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化诗词成美文 [阅读提要]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那缤纷绚烂,意蕴悠远的诗歌是我们写作上不断的源泉。如果我们能够把写作的笔触扎进诗歌的土壤,让文章在诗歌长廊中汲取养分,让文章沾染诗意散发诗歌的芳香,那么,这样的文章就会富有文化色彩和浑厚的文化底蕴。下面选取的两篇文章就是这样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或是采用再现诗歌情景的方式或是根据诗歌意境韵味组织行文的方式,来表现文章主旨反映社会生活的,由于它们都对诗词进行了巧妙地化用,所以就成了耐读耐品的美文。就让我们走进这两篇文章,去感受文章中的诗意美吧! [感受经典] 陆放翁在长安 何蔚 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陆游《一壶歌》 天底下最美的王冠,戴在诗人头上。 陆放翁,你知道,这是帝王们无法比拟的王冠,它是用整个春天的灵性,由你亲手编成。 酒旗飘扬。和所有的日子一样,长安的石板街上,走着轿子和乞丐。还有更多的平民百姓。 是的,他们都醒着。在长安,唯独诗人陆放翁,酒瓶已经干涸,他只好用野风将自己灌醉,醉得神智不清,却能将眼前的世界,看得比任何一个清醒的人还要透彻。 你可以想象,这是在四月。暮春。那一天,长安市上柳花照人;而紫燕正衔着隔年的旧草和新泥,掠过朱雀桥和古城墙,飞入任何一户寻常人家。它们黑色的剪影使池水打皱。它们委婉的叫声令诗人怦然心动。 陆放翁,你这时也许只睁着一只眼睛,你的另一只眼睛却铁门一样被你关闭。那里头肯定储满了诗歌、爱情以及人世间的许多沧桑与悲欢。你的两只眼睛就这样被你交替打开或关闭。你看见纷繁的市井起伏不定。你看见鼎盛的王朝在你的帽檐下一闪,一闪。 彩色的草本的王冠戴在诗人头上。迎着正午的风和正午的光照,它开始枯萎,像宝石收敛了光芒。 失意的诗人在长安。稍事叹息之后,接着又有些踌躇满志。失意的诗人迈着飘逸的步子,走过酒楼、茶肆和烟花柳巷,神态优雅、超脱而又卓尔不群。那情形让每一个打马而过的公差和前呼后拥的达官显贵多么嫉妒! 陆放翁,你依然一路花香,且行且吟。你依然目不斜视,平平仄仄地往前走去,双手反剪于背后,仰天长啸,胸膛高挺得像一头狮子。 早逝的贵人和迟开的花朵。婚丧嫁娶的好春天。一闪而过。 除此之外,还有,都市头顶上的云影,它们仍显得和穷乡僻壤上空的云影一样,寂寞而又荒凉。这一切无不都在诗人的眼中浮动。 陆放翁,这时候你终于随手摘下了头顶上的王冠。你对着一群纨绔子弟的背影最后吟了一句:不曾富贵不曾穷。接着,你真的就看见了,天底下每一位善良的百姓,头上都戴有一顶太阳的王冠,──它们黄土一样地闪着亲切无比的光。 (选自《何蔚文集》) [赏析] 何蔚,当代散文家、诗人,著有散文集《站在蚂蚁后面》、《月季花的变奏》,诗集《北大荒的酒》等。 陆游写《一壶歌》,从酒中一壶而悟透人间万事,看遍了人间兴废盛衰的千万事之后,终于发现,人生在世,谁也都不曾富贵,谁也都不曾穷苦。而本文却由陆游的这首诗敷衍演绎而成,由四个短短的句子而幻化成一个诗歌的海洋,诗人陆放翁也渐渐从纸面走了出来。作者的目光穿越千年烟树,长安浮现出来,石板街,朱雀桥和古城墙渐次从岁月深处复活,轿子、乞丐甚至紫燕都缤纷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陆放翁的酒壶、胸膛、神情举动,所有细节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千年前的陆放翁通过作者的想象再次立体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精品导读] 寒山寺 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思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我抱着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去了寒山寺。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岣,一年四季,林石间云雾缥缈。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熏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唯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 (选自《新散文周刊》) [赏析] 无论是逆境或顺境,只要一吟起《枫桥夜泊》,就会摒弃种种功利声名,心灵变得透明纯粹。正是缘于对这首诗的喜爱,作者来到了寒山寺。接着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与心情来组织全文,在写参拜的过程中,将想象和现实对照起来,那巨大的反差,使得作者“苦笑”“嗒然离去”。然而,陌生人的一番话使作者本已非常懊丧的情绪得到了缓解,“胸境顿时开阔”,进而对《枫桥夜泊》的意境和这种意境对人生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文中作者借夜游寒山寺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悟:世事变化,我们无法强求现实的境界与古人的诗意相同;在与世俗的抗争中,我们应该珍惜心中那份美好的诗意追求,坚守内心的一片净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