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贵州省贵阳市
文段(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4分)
(1)以头抢地耳 (2)仓鹰击于殿上 (3)天下缟素 (4)寡人谕矣
19.翻译段1中画线的句子。(2分)
译文:
20.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铎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4分)
 21.段2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18.(4分)(!)以:把,用。(2)仓:通“苍”,青色,灰白色。(3)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4)谕:明白,懂得。19.(2分)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0.(4分)A.天子之怒 B.布衣之怒 C.唐雎挺剑而起 D.秦王色挠21.(3分)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茬、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忆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
(二)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13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委而去之(放弃) B.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 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战必胜矣 必先苦其心志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1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3分)
答:
11.C 12. D 13. C14.(4分)(1)(2分)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对的寡助之君。(2)(2分)(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15.(3分)答:学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取一个,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情,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14年贵州省遵义市
(三)捕蛇者说(选段)(11分)
柳宗元
蒋氏大威,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窃,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询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9.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4分 )
①向吾不为斯役 向:
②则弛然而卧 然:
③谨食之 食:
④故为之说 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文:
21.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答:
(三)捕蛇者说(选段)(11分) 19.(4分)①假使②……的样子③喂养④所以-1毒小题1分) 20.(4分)①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2分)②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2分) 21.(3分)苛政猛于虎(或“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意同即可)
2014年贵州省安顺市
(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7题。(18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寻向所志( )
③阡陌交通( ) ④便要还家( )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15.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2分)
答:
1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4分)
答:
17.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二)13.①对……感到诧异 ②标志,标记 ③交错相通 ④能“邀”。邀请14.①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重点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重点词: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找出一句给1分,找出两句给满分)1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1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3分)17.成语是:世外桃源。(1分)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3分)
2014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宾客意少舒 醉翁之意不在酒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一狼径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二)阅读《出师表》完成16-19题(1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