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红灯要硬闯 2019-09-27

战争胜负的关键除了将帅的指挥,便取决于士兵的素质。

战场上优秀的将帅,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士兵训练者,能将普通的民众,训练成合格的士兵。

会练兵,才能有赢得战争的资本。

春秋时期的管仲,将练兵称为“教兵”、“练士”,而未经训练的士兵称为“驱众”、“白徒”。

用经过训练的士兵,攻击未经训练的士兵,能够百战百胜。

《管子·七法》: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管仲认为士兵的关键便是训练。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古代兵家练兵,教戒为先

战国的吴子认为军队若想要胜利,将帅必须先得懂得“治兵”,只有将兵“治”好,才能战胜敌人。

这便是吴子的“以治为胜”,也是后代兵家奉行的军事思想。

这个“治”在狭义上指的便是士兵的管理训练,治兵便是让士兵懂得军中法令,明白军中旗鼓号令,以及各种武器训练等等。

治兵的关键便是“教戒”。《吴子兵法》治兵篇中提到: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教”便是对士兵进行训练,让士兵练习各种武器,操练各种阵法,识别旗鼓。其中队列与阵法又是士兵训练中的基础。

古代队列怎么练?跟我们现代学校军训差不多。同样是根据教官的口令,或集合或分散,或前进或停止。

这既是最简单的“阵法”,也是新手士兵快速适应军队的方法。

《心书》阵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

“戒”就是为士兵讲解军队的军令军纪,让士兵明白在军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建立军队的行为准则。

《心书》戒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

我们现代常说的“训练”,训字在《说文》中便是说教的意思。练便是练习、操练。“训练”便是脱胎于古代的“教戒”。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只有经过了严格训练的士兵,才能成为精锐的军队。

我国古代时期,普遍有一种看法:南兵不如北兵,北兵不如塞外之兵。

但是岳飞、韩世忠率领的南宋军队,都是南兵,不照样打败了北方的金兵。

朱元璋率领的南兵驱逐了北方的蒙元。

历史上威名赫赫的戚家军,便是由浙兵组成的。

可见士兵战斗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将领的训练,而非取决于士兵的出身。“兵无强弱,强弱在将”。

戚继光不仅仅练出了“戚家军”,还将其练兵经验写成了《练兵纪实》,成为我国古代练兵最为详细的一部著作。戚家军的诀窍便是一个练字。

《戚继光墓志铭》不练何以议兵?无兵何以议战?

练兵也需掌握原则

一、从严、从难以及赏罚分明

不同的训练方法,能训练出不同的士兵。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放到军中一样适用。

因此古代有名的军队,都是以“从难、从严”中训练出来的。

岳飞治兵“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的名号怎么来的?还不是岳飞从严从难中训练而来。

戚继光的士兵平时训练的时候,所用的武器、铠甲都要比战斗的时候的重。因为平时用惯了“重”武器、“重”铠甲,到了战场换上轻武器,士兵们便能应付自如。

《练兵纪实·卷四》凡平时各兵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于交锋时所用之器。盖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戚继光练兵之后还会进行考核,更是制定了“武艺册”,将士兵的成绩记载其中。

例如射箭,戚继光将其分为超等(9发9中)、上上等(8中)、上中等(7中)、上下等(6中)、中上等(5中)、中中等(4中、3中)、中下等(2中)、下上等(1中)、下中等(不中)、下下等(完全不动射箭)十个级别。

其中上等的均有赏,中上、中中的不赏不罚,中下以及以下的会受到惩罚。

戚继光不仅惩罚士兵,对各级将领更是“严惩不贷”。获得下上等部队的将领会受到“捆打”;若是下中等,则不仅会被捆打,还会被降职;若是得了个下下,那么好了这个将领打完还会被革职查办。

这样严格的军队,战斗力能弱了么?

二、操练以实用为主,毕竟战斗的目标是胜利

战争的目的便是为了胜利,那么战场上士兵需要的便是杀敌的本事,而不需要 “花花架子”,华而不实。

戚继光刚开始带兵的时候,他指出:战争需要的是“真正搏击,近肉分枪”,但平时的训练与战时所用的武器、号令与战时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初入战场的“混乱”。

戚继光如何改变这个模式?那就是实战训练。

他要求士兵平时操练武器、听金鼓号令、队伍列阵等都如同在战场上一样,手里拿的是“真”家伙,练习的是实用的杀敌之法。

当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的时候,便上书朝廷:“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正式提出了练兵需要以实用为主的原则。

《练兵纪实·卷八》

平日教场所操练,金鼓号令,行伍营阵,器技手艺,一一都是临阵一般,件件都是对大敌实用之物,便学一日有一日受用,学一件有一件助胆,所谓“艺高人胆大”也。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古代练兵究竟练些什么?

练兵说起来简单,但其中涉及的范围却很广。明朝的《武备志》仅仅关于士兵如何熟悉旗鼓军令的训练,就写了足足八卷。更别说其他的了。

但若是将士兵的训练科目总结概括下,可以用《管子·兵法》中的五教来形容。

管仲的所谓五教,便是教会士兵学会运用自己的耳、目、手、脚、心。眼睛看令旗,耳朵听金鼓,手持利刃,脚懂进退,心明赏罚。

《管仲·兵法》

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

练兵先练耳目

训练士兵的耳目,便是让其能够“审金鼓”、“辨旗帜”,说白了就是让士兵懂得号令。

古代通讯落后,军队的号令只能通过旗帜与鼓声来传递。士兵该做什么,都是听从金鼓号令。

若士兵不明白旗帜、金鼓的含义,在战场便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必然会导致阵型散乱,会被敌人趁乱攻击。

在《史记·吴起列传》中有一个成语;三令五申 。哪三令,哪五申?

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

三令:举斧越,以宜其刑赏。

五申一申:中赏罚,以一其心。

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

三申:昼战,戒旌旗。

四申:夜战,听火鼓。

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越。(《武经总要·卷二》)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其中二令和三申、四申都是跟“耳目”有关的。关于耳目在其八个中占其三,可见其重要性。

对士兵耳目的操练,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士兵熟悉旗鼓的含义,听其指挥,二是让士兵养成听令行事的习惯。

在《武备志·卷九十九》中记载:练士者,先明旗之别而要束之。其中涉及到的旗语、鼓声,碍于篇幅,就不详细诉说了。

(有兴趣的可以翻看《武备志》,其中关于旗鼓号令很是详尽。)

兵强不强在于胆壮不壮

训练士兵,除了士兵的技艺,便需要磨练士兵的胆识、意志。士兵的胆识与军队“士气”息息相关。

一支胆识过人、意志强大的部队,哪怕经历了战败,士气仍然高昂,这同样也是强军与弱军的差别。

但士兵的胆识心气却是最难练的,因为手脚、号令的功夫都能看见,但士兵的胆识却看不见。“操手足号令易,而操心性气难”(《练兵实纪》)。

那么如何让练习士兵的胆气?

对于士兵的胆气,便需得从“思想”上的教育来提高。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会赏,什么事情会罚,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

只有士兵明白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有条理不慌乱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胆气”。

人们往往对未知的事情会感到恐惧,但若了解之后,恐惧便消失了。对士兵也是如此。

《练兵纪实》理明而后识定,识定而后利害不挠,利害不挠而胆不壮者,未之有也。

可见,古代兵家对军队士兵进行思想教育,才是提高士兵胆气的根本方法。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士兵有了思想觉悟,一边用赏赐来激励士兵,一边用惩罚来限制士兵,这才会提升士兵的胆气。

士兵有了胆气,再加上对军中杀敌技艺的磨练,便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若士兵空有胆气,没有技艺,上阵也不过是送死;若有技艺没有胆量,也许一到战场自己就先跑了。

所谓艺高人胆大,反过来说胆大的人,在战场上也就更能发挥自己的水平。

胆气与技艺是相辅相成的,少了哪一项也不行。

军队的威力在于战阵,战阵的练习在于队列

我们在学校的军训,大多就是练习队列,包括齐步走、紧急集合、左右看齐等等。古代的队列也差不多类似的情况。

古代的队列故事,最有名莫过于战国时期的孙武让吴国宫女学习队列了。

孙武到了吴国后,吴王阖闾考验孙武治兵的本事,孙武就是先从队列开始。

他告诉受训的“宫女”: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以明而不如法这,吏士之罪也

将领没有说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就是将领的罪过。若将领“三令五申”后,士兵仍不听令,那么便是士兵的罪过。

孙武便是依靠上面的话,杀掉了领头的妃子,震慑了宫女们。

孙武的话起到作用后,便让宫女们开始练习“左右前后跪起”的基本队列。

《司马法·严位》“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便是古代队列的基本要求。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队列对古代军队如此重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平时严格的队列训练,能让士兵养成服从军令的习惯,做到军令入山,令行禁止。

二、队列是战阵的基础,只有队列熟练了,才能进行阵法训练。阵法训练也就是各个小队之间的战术、武器配合。

三、冷兵器的作战特点便是“行惟疏,战惟密”。战斗的时候需要士兵“紧密”一点,但又必须得让士兵的武器有着足够的施展空间,这便需要经过严格的队列训练才能达到。否则就会出现电影中的搞笑桥段:拿起武器,捅的却是自己人。

士兵练习队列的要领:列不攒挤,亦不迂疏。前看心,后看背,左右看两肩(《阵纪·教练》)。我们现代队列,也需要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否则一个齐步走就前后相撞,更别提拿着长刀武器杀敌了。

当然军队的队列并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根据战场情况在时刻变化,队列能够配合杀敌才是关键。因此古代兵家所谓的战时队列往往“似治而不治,似乱而不乱”。

其中的关键便是将领的随机应变,这往往也是名将与庸将的区别。

体力、拳脚功夫是基础

古代作战可比现代要困难的多。士兵往往身着铠甲,拿着兵器徒步上路,甚至还需要翻山越岭,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体力支撑。

可以试想一下,两支军队都进行了长时间的行军,突然相遇,那么肯定体力尚足的一方更占优势。

我在上文提到戚继光训练士兵严苛,平时需要拿更重的装备来训练,这就是为了提高士兵的体力。

另外绑着沙袋跑步,也是戚继光提高士兵体力的方法。军队训练,苦着呢。不过若没有如此严格的训练,估计也就没有了我们孰知的戚继光了。

《练兵纪实·卷四》

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谓练足之力也。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戚继光除了磨练士兵的体力,还让士兵练习拳术。

戚继光认为练习拳术的好处有三:

一、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拳也,为武艺之源”,练好拳术为掌握各种武器打下基础。

三、万一在战场上丢失了兵器或者兵器损坏,那么会不会拳术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了。

上阵终得杀敌,技艺高地是关键

耳目、胆气、体力都是训练的基础,上阵杀敌才是目的。因此杀敌的技艺训练才是士兵训练的重中之重。

杀敌技艺简单来说就是拿着各种武器消灭敌人,其中有个人战斗,也有团队战术配合,这在古代兵家那里都称为技艺。

技艺既有兵种之分,如步兵、弓兵、骑兵等,也有武器之分,比如刀、枪、剑,乃至宋明时期的火枪。其中名目繁多,不能一一举例。

仅仅练弓箭一项,就有“审弓矢”、“先学持满”、“脚法”、“手法”、“调气息”、“控弦”、“纠误姿”等7项。

士兵技艺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着战场的生死存亡。

技艺的练习更是在于严格和持久。军队中新兵的技艺一般都是由老兵来教授,老兵在教授新兵的同时,自己也得需要练习技艺。

只有不停的训练,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保持下去。

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将帅的指挥,士兵的素质很重要

结语

一支劲旅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然先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又经历战火的洗礼,才最终成长为我们孰知的如岳家军、戚家军等。

古代名将必然都是善于治兵。只有把军队训练成合格的军队,才能依靠靠他们取得一场场胜利。

西汉时期,汉朝的步兵面对匈奴的骑兵冲锋,心里不会害怕?我想多少会有些害怕的,但长久的训练告诉他们,只有听从指挥,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战胜敌人,自己才能活下来。

汉武帝时期的李陵以5000步兵血战匈奴3万骑兵八天八夜,若没有平时的训练,他们能抵抗那么久吗?仅从这一点看,李陵也是会“治兵”的。

所以啊,还是那句话:兵无强弱,强弱在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