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古代儿童读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流传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 《三字经》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1223-1296年)编撰的。 全书仅千余字,内容却非常丰富,涵盖面极广。先讲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接着讲伦理道德规范、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历史次第、勤勉好学范例。特别是该读物用三百字就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帝王兴废的历史,真乃“袖里通鉴纲目”。 《三字经》结构谨严,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诵。许多少年儿童时读过,终生不忘。比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章炳麟在1928年重订时,在《重订〈三字经〉题辞》中给予高度的评价: “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辑《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