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军队如何战胜突厥骑兵?

 激扬文字 2015-05-26

在农耕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与边疆的游牧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时,尽管中原军队往往占有人数上的巨大优势,却往往在战争中处于劣势。原因无他,中原军队往往以步兵为主,对阵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军队,在军队的机动性、冲击性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劣势,这种劣势往往是靠人数优势难以弥补的。而唐王朝在前期的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却能够屡屡取得胜利,除了唐王朝本身也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外,还因为当时拥有步兵对抗骑兵的利器 陌刀。陌刀是唐朝特有的兵器,长击短接皆可适用,刀形似剑,双开刃,前锋略宽,连柄可长一丈,重15斤,兼有近战刀和枪的功能,为古代特有的斩马剑。陌刀是作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唐代陌刀陌刀兵号称唐朝最富攻击性的独特兵种,但因其要求的苛刻和挑剔,训练和配备一个陌刀兵的成本和周期,不会比一名骑兵少,以唐朝举国之力,也只在天下四大都护府之一安西大都护府,才有军级的编制。唐军中的步兵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特别是在对抗安息、大食等国的那些轻甲甚至无甲的沙漠轻骑兵的战斗中有特效,一刀斩去,基本是人断马断的。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作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军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但由于使用陌刀的成本过高,到了积贫积弱的宋代陌刀就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唐朝步兵靠什么对抗游牧骑兵?

贴金铠甲骑马俑(懿德太子墓出土)唐王朝之所以能够在立国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灭掉了当时亚洲大陆上的霸主东突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人向突厥人学习,用轻骑兵取代重骑兵的结果。中国古代自十六国至隋代,一直以“甲骑具装”即人马都披铠甲的重骑兵为军队的主力,至唐初却一变为以人披铠甲、马不披甲的轻骑兵为主力。这是因为自十六国至隋代,当时的战争往往是中原诸政权之间的战争,步兵往往是战场上的主力,而防护力强、机动力差的重骑兵是对付步兵的利器。

到了唐代,随着中国再度完成统一,战争开始转化为唐王朝与周边诸游牧民族的战争,而重装骑兵在对付游牧民族的轻骑兵过程中其机动性差的缺陷充分暴露,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尤其是与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战争,人们逐渐认识到对骑兵来说,机动性比防护力更重要。隋唐之际,在军事思想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重视机动的思想代替了重视防护的思想。唐初名将李靖强调指出,“战贵其速”。由于战争实践需要轻骑兵充当战场上的主力,唐朝军队开始以轻骑兵代替甲骑具装作为军队机动力量的主力。起初是增加了军队中轻骑兵的比例,减少了具装骑兵,后来逐渐以轻骑兵基本取代了具装骑兵。唐初轻骑兵在编成、装备、训练、战略、战术等方面都深受突厥的影响。唐高祖李渊早在太原起兵之前,就曾全面模仿突厥轻骑兵的模式,训练其军队,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李渊认为轻骑兵“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行动迅速是突厥骑兵经常取胜的重要原因,而中原军队的特点恰恰与之相反,于是“简使能骑射者二千余人”,以突厥的方式加以训练,“饮食居止,一同突厥”。“突厥每见帝兵,咸谓以其所为,疑其部落”。后与突厥交战,“纵兵击而大破之”,致使“突厥丧胆,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

此后,精锐的轻骑兵在唐王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李世民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善于带领轻骑兵作战的将领。李靖等人在击灭东突厥等的战争中也充分发挥了轻骑兵的威力。实际上,李靖灭东突厥的决定性之战就是利用三千轻骑突袭突厥可汗大帐,活捉了东突厥的最高统治者颉利可汗,从而使得东突厥灭亡,这也算得上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唐代骑兵精于战略战术

隋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以高涨的士气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打垮了装备笨重的隋王朝军队,也摧毁了重装甲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

战争中,轻骑兵和重骑兵的较量,表现在机动性和装甲方防护力的较量,最终导致了轻骑兵的重新兴起成为主力军种。但重装甲骑兵仍然存在,只不过其重要性已然不及轻骑兵罢了。

唐军中,骑兵数量极多,总的步骑比例约为3:1,为其他几代所不能及。唐代,是中央王朝骑兵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央王朝的鼎盛时期。

唐军骑兵(中间三人为马匹不披甲的重骑兵)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李渊起兵太原,得到突厥2000匹马的帮助,有的隋马3000匹,在陇右监牧,这是唐军最早的骑兵基础。自此后,养马日盛,又注意吸取前朝教训,讲究养马方法,还常常向北方游牧民族买良种马以杂交,马匹更是健壮。其数量,更较汉代为多,自贞观至麟德,有马七十万零六千匹。凡征战用马,皆挑选好马,务必精壮。由于养马,用马均出色,唐军战马突厥西域的马毫不逊色,不似汉时,养马虽多而质量不是很好。天宝以后,各军马匹,动以万计。

马政是建立强大骑兵的物质基础,因此,唐代骑兵力量,胜过历朝历代。

唐军善战,有其社会层次的原因。晋之后,中原丧乱,胡人竞相进入中原,割据连年,战祸频繁,盗匪成群,百姓为求自保,只能相互团结,于是纷纷立堡垒,树高寨,人人习练弓刀,民风剽悍;而诸多世家门阀为求自保或是兼并弱小,就倾尽全力发展私兵。这些部曲私兵不仅数量多(集结起来就是国家的主体军队),而且装备好(大量重装甲骑兵),连年征战,将士凶悍;再加上大量胡人融入汉族,也使汉民族勇悍之气顿增。

唐前期,继承了这种开放勇敢的民风。

唐在前期开边战争中,尤其是太宗时期,施行以夷制夷的策略,每次战争大多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出兵支持或后勤支援,而且唐兵骁勇善战,每战多胜,所获也多,因而官马数量不减反增;及至安史之乱,内外交困,中西断绝,而突厥复又叛离,因此马政趋于衰微,再加上承平日久,民风不复当年,府兵制又被破坏,大量募兵而不能战,因此军力退化极为严重。

唐代军制为府兵制,军府散归全国各地,称为卫府,战时奉调集结出征,边境重镇有边兵,也是府兵轮番征调。府兵终身为兵,每年定期到军中服役,期满回乡。到军中服役时,须自带兵器粮食衣物马匹等,由于民间养马盛行,故军中不缺马,即使是步军,也配备大量马匹,所以唐军行进甚速。

唐军编制,以队为基本战术单位,一队50人,辖5火(伙),每火有驮马6匹(步兵)。队以上是团,团以上是军。大将出征,大约授兵2万,分为7军(如兵少,从权),为前,后,左,右军及左,右虞侯军(虞侯军,类似禁卫军)。此2万人,战斗兵种1.4万,辎重兵6千。1.4万战斗兵中,步兵1万,骑兵4千,分属七军,其数目,中军最多,其他六军相近。步兵中,弩手2千,弓手2千2百,跳荡(突击队)和奇兵(预备队)各2千9百。

从各兵种比例来看,战斗兵中,骑兵最大,骑兵十军中的主力,这是无疑的。有强大之骑兵,唐军之战斗力,不用多言。

唐代骑兵装备,更加成熟。骑兵短兵,全部用刀(指挥官或用剑),长兵流行用马槊(矛长1丈8尺者为槊),也有用斧的,如程知节(程咬金),远战用弓弩。李世民极善射,乱军中百发百中。尉迟敬德(尉迟恭)极善使马槊,虽乱阵中,敌槊莫能中,又能夺敌之槊而反刺之。齐王李元吉向来自负武艺高强,闻尉迟敬德有此能,欲与一较高下,命各去其刃以试之(拔去矛头,以免误伤)。尉迟敬德道:臣去之,大王勿必。于是往来相刺,李元吉始终不能刺中。李世民问尉迟敬德:避人之槊,夺人之槊,孰难?对曰:夺朔难。李世民道:试夺之。于是尉迟敬德空手与齐王李元吉对驰,李元吉恼他轻视,持槊真刺之,再三不能中,反被尉迟敬德接连三次夺过手中长槊。

唐代骑兵战术,最为显要者,当推轻骑兵的奇袭和急袭。为此,常常集中轻骑兵主力进行远程奔袭。李世民和李靖等,均是使用骑兵进行奇袭的高手(此二人用兵之法,见下文),如李世民率骑兵进围薛仁杲,李靖以3000骑夜袭定襄等。此种出奇制胜的战法,一直沿用至后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如李靖平萧铣之战。

此外,唐代骑兵战术,还特别注重步骑配合,各用其长,发挥其综合战斗力,如,安史之乱,郭子仪收复长安与洛阳的两次作战,均以步兵当其前,而用回纥骑兵袭其侧后,因而成功。

从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军队第一善用自己之长,长弓硬弩远射兵器使用得当,步骑配合良好,步兵设置预备队,使用陌刀将步兵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第二善补自己之短:通过向突厥学习一些轻骑兵的作战训练方式,来弥补自身的骑兵战力弱的短处,真正地发挥了轻骑兵的机动性;

唐朝的统治者励精图治,装备精良、战马有质有量,民风彪悍尚武,这些注定了盛世唐朝的光荣历史,反观宋朝,虽说国库充盈也不会主动购买战马,不注意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整个统治阶层重文轻武,颠倒了国力要素,士大夫阶层也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终究不免备受欺凌、窝囊地伺候一个又一个主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