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觞 中国历史悠久,国宝也多。从先秦到晚清,经历20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青铜器、瓷器、漆器,还是玉器、书画,流传下来的都有精品,堪称国宝。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一件国宝,虽然诞生的历史不算久远,但要论珍贵程度,却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这就是明朝永乐皇帝派人编撰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一部百科全书,无所不包,无所不收,搜集整理了自古以来的各类典籍七八千种,11095册,约3.7亿字。 《永乐大典》的编纂由姚广孝、解缙牵头,集3000人之力花费5年时间完成。这部书的部头之大,和后来清朝编的《四库全书》并称,都无愧国宝之誉。 但与《四库》相比,《永乐大典》的命运就差了点。它本是国宝,奈何却藏于深闺无人识,以至于后来经散落殆尽。 永乐帝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夺了建文帝的帝位,可能觉得得位不正,就想依靠文治武功来证明自己。武功方面,派郑和下西洋,自己五次远征蒙古。文治方面,主要体现就是编了这本《永乐大典》。 但这本书实在部头太大,编好的正本只是手抄本,并没有付印,而且只有一本。 一直到嘉靖皇帝时,一次宫里失火,把嘉靖皇帝吓得不轻。他急忙命人去抢救宝典。幸好抢救及时,宝典得以免被烧毁。 嘉靖皇帝喜欢修仙炼丹,大概这宝典里面记载了不少神秘古法,让他对其十分感兴趣。据说嘉靖皇帝的一大爱好就是不上朝,整天读《永乐大典》搞研究。当然,他的研究基本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 大火之后,嘉靖皇帝觉得这书只有一套孤本,实在太危险,于是下狠心命人誊抄了一部,这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这一部。 但《永乐大典》的正本却莫名其妙失踪了。而且,在明朝时候就不见了。 那么,正本到底去了哪里? 考虑到嘉靖皇帝对此书的热爱,很多人猜想嘉靖帝多半遗命让此书为其殉葬了。 这并不是没有先例。据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墨宝就给唐太宗殉葬了。 那么,这样说有没有依据呢,其实还是有的。 嘉靖皇帝死后三个月才下葬,而接其位的隆庆皇帝则在其死后的第四个月赏赐誊抄人员。 乾隆时期,发现副本卷数比记载的正本卷数少1000多册。考虑到嘉靖皇帝死后3个月才下葬,有人认为这期间就是在紧锣密鼓地赶抄副本,并把抄写完的正本搬入嘉靖帝的陵寝。 但后来实在等不及了,于是作罢。因此,我们看到的副本其实是不完整的。 乾隆帝编《四库全书》,就是参考《永乐大典》副本而来。编成之后,可能清朝皇室认为《永乐大典》的历史任务完成了,也就没有认真保护。结果,此书就不断遗失。再加上后来晚清之际,内忧外患,更是散落到世界各地。 如今《永乐大典》全书在世界范围内只遗存800多卷,而中国藏的则只有200多卷。也就是说,如今存世的,还不及原书的1/10。 考虑到此书的珍贵,有学者就开始研究正本的去向。研究结果,认为正本多半是给嘉靖帝殉葬了。不过,能不能挖,还得看国家是否允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