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规曹随幕后的政治博弈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5
 萧规曹随幕后的政治博弈
  
  泪痕春雨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作萧规曹随。
  
  最初我看这个成语,总觉得非常奇怪。因为,这个成语所说的内容,好像有道理,实际上那就是歪理。
  
  萧何死后,曹参当了相国。结果呢?曹参什么正事也不干,就是天天吃喝玩乐。
  
  最后,惠帝实在看不下眼了,因为,帝国政府让你当相国,难道就是为了尸位素餐吗?于是,惠帝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劝说一下曹参。曹参一听儿子这样不知天高厚,就让人鞭笞曹窋二百下。总而言之,老子该干什么,不用你教!没有老子打天下,凭你小子这副德性,恐怕也就能在村里种地?你现在连个头大眼小都翻不清楚,却在这里教老子怎么做事?
  
  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鞭笞曹窋呢?你要知道,曹窋说的话,其实就是我想说的话!你身为相国,却不好好帮助我治理天下,你能对得起相国这个职务吗?”
  
  总而言之,你打曹窋,那就等于打我啊!你觉得,曹窋对你提出这种疑问,就该鞭笞;我对你提出这种疑问,你会如何对我呢?
  
  曹参听到皇帝这样生气,于是就摘下帽子谢罪说:“你与先帝相比,谁的治国才能更高呢?”惠帝说:“当然是先帝啊!”曹参又说:“我与萧何相比,谁的治国能力更高呢?”惠帝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非常正确。先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把一切都已安顿好了,现在我们还有什么事可干呢?”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你说,曹参说的话是不是歪理?
  
  我在写秦二世时,就嘲讽过曹参的这种歪理,因为,按这种歪理,秦二世不改变秦始皇的政策,也是非常有道理啊。因为,秦二世的才能,肯定比不上秦始皇,秦二世改变秦始皇的政策,那不是扯淡吗?当然了,秦二世当了皇帝,只管吃喝玩乐就可以了。
  
  更主要的是,就算他儿子说的话不对,曹参为什么上去,就鞭笞他儿子二百下呢?
  
  其实,我们根据汉初的历史背景,还原当时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惠帝想有一番作为,当然了,主要目的就是摆脱太后的束缚。翻开汉代历史(甚至整个历史),小皇帝与太后(或外戚)争权,几乎是一个经常上演的剧目。惠帝与吕后,自然也不可能会免俗。只是,因为在汉初外戚与功臣集团形成了完美的默契,所以惠帝实在找不到摆脱太后的突破口。
  
  最后,惠帝希望借助皇族诸王的力量、影响,去削弱太后的权力。结果呢?太后一招四两拨千斤,把皇族诸王代表(齐王刘肥),打得差点吐出血来。从此以后,自然没有皇族诸王,敢随便往中央政府跑了。
  
  所以,现在的惠帝,希望借助曹参的力量、影响,去削弱太后的权力。总而言之,你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太后,就缩手缩脚不敢放开手工作。再总而言之,我非常看好你,希望你能大刀阔斧的展开工作。
  
  事实上,只要曹参敢应皇帝的邀请,放开手脚展开工作,吕后的权力就等于在无形中被削弱了。而皇帝就可以在太后与相国权力之争中,寻找到扩张自己权力的机会。
  
  问题是,现在外戚、皇族、功臣集团三足鼎立,曹参哪敢没事去打破这种平衡呢?
  
  曹窋的想法,从理论上没有大错误,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实在危险到了极点。
  
  现在是太后执政,如果惠帝只是对现在的政府工作不满意,可以找他老娘说事啊!总而言之,你身为太后,不好好在后宫呆着,却成天跑到前台,算什么事?就算你想跑到前台工作,也得好好操劳国事啊!现在,帝国政府在你的领导下,以曹参为代表的官僚们,都是天天吃喝玩乐不干正事。长此以往,我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恐怕就会败在你的手里。
  
  总而言之,你再报这种态度干工作,我就要亲政了。
  
  现在的惠帝,既然不敢对他老娘说这种话。却来责备曹参,这叫什么事?显然是希望曹参以后直接听从他的领导。
  
  问题是,曹参直接听从皇帝的领导,把太后摆在了什么地方?
  
  曹参鞭笞自己儿子,大约就是为了让惠帝明白,你千万不要打我儿子的主意。换而言之,我儿子必须得无条件的服从我。你指望让我儿子影响我,你省省吧!这样一件小事,我上去就鞭笞他二百下,再大点的事,我非打断他的腿。
  
  当然了,曹参也希望自己儿子面对惠帝的拉拢时,可以有一个非常有好脱辞。总而言之,不是我不想帮你拉拢我爹,而是因为,我爹那种人,根本递不进话去。我随便说了几句话,就让他打得死去活来;我再跟他说得深了,恐怕真会让他打断腿的。
  
  现在的汉帝国中央政府,是外戚与功臣集团平分秋色的格局。
  
  既然太后愿意给功臣集团留下足够的利益,功臣集团自然缺乏冒险反对太后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接受皇帝的拉拢,去试图打破这种平衡。恐怕最后只会好过了的皇帝;而让外戚、功臣集团没有好结果。  
   
  惠帝亲政后,绕了两个弯,终于发现找不到一个摆脱吕后控制的突破口。于是,只好呆在后宫混吃等死了。
  
  权力欲,是人最本能的欲望。就是一个连话也不会说的婴儿,发现父母不服从自己的意志时,也会用哭声表示自己的不满,并想用哭声迫使父母服从自己的意志。总而言之,你不让我满意,我就哭。当然了,任何一个儿童,都不会轻易服从父母管教的。父母想让孩子学会听话,必须得有一定的策略、方法;否则,孩子肯定不会真心服从你的。
  
  所以,皇帝与太后之争,是历史上最常见一种剧目。惠帝与吕后之间,自然也不能免俗。
  
  后世,光绪皇帝为了与慈禧太后争权,那是杀了慈禧太后的心都有。
  
  当时吕后的所作所为,会让惠帝满意吗?肯定不会的。因为,惠帝一心保护自己的幼弟如意,但是,这个幼弟被吕后派人毒杀了;惠帝一心尊敬自己的大哥刘肥,却让吕后一杯毒酒,把这个长兄吓得屁滚尿流。至于虐待戚夫人,让惠帝都觉得,那根本就不是人干的事。
  
  关键是,惠帝对帝国的现状也非常不满意。因为,整个帝国上层,都迷漫着一种混吃等死的精神;当然了,美其名曰可以称之为无为而治。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运行,端在台面上的理论,都是冠冕堂皇的,都是代表帝国根本利益的;但是,实际支配它的动力,永远都是利益的争夺。
  
  比如,无为而治,从理论上,我们很难说它没有道理。但是,这种理论被当时广为宣扬,主要是因为它代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其实是一个类似贵族性质的利益集团,因为无论基于刘氏皇族的角度,还是基于吕氏的角度,抑或是基于功臣集团的角度,他们都是希望自己可以一世、二世、三世的永远占据帝国权力上层。所以,他们自然喜欢鼓吹无为而治。
  
  因为有为而治,自然就是皇帝不拘一格发掘人才、应用人才;并且推行种种有利于帝国发展的改革。问题是,所有的改革自然都会把矛头指出贵二代、功二代垄断帝国政府的现状。换而言之,皇帝在管理帝国时,不应把选拔人才的范围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外戚子弟、功臣子弟群中。
  
  外戚、皇族、功臣集团维护自己利益时,如果高呼我们垄断政府有理,自然有些端不上台面。因为,事虽然是这个事,却不能这样说啊!所以,自然就会鼓吹无为而治了。
  
  所谓的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维护贵二代、功二代利益的政策。因为,政府官员不大刀阔斧的工作,贵二代、功二代自然就敢为所欲为。到最后,自然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安全缺乏有效保障。
  
  皇族、外戚、功臣集团的追求,会不会一直可以得到实现呢?显然是不会的。因为,一个强势皇帝的崛起,就会让他们的梦想全部变成泡影。
  
  比如,惠帝如果实现了乾纲独断,而且肯定会大举起用新人。到时,功臣集团千万不要和惠帝摆什么老资格,因为摆老资格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到时外戚集团千万不要和惠帝摆什么母亲、舅父的派头,因为和皇帝摆这种派头,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换而言之,我是皇帝,大家都听我的。
  
  总而言之,皇帝虽然会尊重外戚、皇族、功臣集团,但是也会给普通老百姓留下一些机会,总而言之,只有有本事、有机会,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一跃与外戚、皇族、功臣子弟平起平坐的。
  
  但是,因为外戚、皇族、功臣集团实现了某种默契,所以皇帝永远也无法摆出这种派头。文帝之前的三个皇帝,都是傀儡。惠帝与傀儡的差别很小,而后来的两个小皇帝,更纯粹就是傀儡。
  
  甚至而言,后来吕氏被清理出局时,大家拥戴文帝当皇帝,也是因为他们觉得文帝比较好控制。但是,大家终于没有把文帝变成傀儡。
  
  于是,文帝、景帝、武帝在位期间,酷吏不断出现。我们许多人总认为酷吏,就是那种喜欢欺压老百姓的官员,其实历史上的酷吏,大都是那种不畏权贵的官员。因为皇帝需要驯服豪门贵族,所以酷吏就应运而生了。
  
  豪门贵族的存在与壮大,意味着皇帝的人事权力削弱了;因为,豪门贵族都是信奉二代有理的学说,总而言之,我们血统高人一等,所以我们生来就应该当官。既然一个人能不能当官,由血统决定,皇帝的人事权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豪门贵族的存在与壮大,意味着皇帝的政治、经济权力削弱了。因为,豪门贵族盘根错节,没事犯个法,那就跟吃顿饭喝顿酒一样,总而言之,咱爷们上面有人,谁敢管咱们?因为,豪门贵族势力巨大,所以政府官员,都会屈居于豪门贵族之下;所以社会的利益,都会流向豪门贵族之家。
  
  但是,在皇帝乾纲独断的背景下,豪门贵族自然不敢这样牛逼了;更主要的是,面对那种杀人如草芥的酷史,豪门贵族更不敢这样牛逼了。因为,酷吏大都如同狼狗一样,他们眼中只有皇帝,什么豪门贵族,只要你敢不服,他们上去就敢依法办你,甚至敢依法灭你满门。你在别人面前,高呼我上面有人,也许有用,面对那种传说中的酷吏,你敢跟他们喊这种口号,只会让他们的行为更疯狂。
  
  在这种背景下,什么外戚、皇族、功臣;什么功二代、贵二代,都只能看着皇帝的脸色过日子。只有在此时此刻,人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天威难测的感觉。
  
  我写这些内容,无意赞美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因为,顺着这个内容,我们可以推论出来。在一个皇族、外戚、权贵子弟,都毫无安全感的时代里,普通老百姓更哪来的安全感呢?皇帝视这些人都如草芥,视普通老百姓,恐怕就不用说了;酷史对待这些人,都敢动则意气用事,对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我写这些内容,只是希望大家明白。皇帝与这些利益集团,一直都是处于微妙的博弈之中。
  
  基于惠帝的本能,自然是想成为货真价实的皇帝。
  
  后来,惠帝接受了近于傀儡的地位,那是他努力尝试夺权失败后的结果。而且,惠帝在夺权受挫后,就转而自暴自弃,本身就证明他就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一个性格刚强的人,通常都有着百折不挠的毅力,越挫越勇的斗志。
  
  惠帝活着的时候,帝国的权力格局,一直非常稳定,所以惠帝只能当傀儡了。
  
  在惠帝当皇帝的七年时间里,汉帝国并无重大的人事变动。
  
  在惠帝当皇帝的七年时间里。
  
  主要的人事变动,就是萧何死后,曹参继位了。但是,曹参继承萧何的相位,还意味着功臣集团占据着相位。
  
  另一个比较重大的人事安排,就是赵王如意被杀了,让淮阳王刘友当了赵王。但是,刘友继如意之后当赵王,依然意味着刘氏皇族占据着赵国。
  
  这种人事变动,本身并不会影响外戚、皇族、功臣集团的整体权力分配。
  
  惠帝结婚的时候,也许是他权力可以扩张的一个良机。但是,因为外戚集团、功臣集团为了保持现在的权力格局不变,就给惠帝找了一个奇特的皇后。于是,这个可以让惠帝权力扩张的机会,也被消灭在了无形之中。
  
  惠帝的皇后叫张嫣。张嫣的母亲是鲁元公主,鲁元公主是惠帝同父同母的姐姐。换而言之,张嫣是惠帝一奶同胞姐姐的亲生女儿。这本身就够骇人听闻了。更主要的是,成婚的时候,张嫣年仅12岁!
  
  基于惠帝本人的意愿,愿意接受这门婚姻吗?可以肯定的说,绝对是不会愿意的。问题是,这门婚姻虽然不符合惠帝的利益,却符合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的共同利益。
  
  如果单纯的基于外戚集团的利益,外戚集团自然希望惠帝娶一个吕氏女子。问题是,这种选择,功臣集团是不会接受的。
  
  如果单纯的基于惠帝的利益,他自然希望找一个军政大佬的女儿。问题是,这种选择,外戚集团是不会接受的。
  
  因为,皇帝处于天下权力汇集的中枢。所以,帝国的权力就是以皇帝为中心进行分配的。一切是显然的,无论谁当了惠帝的皇后,她父亲、叔伯、兄弟的权力,都可以得到超越常规的升。事实上,在两汉时期,外戚永远是最举足轻重的利益集团。
  
  如果皇后出自吕氏家族,吕氏家族的地位,就会无形中又提升一个格。而吕氏家族地位的上升,就有可能打破现在的权力平衡。
  
  如果皇后出自某个军政大佬之家,就会有一个军政大佬突然崛起,而这个军政大佬的崛起,也会打破现在的权力平衡。因为,皇帝的老婆、岳父、大小舅子们突然成为新贵后,与皇帝的母亲、舅舅们放在一起,就意味着两个外戚并存了。到时,他们之间的权力应该怎样分配呢?不论怎样分配,他们之间的矛盾,都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现在,惠帝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一切就好办了。
  
  张嫣是吕后的亲外孙女儿,而且还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所以吕后自然是她最主要的合法监护人。也许有人会说,鲁元公主、张敖(从前的赵王)才是张嫣是主要的合法监护人。但是,鲁元公、张敖一直都是在吕后的羽翼下生活。因为,没有吕后的极力劝阻,张敖恐怕在失国之时,就被刘邦杀掉了;因为,没有吕后的极力劝阻,鲁元公主现在恐怕早已在匈奴单于的帐中当阏氏了。
  
  从这层意义上,惠帝让张嫣为皇后,就丧失了利用自己妻子一系的力量,制约他母亲一系力量的机会。因为,这两系力量的代表人物,都是吕后。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惠帝贵为皇帝,却一直象一枚棋子一样受人摆布。因为,整个既有的权力格局,实在太稳定了,稳定的让人们怎么看,都觉得有惠帝不多,没有惠帝不少。惠帝试图让人们知道,他是皇帝。但是,他左冲右突,终于感觉绝望了。
  
  惠帝在位七年后死了。
  
  看看惠帝的一生,他幸福吗?很难说!
  
  他爱护自己的幼弟,自己的幼弟却让他的母亲毒死了;他想提高自己长兄的地位,自己的长兄却让自己母亲吓得落荒而逃。基于他的本意,他绝不可能想娶自己12岁的外甥女当皇后,但是,他应时娶了这样一个新娘。他贵为皇帝,想有所作为,但是他的母亲、舅舅们不可能听从他的命令;而那些功臣们,也和他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于是,24岁时惠帝死了。
  
  他虽然是皇帝,而且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傀儡。但是,他在位期间,就像一枚棋子一样,任由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摆布。
  
  惠帝死后,因为功臣集团的两个大佬曹参、张良,在此前不久也死了。所以,汉帝国的权力纷争,马上就变得激烈异常了。虽然功臣、外戚、皇族三足鼎立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但是,帝国的权力分配,渐渐远离了刘邦最初设计的格局。
  
  复探索求真网友:
  
  关于汉惠帝我有几个疑问
  
  1、汉惠帝是货真价实的皇帝根据高祖的布局来看只要惠帝不早死随着岁月的流失,吕后及各位功臣年纪渐长退出历史舞台,权力终归会回到惠帝手中,曹参等人如此表明态度难道不考虑后果。
  
  ========================
  
  这是没有选择的事情。
  
  比如,慈禧与光绪之间,光绪也是货真价实的皇帝。而且,从正常意义而言,慈禧太后肯定会死在光绪前面;更主要的是,慈禧太后死后,似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凌驾于光绪皇帝之上了。问题是,似乎没有多少人,为了长远的盘算,而试图与光绪皇帝合作。
  
  作为政治人物,许多内容是必须模糊处理的。否则,什么事也不要干了。
  
  比如,在太后与皇帝相争之际,或是皇帝与太子相争之时,你应该站在哪一边呢?面对这种竞争,你只能走一步说一步。
  
  面对惠帝与吕后相争;大佬必须得考虑几个问题。
  
  第一、惠帝与吕后谁会先死呢?从年龄去看,自然是吕后先死。问题是,事实证明惠帝先死了。所以,你不能简单的觉得,天下最终是惠帝的。
  
  第二、吕后死了,惠帝一定能夺回属于他的权力吗?简单的去看,似乎是如此的,实际上未必。因为,外戚、皇族、功臣三足鼎立的格局不破,吕后死了,惠帝也依然是一个傀儡。
  
  第三、大佬与皇帝合作,而皇帝取得了胜利后,大佬的权力、地位一定会得到上升吗?简单的去看,似乎应该是如此的。实际上呢?显然是未必的。
  
  在这种背景下,既然现在与惠帝合作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大佬们何必为了一些非常不确定的因素就选择与惠帝合作呢?
  
  许多时候,是没有万全之策的。
  
  2、功臣集团的领袖又不是曹参,汉惠帝为何不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扩充权力,想当相国功臣的也很多嘛。
  
  ======================
  
  曹参的地位,不是惠帝可以左右的。曹参是外戚与功臣集团联合推出来的代表人物,曹参作为相国的地位,是谁也无力动摇的。
  
  外戚的代表人物吕后说,他在刘邦临死前曾问过刘邦,萧何死后,谁可以继承相国之位。刘邦说了,曹参!
  
  不论这件事是真或是假。一切显然的,这等于吕后认可曹参继承萧何的地位,而且还说是这先帝临终前的安排。其实,这种内容的真实性应该不会太高。
  
  第一、刘邦在临死前,就知道萧何一定会死在曹参之前,这也太神了吧!
  
  第二、刘邦说萧何死后,曹参可以继任;曹参死后,王陵可以继任。这更神的不可思议了。因为,刘邦曾兄事王陵的,王陵的年龄应该大于萧何、曹参。刘邦也不是上帝,怎么可能知道,王陵会死在萧何、曹参前面呢?
  
  从这层意义上,这段内容的真实性非常低。但是,他主要透露的内容,就是吕后认可曹参继承萧何的地位。
  
  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萧何临死前说了,我认为曹参是我最合适的继承人。
  
  萧何不是普通人,他说的每句话,都是深思熟虑的,而这种临终遗言,自然更是慎重而又慎重之后才会说出。换而言之,他让曹参继承自己的地位,肯定是与功臣集团商量之后才说出来的。
  
  如果惠帝可以决定曹参当不当相国,惠帝就不是惠帝了。
  
  如果有许多人想和曹参竞争相国之位,那惠帝自然可以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了。问题是,当时绝没有一个人敢心生这种念头的。
  
  3、汉文帝即位时只是一个偏远地方的诸侯王,论实力、声望比惠帝差得太远了,但是文帝很快就控制住了局势,驯服了功臣集团,那惠帝怎么不行这不会只与个人能力有关吧。
  
  =====================
  
  文帝即位时,强大的外戚集团,被功臣集团灭掉了。而且刘氏诸王也纷纷起兵,强势的诸王也有窥视皇权的意图。
  
  在这种背景下,功臣集团不敢把文帝当傀儡,因为他们敢把文帝当傀儡,就等于给强势诸王勤王的口实。
  
  在这种背景下,新成长起来的外戚(文帝母亲一系、妻子一系),都是文帝可控的力量。而文帝从藩国带来的嫡系力量,更是文帝的可控力量。这样一来,文帝就有着强大的嫡系班底。自然有能力不断纵横开合,把整个帝国纳入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
  
  惠帝没有这种机会。因为,强大的外戚有吕后领衔,它绝对是惠帝无力操纵的力量;功臣集团又因为共同的利益,结成一个难以寻找到突破口的集团。而惠帝也不存在一个可以依靠的嫡系班底,从理论上他的母亲、舅舅;他的师傅、老师就是他的嫡系班底。问题是,这些人显然不是惠帝可以控制的。
  
  让文帝处于惠帝的位置,文帝恐怕也只能静等时机;因为,刘邦死后的十多年去看,皇帝是没有机会夺回权力的。
  
  让惠帝处于文帝的位置,惠帝应该也可以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因为,皇帝软弱,但是自然会有宋昌之类的人,替他冲锋在第一线;而且,而皇帝的强大班底就是自带的,因为他母亲、妻子家的人都会积极维护他的权力。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力量在选择站队时,自然都会纷纷站皇帝身后。
  
  4、吕后意图毒死刘肥,先生说这主要是为了打击诸侯王势力,但也有人说这是为了维护惠帝的尊严教训一下嚣张的诸侯王,先生怎么看呢?
  
  =============================
  
  惠帝的尊严,不是诸王给剥夺的,而吕后给剥夺的。
  
  诸王进入中央政府,并不会损伤皇帝的权威、尊严,相反会增强皇帝的权威与尊严。
  
  只要诸王想在中央政府站稳脚,自然会借助皇帝的力量,去压制外戚、功臣集团,而皇帝也可以在这种背景下,借力打力,摆脱受制于外戚的地位,更可可以借助外戚的力量,防止诸王权力失控。
  
  5、先生以前也说吕后不敢再进一步主要是刘氏诸侯王在。那吕后给齐王毒酒,万一真毒死了齐王,吕后能控制局势吗?如果齐王硬不对吕后服软,吕后敢对付刘肥吗?
  
  =======================
  
  如果吕后真把齐王给毒死了,那就玩的有些大了。因为,这样一来,局势随时都会失控。
  
  问题是,那杯毒酒,只是据说是毒酒,因为酒桌上并没有毒死任何人,只是吕后反常的举动,让人感觉那是一杯毒酒。再换而言之,那杯酒也许根本就不是什么毒酒。
  
  如果齐王硬不对吕后服软,吕后应该不敢对付刘肥。
  
  问题是,就好像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在抢道,大轿车摆出一副你不让道,我就撞翻你的架式,你觉得,小轿车不让道,大轿车真会去撞吗?谁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小轿车,估计会让道的,因为真撞了,固然是两败俱伤,但是小轿车车毁人亡的概率显然远远大于大轿车。
  
  打击诸王涉足中央政府,绝不外戚集团的意思,而是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共同的愿望。这种力量,绝不是刘肥可以抗衡的。
  
  复星星碎语网友:
  
  其实对于吕后来讲,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能够把握政权不就是最大的利益吗,为何还要大封诸吕呢,虽然说,大封诸吕,诸吕的权力是从吕后得到,肯定会积极维护和扩大吕后的势力和影响,但这样就会损害自己儿子当政的权力,形成对政权的争夺,造成动乱的局面,况且,依附维护自己儿子的权力不是更符合吕后的利益吗,除非她想如武则天一样要推翻男性皇权的传统,即使如此,武则天的继承人还是只能从自己李唐的儿子中去选择,始终是这样才最符合太后的利益的,那吕后大封诸吕又是何苦呢,难道她不怕诸吕会威胁甚至推翻刘汉政权,难道即使发生这种局面也得到她的认可?
  
  ================
  
  正如新恐怖鸟网友所说。在权力面前,没有温情可言;而且,惠帝权力扩张了,吕后就需要退休了;而诸吕力量扩张了,吕后就可以一直为人民服务。
  
  处于吕后的位置上,谁也会扩张诸吕的权力,而不会扩张惠帝的权力。
  
  吕后与惠帝的利益是矛盾,并不是一致的。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惠帝权力越来越大,吕后最好的结局,恐怕也就是退回后宫当一个顾问,结局如果差点,估计就是被软禁起来,甚至就是死于非命了。
  
  吕后与诸吕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诸吕的权力扩张了,吕后的地位才会无可动摇。因为,出现王莽的概率,就如同出现武则天的概率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