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

 金玉满堂书馆 2015-05-23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作者  于秀

不尊重他人行为    

父母不尊重他人,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会让孩子也成为目中无人、不遵守行为规范的人。

   生活中常常看见这样的父母,开车上路,随意地违反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丢东西;在马路上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与邻居相处斤斤计较、处处冲突。这样的父母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  

我至今还记得在“爱改变一切”训练营接触过的一位母亲。她打扮入时,行为张扬,当着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面儿,在课堂上吸烟。当时就有多名父母提意见,要求她把烟掐掉,可她就是要吸,最后我们只得请保安来把她请出课堂。

    妈妈这样,孩子会怎样呢? 

当时,这位妈妈是带了16岁的儿子来听课的,下课以后,大家都去餐厅就餐,而她的儿子偏偏从门口的超市买了啤酒回来喝。因为有许多孩子都在餐厅吃饭,我们的老师觉得他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喝酒影响不好,就上前劝阻他不要喝酒。没想到这孩子破口大骂,说酒是自己花钱买的,怎么就不能喝了。

这个16岁男孩的行为惹怒了旁边很多跟他一般儿大的来听课的孩子,很多孩子要上来揍他,可这时他妈妈跑出来又哭又闹,说大家合伙来欺负他们母子俩。

    这对母子后来因为触犯了众怒,而处处被大家抵触。休息的时候,孩子们都去打篮球,而那个16岁的男孩只能坐在那儿发呆,妈妈也一直特别尴尬,最后只好退出了训练营。

    我为这对特别需要帮助的母子退出学习而感到特别遗憾,也许一个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学习机会就这样失去了,但是回想起这对母子的行为举止,我也由衷地感到叹息,都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行为的影响果真有如此之大的力量。

在美国的街头漫步,我经常观察那些推着婴儿车的父母,不管相识与否,迎面走来,他们总会微笑着跟你打招呼,如果是狭路相逢,他们会侧身让你先过,然后跟你说声对不起。

    他们的笑容常常感染我,让我也不由自主地见到每个陌生的美国人都会主动微笑。

    再看他们婴儿车里的孩子,是出奇的宁静。国外的婴儿在公共场合极少哭闹,此外都很容易笑,眼神非常友善。

    回国以后,我观察过我们的一些父母,首先他们几乎从来不会对陌生人微笑,其次他们的婴儿车里的宝宝总是不时地啼哭,难得有灿烂的一笑。我承认也许有人种上的差异,但我同时也承认,父母的行为又何尝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呢?

    尤其让我担心的是,很多父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就发生在孩子的眼前。譬如,清洁车刚过去,妈妈就把水果皮扔在了马路上;公共汽车刚进站,膀大腰圆的爸爸就堵住了车门:让孩子跟他的妈妈捷足先登;电影院里,来陪孩子看动画片的父母们,在影片开始后还在起劲儿地聊天;开车的父母一见堵车便把喇叭摁得山响,全然不顾是在小区里……这些不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常常就是我们父母与孩子同行时发生的,那么这样的父母会培养出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孩子来吗?

    在北欧一些国家,孩子从上幼儿园时起便要开始关于尊重他人与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我曾经就在美国的一家酒店看到一个只有5岁的男孩,在母亲的引导下,为一位年迈的老太太让座的行为。

    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懂得遵守社会公德,是家庭与父母最重要的教育责任,但是在中国的家庭里,这常常是最欠缺的一课。  

    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忙得团团转,学钢琴、学绘画、学奥数、学演讲,父母什么都渴望让孩子学,为此花再多钱也心甘情愿,却只有社会公德这一课,很少与孩子分享,甚至从来不认为需要跟孩子分享。

    试想,一个不讲公德的音乐家,一个不尊重他人、狂妄自大的画家,这样的人能为我们的社会所接受吗?他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艺术享受?  

    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并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学习的功课,它实际上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在我们很多父母的行为中体现。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进门与朋友寒暄以后到客厅准备落座,可朋友17岁的儿子正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大片儿,对我这个客人,他目不斜视,理都没理,完全没有要起来让座的表现。这种场面让我很尴尬,而朋友夫妻却当没看见一样,拉我去餐厅的椅子上坐下。

     后来,我对朋友提出,要他对孩子进行一些学会尊重他人的教育,朋友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孩子喜欢待那儿看就看呗,我们在餐厅不是也能谈事吗?” 朋友的态度让我非常无奈,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家庭总是无法和谐的原因了。

     一对不尊重他人的父母,一定无法让他的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意义。那么,一个从来不会尊重他人的孩子就一定会尊重父母吗  

    像朋友家这样的孩子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像他这样从来不会给孩子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教育的父母有很多,这我知道。

    将来的世界是一个他人世界,因为家庭规模化越来越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行行业业都有人在做,每个人要生存下去都需要他人的服务,他人的付出,如果你在一个他人世界里不学会尊重他人,你的生活又将会怎样呢?

    而且,在我的观察中发现,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一定也是一个不太懂得讲社会公德的人。

    现在,一些年轻人已经成为经常遭世人诟病的一个群体,在地铁里争座抢座儿;在公共汽车上为了一个座位,两个女孩大打出手;在图书馆,旁若无人地打手机;在马路上超速行驶及至撞死无辜路人……这些从来与公德无缘的事儿,主角大都是青少年。 

    为什么近年来有很多青少年如此让人失望与反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是独生子女,是中国父母眼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正是因为他们特殊的地位,因而没有人去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父母们对这个唯一的孩子,百般疼爱都嫌不够,哪舍得让他们去学会尊重别人。 

 很多“80后”“90后”是唯我独尊、非常自我的一代,他们的行为往往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其中,我认为他们的父母应该负很大的教育责任。

    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已经越来越让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吃尽苦头,有很多“80后”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工作单位,常常因为不懂得尊重别人,无法同别人分享与合作,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排斥。

    在我写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调查》这本书里,我采访了大量因为个性和行为存在问题而导致恋爱受挫、婚姻失败的个案,这其中的“80后”主人公,一个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普遍地个性自我、行为张扬,很少重视他人的存在,正是这种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默契配合的个性习惯,导致了他们无法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

    从物质条件上讲,这些80后独生子女,皆因为双方父母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些财富,一开始起点就很高,有的大学毕业没几年,就已经买房买车,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从行为习惯上讲,正是由于欠缺了在品质和行为规范上的引导,使不少独生子女都存在着个性与行为上的缺陷。而正是这些缺陷成为了他们获得幸福的障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所以,引导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重视他人的存在,不仅仅是表面看上去的是一种礼貌那么简单,这种行为习惯的深层含义在于,让孩子的行为更加合乎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加能够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契合。

    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才会懂得如何做一个让别人接纳的人,如何在与人相处的空间里获得乐趣。

    学会尊重他人,首先依赖于你有愿意遵守的社会公德心。现在一些孩子之所以做起事来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就是因为他既没有公德的行为,也缺乏一颗公德心。  

    孩子这样的行为和父母缺乏公德的行为有直接关系。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1—3岁的孩子放在一间教室里观察他们的行为,虽然他们互不相识,但当1岁的孩子由于惧怕而哭泣的时候,那些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都会主动地安抚小一些的孩子,把他们手中的食物和玩具给这些哭泣的孩子,希望让他们停止哭泣。

 这个实验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生来就知道呵护和帮助他人。可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就变得越来越不在乎他人,甚至不愿意帮助他人了呢? 

     这当然跟他平时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影响有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父母对他的影响应当是最深刻的。在我看来,正是由于我们很多父母从来不注重自己的公德心,甚至有很多欠缺公德的行为,所以孩子才会一脉相承,变成一个缺乏公德行为的人。

    我们常说抚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孩子的衣食住行、冷暖温饱,更包括对孩子的品质与行为的教育引导。如果你作为父母总是认为每天让孩子吃饱穿暖,把他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你就完成了责任,那你做的肯定还远远不够。孩子的成长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他需要为人父母者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以好的行为来影响孩子。 

    我常常在一些公共场合看到一些父母不顾孩子在眼前,大摇大摆地去实施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譬如在停车场上,你正在等待一辆马上要驶离的车的空位,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孩子一下子就把车开了过来,驶进了那个你已经等了半天的空车位。夫妻俩得手以后一脸得意,带着孩子扬长而去。我常常想到那个看到父母这种行为的孩子,我相信他一定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对的,所以等他长大成人能开车的时候,他也一定会以这种方式来和别人争夺车位……

     在超市里每个收银台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常常有这样一位妈妈带着女儿,不顾排在后面的人的抗议,旁若无人地加塞儿站到最前面,我也常常想起这位跟着妈妈加塞儿的女孩,长大了也许她也会跟她的妈妈一样,不顾众人的抗议,带着她的孩子,厚着脸皮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因为在小女孩那无法判断是非的眼里,妈妈的行为也许就是她的行为榜样。

    在我所住的小区里,有很多业主都把公共绿地安上篱笆,围起高高的墙,当作他自家的花园,我常常看到不少业主的孩子在“自家”的空间里玩耍。我想,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业主?今天他们的父母对他人的利益熟视无睹,把公共绿地圈起来据为已有,明天他们又会怎么做?他们会不会比他们的父母走得更远,更无视他人利益?

    我相信这些不讲公德的父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他们都在孩子的眼睛里留下了什么。

这里面绝对排除不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不讲公德的父母会培育出特别讲公德的子女,这好像也违背了一定的客观规律。

    一个人在选择做父母前,一定要有一个思考,思考你要承担的责任,思考你需要付出的代价,包括你要做出的改变。因为父母这个角色,一定不同于以往你的任何角色。在孩子到来之前,你就是你,你可以不必为任何人去改变,但是当你成为父亲或母亲时,你已不再是你,你承载着对一个小生命的责任,从此他的喜与忧、他的悲与欢、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将与你息息相关。如果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你将是这个社会的功臣,而如果他是一个无法被别人接受的人,或者总给他人带来伤害的人,你将是这个社会的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意义你应该明白。    

专  家  建 

    父母要给自己一个做功臣的机会,需要先从学会尊重他人、调整自己不讲公德的行为习惯开始,这对你来说很重要,对你的孩子来说更加重要。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请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尊重他人的人常常是因为心态出了问题,或自高自大或自我成性或冷漠无情,这样的心理状态都会直接导致行为走向极端。 

   2.尊重他人首先要从接纳他人开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学会接纳他人的长处,尽量避免用自己的长处去对比他人的短处,因为这种做法会造成你无法接纳他人。

   3.尽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尤其不要带着孩子一起去做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因为孩子缺乏判断力,他常常会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更不要在做了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以后,还对孩子说,你这样做是对的。这样更会让孩子产生误解,进而模仿你的行为。

   4.当你与孩子同行的时候,请注意你做父母的角色意识,不管做什么请先考虑对孩子的影响,评估一下你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大多数父母会在考虑孩子以后,放弃做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5.除了不做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你还应该尽量多一些社会公德心,譬如带孩子去做义工,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做一些善事。这些积极的做法,会给孩子特别好的影响,能培养孩子乐于与他人分享、善于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一项心理调查显示,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心态更阳光、情绪更稳定、身体更健康,而经常帮助他人或与他人互助,则可以使人长寿。这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在深入日本的长寿老人聚集地冲绳岛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6.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公德的行为,少做或不做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行为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对父母的要求。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国家公民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父母,但你一定要做称职的父母,你也可以不是最成功的人,但  你一定要让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只有合格的公民才能培育出更加合格的小公民。   

   当你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后,你就会很容易做到如下几条:

   ①决不酒后驾车。            ②决不闯红灯。

   ③决不超速。                   ④决不借钱不还。

   ⑤决不坑蒙拐骗。           ⑥爱护弱小,扶贫护弱。

   ⑦善良、仁慈、慷慨。    ⑧决不侵占他人利益。

   那你的孩子也一定会成为这样的人。

        注:于秀老师,中国家庭素质教育专家、女性成长心理指导专家、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形象大使、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十佳"讲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