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该书编纂于明永乐年间,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大典》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数量是前代类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自编成后,明成祖朱棣十分喜爱,经常查阅。百多年过后,至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宫中突然失火,幸好《大典》未受损失,但把嘉靖皇帝吓得够呛。为此,他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火后五年秋,重录工作开始。此后《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或称永乐本),嘉靖副本(或称嘉靖抄本)。 至清康熙年,人们见到的《大典》就已经是副本了,且数量也对不上号,按说副本也应如正本为11095册,可实际却少了一千多册。 《大典》今存不到800卷副本,而且眼下散落世界各地的《大典》分册,也都是副本。那么,正本到何处去了?按郭沫若的说法,《大典》正本可能在明朝灭亡时,毁于李自成之手。但也有史学家认为,正本至今依然存在,很可能就藏在嘉靖皇帝的永陵里。 1972年,就职于中国社科院的钱钟书先生对助手栾贵明说:“我给你出个题目,你去做。”这个课题就是研究《永乐大典》。钱钟书说:“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还存世,永陵就是应该找而没找的地方。”于是栾贵明通过研究《明实录》,发现《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皇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死后三个多月才葬入永陵,为何如此延迟?推论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皇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陆续搬入永陵,以完成嘉靖帝的心愿。 如果是现在,要装完全部《大典》,需要四辆卡车。而明代只能靠马车拉,故而搬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嘉靖皇帝不能及时入葬的原因。 隆庆帝在嘉靖帝入葬一个多月后,才赐赏《大典》副本的重录人员,而重录究竟完成于何时,史无记载。这说明重录也许就根本没有全部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副本的先天缺少。 若果真如此,那这和王羲之《兰亭序》有可能藏在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中一样,是我中华民族之大幸,因为总有一天,这些文化瑰宝会重现于世,而《大典》正本的面世,会使诸多“史实”将被改写,诸多舛错讹误将被订正。而许多古代文明将会被进一步研究整理出来。一句话,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将会起到划时代的作用。 最后想说的是:如此珍贵重要典籍,为何不立即发掘,使其重现于世?这里除了国家有规定,凡是已经明确墓主人的古代坟墓不能挖,像始皇陵、乾陵等,大约还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关于正本的下落,毕竟只是猜测,一旦打开地宫,并无此物?岂不徒费人财物力?二是以目前科技手段,无论是对建筑及文物的发掘还是日后之保存,都无十足把握不使其受损。以前这种教训很多。 俺前年初曾写过的一篇博文(《随便说说》——挖得挖不得),除对乾陵有较详细的介绍外,也列举了正反两方的论点,当然,也谈了自己的拙见。 其实从心情来说,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兰亭序》的真迹;见到正本《永乐大典》的面目。 这是因为:一来好奇心乃人之常情;二来如今能令国人振奋和喜悦的事与物,实在是太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