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雠”是“姑苏”的早期写法吗?

 苏迷 2015-05-20
“姑雠”是“姑苏”的早期写法吗?
有专家提出:“姑苏”是吴国王室的姓氏
  苏报记者施晓平梅蕾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姑苏”一词典雅、温婉,千百年来让人如痴如醉、魂牵梦萦。
  然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却存在诸多谜团。此次苏博征集并展出的吴王余眜剑上的铭文“姑雠[chóu]”,会像许多研究人员所推测的那样,是“姑苏”的早期写法吗?为此,苏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权威专家学者,从中寻找答案。

  这柄余眛剑是真是假?

  这柄宝剑是苏州博物馆2014年底征集到的重器,剑身上的铭文如此之多实属罕见,其中会不会有假?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表示,从形制、纹饰、工艺和其他情况看,再与同时展出的另一柄吴王余眜剑(鲁迅路剑)对比,这柄剑确实是春秋时期的器物,而且制作精美、华贵,显然是权贵才能拥有的宝物。再结合上面的文字,可以认定确为吴王余眛剑。“当然它不一定直接用在军事上,作为礼器的可能性更大。”

  铭文说清了哪些问题?

  苏博文物征集委员会主任程义介绍,从铭文看,这柄剑铭文不仅有寿梦、余祭、余眜三位吴王的王名,而且还记载有征伐、王位继承等内容,通过与文献相互印证,可以解决有关吴国王名的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证实文献记载的寿梦之子“兄终弟及制度”是真实的;之二是吴王的名号,在金文中,寿梦长子诸樊多写作“者反”,幼子季札多称“季子”,但老三余眜在金文中怎么写?根据这柄剑及鲁迅路剑,应该是“姑雠巾艹”“姑雠亓巾艹”;三是余祭在位的时间,《春秋》记载寿梦次子余祭在位四年,余眜为十七年,《史记》记载却与之相反,根据这柄剑和鲁迅路剑都提到的伐麻之战的时间,证明应以《史记》的说法为准,即余祭在位十七年(公元前547-前531年),余眜在位四年(公元前530-前527年)。

  “姑雠”系吴国王室姓氏?

  对于“姑雠”应该怎么解释,程义等研究人员认为,它应该是吴国王室的姓氏专称。程义说,结合诸樊剑中诸樊(者反)两字前写“姑发”(或可读作“姑殳”),可以推测,国王名字前的词正是他们的姓氏。
  “当时吴地没有文字,只能用北方同音文字记录,导致同一个字往往有不同写法”。程义推测,“姑苏”是“姑雠”后来的写法,也是北方人记载南方语音中的吴王姓氏的结果,后演化为地名,成为苏州的代称,“但这不是结论,而是提供一种思路而已!”
  对于这样的推测,李学勤等专家出言谨慎,认为下结论还为时尚早,需要通过长期研究,借助其他资料和考古等手段进行分析,才有可能解开其中之谜。

  新闻链接

  “姑苏”出典的
  N个版本

  除上文提到的“姑苏”可能由“姑雠”演化、是吴国王室的姓氏外,“姑苏”的出典还有多个版本:
  版本一:源于“姑苏台”或“姑苏山”。
  版本二:源于“姑胥”,其中“姑”只是发声词,无意义,“姑苏(姑胥)”就是“苏(胥)”的意思。
  版本三:“苏”的繁体字“蘇”是由草、鱼、米组成的,说明“姑苏”的名字与这里盛产的鱼、米等有关。
  版本四:是“勾(句)吴”的转音。
  版本五:“姑苏”的“姑”是“岵”的假借字,而“岵”就是山上多草木的意思;“苏”是芥草。上古时代,姑苏(姑胥)山可能兴旺地生长着一种称做“苏”的植物,所以得名“姑苏(姑胥)”山,苏州也因此有了“姑苏(姑胥)”的别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