有关天文材
料进行计算。
  古书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再旦”即天亮两次的奇异天象,有
学者认为是日出之际发生的一次日食。“郑”是现在的陕西华县或凤翔。专家对公
元前1000—公元前840年间的日食进行全面计算,得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日食可
在西周郑地造成“天再旦”现象,并是惟一的一次。
  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了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食发生时,新疆北
部正好是天亮之际。经实地观测,日出前天色已明,日全食发生后天色转黑,几分
钟后,日全食结束,天色再此放明。实际观测证实了“天再旦”为日全食的记录是
可信的。同时也推算出公元前899年为周懿王元年。
  在青铜器铭文方面,专家通过对一件周懿王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研究,得出
的结论也是公元前899年为周懿王元年,与“天再旦”的结论不谋而合。
  盘庚迁都到底何年
  碳14确定夏商分界
  武王克商年确定后,下面的关键年代便是商王盘庚迁都的年代。
  据《尚书》记载,武丁在位59年。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发现,自武丁在位
至其子祖庚在位其间发生过五次月食,这对确定武丁的年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因此最后确定武丁在位的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前1192年。
  据记载,商王武丁上推为小乙,小辛、盘庚三王,三王为一代人。考虑到盘庚、
小辛、小乙一代三王总年数的合理性,专家们认为253年说较妥,故盘庚迁都在公元
前1300年。
  据李学勤介绍,商前期年代框架的构建依靠两个定点,一是盘庚迁都之年;二
是夏商分界。盘庚迁都之年已经确定,夏商分界的推定一是由已知的武王克商年,
再根据考定的商代积年往上推,二是在考古学上确定夏商分界,根据碳14测年数据
推定其年代范围,最后将二者加以整合。
  专家们又参考文献中有关商代积年(历史)的记载,关于商积年有许多种说法,
其中包括600年、576年、552年、496年等,但专家们比较认同576年和552年两种说
法。取商积年576年说,再由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上推576年,为公元前1622年;
取商积年552年说,由公元前1046年上推552年为公元前1598年,再参考碳14的测年
数据,专家们最后推算出商始年约为公元前1600年。
  夏禹断代为何提前
  断代工程仍在继续
  据介绍,夏代积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471年说;二是431年说。关于471年说
与431年说相差40年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471年包括羿、浞(古时两位部
落首领)短时期取代夏的“无王”阶段,431年不包括“无王”阶段;二是471年自
禹代舜时起算,431年自禹元年起算。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告诉记者,关于夏代有“五星”聚的天象记录,为使
用天文推算夏年代提供依据。
  古书记载:“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有学者计算出在公元前
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五星聚会。公元前1953年2月中旬至3月初,在黎明时分的东方
地平线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排成一列,在2月26日,五大行星之间的
角距离小于4度。这种奇异壮观的天象,很可能在古人记忆中流传下来,因此可以作
为估定夏代年代的参考。因此一些外国学者据此就认为公元前1953年就是夏代的开
始年。对此,断代工程专家组的专家们发表了不同看法。专家组副组长席泽宗认为,
文中禹应是夏代的代用词且根据历代文献中关于夏代的记载及夏代400多年的历史来
看,公元前1953年为夏代始年不足取。
  于是专家们根据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夏
初遗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内。后经专家们研
究认为应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据李学勤介绍,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有少数专题
因工作量太大,仍在继续进行。此外,今后工程的工作重点将逐步放在夏代、商代
前期的详细纪年上,并最终探寻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