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很久没有看,这篇的图片不见了,很多的图片都是在古城改造中用过的,今天把他补上来。] 老灌县(都江堰市)县城的变迁 神风 一、灌口镇作为县治的历史 灌县县城在灌口镇,这是历史的沿袭,至今没有变更。解读灌口镇的称谓,缘于都江古堰。古堰的离堆,古人叫它灌口山,灌口就是内江之口即宝瓶口,是灌溉“天府之国”江水的入水口,灌口因之得名。据光绪增修《灌县志》记载:晋(265—420年)移都安县于灌口,仍隶汶山郡。这就是灌口镇成为县治之始。 历史上,灌县曾为湔县、堰官县、汶山县、永康军、导江县、青城县等。灌口镇曾为州、郡、县治所。《灌记初稿》云:“沿革虽易,而形势之胜,实西来第一门户。” 二、宋代以前的县城城址 西魏(535 -556)时,灌口镇已是川西平原的重要集镇,并且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到唐代(618~907)和宋代(960—1279),灌口镇作为城邑已有一定规模,用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栅栏,以保城池安全。宋代元佑(1086-1093)年间,永康军判官刘随见巨木护城,虽然可行,然巨木易腐坏,每岁须伐木更换,既不经济又不耐久,且颇费民力。于是,使百姓环城密植杨柳数十万株,用柳树林带替代巨木栅栏作为城池防御的绿色城墙,杨柳河成为灌县县城天然之护城河。这时的城址范围大至为今内江以北,杨柳河以西,北街与外北街口,玉垒山以东的范围内。 三、宋代至民国时间的县城城址 从宋代元佑年以后,灌县县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居民增多了,房舍增多了,街道增多了,商贸发展了,城池随之变大,三百年后,至明代洪武(1368-1398)时城垣也已由杨柳树改为土筑城墙了,明代弘治(1488年-1505年)年间,灌县知县胡光见土城墙被风雨剥蚀严重,用砖块和石头对城墙进行了加固。其范围大约东至今建设路西沿铺面,南起内江以北,西骑玉垒山脊,北至北街与外北街十字口的范围内。城墙高1丈6尺,城墙东、南、西、北置有4城门,东为宣化门(原址在今幸福路与建设路交叉口),南为导江门(原址在今南街南桥附近),西为宣威门(今宣威门处),北为镇安门(原址在今北街北端街口)。城门上建有城楼,东城门楼名为省耕楼,南城门楼名为阅清楼,西城门楼名为怀远楼,北城门楼名为拱极楼。其城墙环城八里,城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之后数百年来,“虽时事迭更,而山川不易”,一直保持至民国时期。 (参见清光绪《增修灌县志》之《县治图》) ![]() [清代县治图] 四、民国时期的灌县县城 民国初期,灌县县城基本上保持清末的模样,没有多大的变化,城墙内外有大小街道14条,城墙内8条,城墙外6条。大小巷6条。城区居民8723户,是清朝康熙六年时全县居民总户数的近5倍。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始分期整修街道,加宽道路,街名也有所变更。主要街道太平街、东正街、南正街、朱紫街的街心宽为一丈八尺,人行道四尺;井福街、文庙街、县署街、瑞莲街、书院街、大北街的街心宽度为一丈二尺,人行道三尺。其他街道街心宽度依次有一丈、八尺。 ![]() [西街旧貌] 城墙内,东门直入为东正街(今幸福路),是县城的主要街道,商业荟萃于此,被称作市中心,建有商业场、戏院等。大商号有凌云旅馆、太垒茶楼、宝川通,以及银行、当铺、票房、钱庄等数十家。商业场有钟鼓楼,是城区的最高建筑。钟鼓楼依时敲钟,以警知市人。西有西正街,北有北正街,皆由东南西北指向而名,是城区主要正街。此外,县署右有井福街。井福街的得名,缘于街西侧有一口古井,井水经年清澈不涸,被称为“福井”,故以街名。文庙旁有文星街,又名文庙街。汎署外有武圣街。清代,武圣街有居民贾家,院内有池塘,池塘内种有荷花。有一年,荷花开出并蒂莲,人们争相观之,视为奇异,皆说这是是千年难重的祥瑞,遂修石牌坊一座,以纪其事。武圣街也因之而更多为瑞莲街。县署左有大官街,因大官街置有中央机构“行台”,常有丞相、平章这样的大官居住,人们把这条街叫作大官街自然是 ![]() [灌县旧街景] 有依据的。大官街后来就演变成了大观街,失去了它深厚的历史蕴含。城内的巷子有曾家巷、赵家巷、马家巷、陈家巷、陕西巷、水巷子。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灌县的县官虽然不断更迭,但是县署依旧,一直传承并代代使用。它的位置没有变,主要建筑在民国以前也没有多大变化。现已经拆除的原都江堰市人民政府院内两棵古银杏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化。 城外,由东正街出城东门,向北是猪市街(今建设路中段)。东正街直指是朱紫街,今名紫东街,寓紫气东来之意。城东门往南折过太平桥(今蒲柏桥)东下为太平街。锁龙桥(今走马桥)桥头向南延伸为新街子,街道不长,约150余米。街后有天师庙,后人称之为天乙街。过南桥桥头往南是复兴街。虽然它街道不很长,但因离堆公园大门就开在复兴街上,复兴街商贸繁荣,不亚于城中心的东正街。沿西街出西门过玉垒关,由松茂古道前行,至安澜索桥头,有河街子,现已拆除。 (参见民国《灌县志》之《灌城街道图》) ![]() [民国时期灌县街道图] 五、灌县城古迹 1、南桥,又名普济桥。经南街,出南门便是横跨内江的第一座桥梁普济桥。普济桥建于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是陆葆德主持大修都江堰时,用工程剩余资金所建的一座木结构廊桥。桥因 “雁齿凌空,直指南端”,世人又称南桥。 ![]() 2、离堆公园。复兴街侧是都江公园,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一块名叫桑园的河滩地改建而成。园内设施比较简易,1932年,公园在当初简易的基础上,作了格局的完善和景点的增建。工程竣工后,川西驻军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来灌县视察,邓的秘书李铁樵建议将园名“都江公园”更名为“离堆公园”,邓锡侯认为秘书的建议很好,园内有离堆,有历史的厚重感,采纳了秘书的建议,挥毫写下“离堆公园”4字,为离堆公园题了园名。 3、文庙。灌县文庙始建于五代,由邑绅捐资修建,初建时称孔庙,庙址在城西盘龙山麓,历宋、元两个朝代。明洪武初年,迁至城东,改称文庙。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 ![]() [1909年灌县文庙大成殿] 民国初期,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兴起,文庙开始走向冷落和荒芜。1928年,灌县文庙部分建筑开始被辟为中学校舍,1929年,庙内开始办中学。然而,文庙主要建筑大成殿被保护遗存至今,1988年4月21日,灌县人民政府将“文庙大成殿”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情见《走进文庙千年史》。参见《灌县文庙复原图》 4、城隍庙。城隍庙古名龙王塘,地处东正街西头玉垒山麓。曾为道家庙宇,相传建于汉代,历代传遗,无据可考。古庙历经风雨残破不戡,乾隆丁酉(清乾隆四十七年),经道士张来翕主手培修庙殿,重订地界。光绪三年毁于火,四年知县陆葆德重修。据档案记载,民国时期,城隍庙于乐楼地点设柴炭市,“制发公称一杆,每五十斤以上者取称钱一百文,百斤以上取称票钱二百文,由城隍庙专人经理,以补助焚献之资,如有盈余用以培补庙房墙壁等项”。后庙毁。改革开放后,为开发旅游业,由政府出资重建。 5、观凤楼。由太平街向东有建福楼,古名观凤楼,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由知县罗树声创建,有“雄镇都江”匾额,平畴之上雄视东方,极为壮观。今楼已消失,地名尤存。 6、武庙。后称关岳庙,在东门外太平街,清乾隆二十八年,知县嘉庆创修,道光二十七年,县知事史致信重建,民国十三年,驻防旅长郑世斌补修殿庑园亭,民国十八年(1929)庙门被大火烧毁。 7、关帝庙。在武圣街(后名瑞莲街),清康熙年间,知县聂有吾建修,后毁于火。雍正年间知县谭琏重建。 ![]() 在县城内的还有肖曹祠、马王祠,在西郊的有纯阳观,在南郊的有社稷坛,在东郊的有农坛、社祇坛,在北郊的有厉坛。在东街者有火神庙、二王庙,二王庙之右有杨泗庙、左为丁公祠。南门外有伏龙观,在太平街的有文翁祠、昭忠祠。以上各庙祠中文庙为大祀(每年两祭),关帝庙和文昌宫为中祀(每年一祭),其余为群祀,崇德庙(二王庙)则为地方之特祀。 除以上古迹外,民国时期的灌县县城内外还有各种会馆、寺庙等多处。 随着时事的更替,大多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步消逝。 六、古城墙的沧桑经历和最后消失 明末,张献忠攻打灌县,县城城墙遭到战火破坏。清朝康熙五年(公元1664年),灌县知县马玑对部分毁于战火中的城墙作了修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灌县知县家庆奏请朝廷拨银2万余两,用两年时间对城墙作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在4道城门上修筑了炮台,加强了城池防御工程。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灌县知县英启又在城墙上修建炮台二座。 ![]() [1917年的西街至玉垒山古城墙] 1911年,辛亥革命,灌县同志军占领县城。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派清军标统王铸仁率部攻打灌县县城,县城东门和北门城墙被清军用开花大炮炸坏。清王朝被推翻后,民国初期,城墙和城门得到修复。 民国十八年(1929年),灌县驻军改建锁龙桥(今走马桥),为减少建桥经费的开支,拆除了城东门和北门上的两座炮台,将城墙旧砖和石条用作建桥材料。1942年,抗日战争中期,国民党灌县当局为了防空的需要,躲避日军空袭,迅速疏散城区人口,在今五桂桥街东口和顺城街头观音堂侧增辟了新东门和新南门两道城门。 ![]() [1933年的灌县东门] 解放后,1951年,修筑成阿公路,县城城墙北门至烈士陵园一段城墙被拆除。同年,灌县人民政府改建太平桥(今蒲柏桥),因需用石条作桥墩,又拆除了老东门至新东门和老东门至新南门的城墙。1952年,修建人民会场,1958年,修建灌口镇医院、人民银行、百货公司等单位,以及后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古城墙慢慢地消失了。现在仅存的是后来维修的玉垒关一段城堞。 199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建立都江堰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