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知青忆:当“文抄公”为七个大队写批判稿却穿帮

 灵魂出窍KKK 2015-05-26

老知青忆:当“文抄公”为七个大队写批判稿却穿帮


来源:中老年时报 


核心提示:下工后,同学们都去看大字报,乍看一愣,接着捧腹大笑。原来批判稿的内容相差无几,开头都是:“长白山下红旗扬,黑龙江畔东风荡。”只是最后署名依次是一队,二队……农场场长看后,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说:“这些稿子咋像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同学们也嘲笑道:“这回文抄公可露脸了!”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3年2月1日,作者:刘雨清,原题为:《蹉跎岁月 批判稿穿帮》

1969年5月,我和同班37名同学即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班主任王庆生老师告诉我们:“到农村后,你们一定会和那里的贫下中农参加当地的阶级斗争。为适应大批判的需要,最好带几份比较精练的批判稿,也许会派上用场。”

当年6月,我们被分配到黑龙江某农场。果然,农场经常换大批判专栏,却苦于无人善写。一见来了一大群学生,场长喜上眉梢,吩咐各队都来找人写批判稿。我自告奋勇,承担了全部任务。我从在学校抄好的批判稿里选出最精彩的一篇,稍加改动,奋笔疾书,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为七个大队分别抄了一份。

各队拿到漂亮的大字报都为我竖起大拇指。我原以为他们会各自拿回自己的队上张贴,可万万没有想到,却一同贴在了农场的大批判专栏上。

下工后,同学们都去看大字报,乍看一愣,接着捧腹大笑。原来批判稿的内容相差无几,开头都是:“长白山下红旗扬,黑龙江畔东风荡。”只是最后署名依次是一队,二队……农场场长看后,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说:“这些稿子咋像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同学们也嘲笑道:“这回文抄公可露脸了!”也有同学不阴不阳地说:“虽说稿子一模一样,不过也没关系,这正好说明各队的贫下中农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起使呀!”这件事让我尴尬了好长一段时间,有个同学总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贫下中农齐心协力,给文抄公好好上了一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