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军的智慧

 好学者 2015-05-24
孙子在“作战”篇中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强调懂得用兵之道的人,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这里的知兵之将,除开懂得对敌用兵的策略和方法之外,还包含有整治、管理军队等诸多内容。

 

 

 

A:治众如治寡

 

孙子在“兵势”篇中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治理人数多的部队和治理人数少的部队,其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军队组织编制这个问题就可以了。相传汉高祖刘邦有次问大将韩信:“韩将军可以指挥多少兵呢?”韩信回答说:“臣带兵多多益善。”韩信带兵之所以能多多益善,就在于他能深刻理解孙子“治众如治寡”的智慧。只要按孙子这套分数治众的系统管理办法来统率军队,那么,管理再多的军队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孙子的“治众如治寡”,说白了就是分层管理。比如说交十个人给你管理,你能管理好。交给你一百个人。你只要管理好其中的十个,然后让这十个人按你的方法分别管理好十个人,那么,也就等于你管理好了一百个人。班长管理好士兵,排长再管理好班长,连长再管理好排长,营长再管理好连长,团长再管理好营长,依此类推,只要按这种分层管理的方法,就是指挥千军万马,也就如同指挥几个人一样简单。

 

 

 

“治众如治寡”,避免了事必亲躬和越级管理的混乱,可以使将帅轻易抓住主要方向,从而指挥起来轻松自如。这是孙子治军的第一要点。

 

 

 

B:视卒如婴儿

 

孙子治军的第二要点是“仁”,用关心士卒疾苦,对兵仁爱的方法来联络与加深与士兵的联系,从而俘获人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感情投资或感情管理方式。孙子在“地形”篇中写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一般呵护,那么士卒就会同他共赴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爱子一样关怀,那么士卒就会与他同生共死。这符合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的“仁”的法则。孙子受先秦诸子“仁爱”思想的熏陶,强调治军重在爱兵,将帅应通过对士卒充分关心、爱护、体贴,来获取他们的尊敬和拥护。这样士卒才会为其赴汤蹈火,同生死共患难。

 

 

 

但必须注意的是,孙子“仁”的治军思想,是爱兵而不骄兵。这里的“仁”指仁慈而非溺爱,指宽厚而非放纵。一切仁慈当建立在士卒不违反军容军纪之上,必须恩威并济。既要有怀柔、安抚的仁者心肠,又要有严厉威严的惩罚手段。如果厚待士卒而无法驱使,溺爱士卒而不服从命令,士卒违法乱纪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生惯养的子女一样,是不能依靠他们来和敌人作战的。“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只有“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将严明军纪与宽厚仁爱相结合,赏罚并行,刚柔相济,方是治军的长久之道。

 

 

 

C:

 

孙子治军的第三点是合理赏罚。孙子认为赏罚分明是治军之本。赏罚的制度一经颁布,就要言而有信,按章办事。但什么情况下多赏,什么情况下少赏,什么情况下多罚,什么情况下少罚,章程的制定本身也是一门深奥的管理艺术,需要结合具体实情,审时度势,据情定夺。孙子在“行军”篇中说:“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认为管理军队,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急于施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他们;士卒已经亲近依附,而仍然不按军纪法令去执行,那就难以让他们听从命令,依然无法使用他们。孙子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只有用仁德宽厚的手段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他们,才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爱戴。如果平素能严格执行命令,从严管教部下,士兵就会养成服从指挥的习惯;如果平素不重视严格执行命令,不从严管教部下,士兵就会养成不服从指挥的习惯。“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而“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平时命令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的,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已经非常融洽了。

 

 

 

孙子的不墨守成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赏罚制度和赏罚力度,是一种比较艺术的管理体制。秦朝末年,刘邦趁项羽与秦军主力鏖战之际,出奇兵乘虚而入,顺利入关。灭秦后,刘邦针对秦朝原来施行严刑酷法,百姓怨声载道的实际情况,决定施以“仁政”笼络人心。他把关中各县的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向他们宣布:“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都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仅对大家颁布三条简易的法律,这三条法律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以及抢窃者要依法治罪!”。关中的父老、豪杰们对刘邦的约法三章都表示拥护。秦地百姓听到这消息也都非常高兴,他们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士兵。刘邦采用调整赏罚制度的策略,很快取得了民心。而与此相反,诸葛亮在协助刘备取得巴、蜀政权以后,针对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期间法制松弛,“威刑不肃”的状况,采取“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荣恩并济”的政策,宣布了一系列严刑酷法,令人望而生畏。诸葛亮行法之初,谋士法正以当年刘邦入秦“约法三章”,施行宽缓政策而得民心为由,反对诸葛亮制定严厉的法律。诸葛亮解释说:“秦朝苛政暴虐,滥施酷刑,百姓不堪忍受,因此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与民约法三章,大得民心。如今蜀地情况正好相反,刘璋川中统治多年,喑弱无能,威信丧失殆尽,蜀地法令松驰,豪强横行无忌,积弊多年,若不采取严刑重法,则民不畏威,地方风气、秩序均难以好转”。由于诸葛亮即时针对蜀地原来弊端,颁布了苛严的法律,使得原来民不知有法的状况得以改观。

 

 

 

D:

 

孙子治军的第四要点是严明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孙子在“军争”篇中,引用《军政》中的名言“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说的是士兵太多,指挥员的命令不能一一听见,所以设置金鼓来让大家都同时听到;指挥员的动作不能一一看见,所以设置旌旗来让大家都同时看到。有了这些代替指挥的金鼓和旌旗之类的物件。部队行动就容易统一。晚上打仗看不见,就用鸣金来喻示撤军,用击鼓来喻示进军。白天作战能见度好,就用挥动旗帜让兵士明白该如何行动。这都是为了顺应士兵的视听而采取的方法。“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有了金鼓、旌旗这样醒耳、醒目的东西,传达命令就容易多了。“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这样就可以避免勇敢的士兵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不敢单独后退,即使人数再多,也能步调一致,达成统一指挥。

 

 

 

E:结语

 

孙子治军的智慧,归纳起来就是上述这几条。采取分层管理的办法来管理军队;采取关心士卒疾苦,对兵仁爱的方法来联络感情;采取依据具体情况制定法令的方法来合理赏罚;采取服从命令,严明纪律的方法来统一指挥。只要平时严格按照这些方法来管理、训练部下,那么这样治理出来的军队,就一定是能服从命令的军队,一碰上有战事,就可以带着他们上前线了。但是,在战场上,具体如何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战胜敌人,这仍然将考验将帅的另一种“任兵”能力,将帅还需具备何种“任军”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