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怎么论美女(六):封建礼教对女性美的标准

 洛阳樵夫 2015-05-21

古代封建礼教对女性美的标准

中国古代社会对女人有一整套复杂而又严格的训练在等待她们。这套被称为"妇学"的训练计划包括4个方面: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不难理解,那是指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容貌衣饰、持家技能: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礼:天官冢宰》)

其中思想品德一项最为重要。

信,妇德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礼记:郊特牲》)以这种从一而终、三从四德为基本原则的妇学,被各种儒家典籍反复地论述,展开详说: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文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能贰尊也(《仪礼;丧服》)

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所从也(《春秋榖梁传》)

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白虎通》)

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孔子家语》)

至后仅开始又涌现出"妇学"教材的女作者。首先是班昭撰写出第一部专著《女诫》刊布于世之后,获得了极大殊荣。按她的理解,探幽发微,给予了阐释:"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行违神袛,天则罚之,礼义注愆,夫则薄之。"一-其中并无新内容,但班昭的扬名使后来者群起效尤。

唐儒宋廷枀,家有五女皆自负清高,誓不嫁人;五女从小有奇志,不爱红妆爱文章。长女唐若莘执笔著《女论语》,次女唐若昭等为之作注,书成惊动朝廷,获通报嘉奖并奉召入宫;《女论语》经中央决定发行全国。这部妇学教材语言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及富才华: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

  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

  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

  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

  莫窥外壁,莫出外庭。

  出必掩面,窥必藏形。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

  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

  前生缘分,今世婚姻

  将夫比天,其义匪轻。

  夫刚妻柔,恩爱相因。

  居家相待,敬重如宾。

  夫有言语,侧耳详听。

  夫有恶事,劝谏淳淳。

  莫学愚妇,惹祸临身。

  夫若外出,须记途程。

  黄昏夫返,瞻望思寻。

  停灯温饭,等候敲门。

  莫学懒妇,先自安身。

  夫如有病,终日劳心。

  多方问药,遍处求神。

  百般治疗,愿得长生。

  莫学愚妇,全不忧心。

  夫若发怒,不可生嗔。

  退身相让,忍气吞声。

  莫学泼妇,闱闹频频。

  粗丝细葛,熨贴缝纫。

  莫叫寒冷,冻损夫身。

  家常茶饭,供待殷勤。

  莫教饥饿,瘦瘠苦辛。

  同甘共苦,同富同贫。

  死同棺椁,生共衣衾。

  能依此语,注乐瑟琴。

  如此之女,贤德声闻。

除此之外,晋时张华作《女史箴》;唐时太宗长孙皇后作《女则》30卷,皆用以为内庭后妃的训导。陈邈妻郑氏则有《女孝经》18章,垂范后世。到明清之季,"女教"已成为一门浩瀚的学问,清初时王相筛选出《女诫》、《女论语》、明成祖孝文皇后的《内训》和王相之母所撰《女范捷录》四种,汇编为一部,冠名叫《女四书》,使之流布华夏。

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的需求,当时女人的"妇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纯洁。女子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其纯与清白。"妇女不要求特别有才智,但要谦恭、腼腆、殷勤快活、纯洁坚贞、整洁干净,有无可指责的品行和完善无缺的举止。"(辜鸿铭《中国妇女》)

第二,幽闲。这是一种安详、宁静的美德。它是和轻浮、急躁、粗俗等举止对立的,朱熹说:"幽闲贞静,最好女子家,只是精神不露,意态深沉,第一美德也。"

第三,贞固。贞固是一种操守,主要指妇女的节操。儒家的两性观念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而是主张用礼制去节制引导情欲。先秦时期的贞操观念还是比较宽松的,还没成普遍的社会心理。宋以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贞操观念发展到绝对化阶段,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也成为衡量一个女性是否纯洁的重要标志。

第四,温惠。温惠即女性的心地要敦厚、仁慈温和、慈祥、谦恭、有礼、富有仁爱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宋玉的《神女赋》、曹植的《洛神赋》、陶潜的《闲情赋》、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许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东方美女的这一特质。

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体现了先秦女性美的观念,它"在汉疋族集体意识中确实积淀为一个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原型,从曹植的《洛神赋》一直到《金瓶梅》和《红楼梦》,每当文人欲表达女性的性爱和美艳时,总是自觉或不自学地回溯到这个原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描写女性的最杰出的著作,书中的薜(薛)宝钗和林黛玉,从女性美的角度看,代表了自先秦至清代古典女性美的两种不同典型。

薜(薛)宝钗的形象风度是这样描写的:"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她的一言一行,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性流露,常常经过深思熟虑,形成她的稳重平和的女性特征;她"轻言寡语,端庄凝重",生活上自甘淡泊"不爱花儿粉的";她善于待人接物,善于理财治家通晓庶物;她纵览群书,多才博识,对古典文学颇有修养,但是,深固的传统意识已使这位少女失去了天真、稚气和单纯,表现为一种成年人的稳重和世故。

林黛玉的美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懦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是一个具有气质的女性,敏感、灵秀、自尊、娇贵、清高、多疑具有很高的诗歌才能。她的一言一动都散发着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和清气通人的风格。

如果说薜(薛)宝钗是属于唐代的端庄丰艳美的范畴,那么,林黛玉由属于《楚辞》宋词中所表现的纤柔病弱的美女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