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陈述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

 lirenhua 2015-05-27
第一,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类分层表述。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是一篇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包含着多种层次和多个要素,其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素养、思想感情的态度素养、方法技巧的策略素养;从层次方面来看,各类素养并不处在一个平面之中,而是有高低之分,共同构成了有诸多层级的“宝塔”。例如阅读能力就有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读能力层级。有些意蕴丰厚的语句,不同能力的人阅读会出现不同层级的理解结果,教学目标只有将课文中的不同因素以及某些因素的不同层级反映出来,才能给人以泾渭分明、脉络清晰之感;如果不加分析,或者仅仅分类而不分层,必然是眉目不清,一团乱麻。
    第二,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反映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目标是对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预期。因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反映出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将有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等。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弄清楚内在能力、情感态度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直接的和间接的);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描述行为的变化来反映心理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既不会抽象笼统,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因为对语文学科来讲,心理变化是根,行为变化是叶。俗话说“根深叶茂”,叶之茂也反映了根之深。语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描绘“叶”的变化来反映“根”的变化的。
    第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模糊的语言必然使陈述的内容模糊不清,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划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词虽反映内心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陈述教学目标的语句固然要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可随便省略。例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与数量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所需要的词语是不可少的。
    第四,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应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他们在智育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但我国大量公开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往往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仍然习惯于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学要求”陈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行为变化。如“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之类。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描述,是要求教师做什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操作,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现在,广大一线教师在教案上也喜欢把这类教学要求写成“教学目标”,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分析与教学行为的运作。笔者以为,教学目标必须陈述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而不应该陈述教师的行为。
    第五,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基本目标,是广大学生学习的底线,具有较强的可完成性。一般说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对学生学习的期望水平是所有学生无需特殊帮助都能达到的,是合格标准,并非优秀标准,它适用于基础教育的全体学生。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为原则,以保证所有学生平等地获得当代社会生活必需的语文素养,要求不能高,难度不宜大,应该以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当然并不反对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起过这样的标准。
    对于《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也许有人会问:你对《荷塘月色》的目标进行了几次修改,将你所修改的“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合并起来,怎么样?简单的合并不妥,应该进行适当的融合。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常常难以分开,像《荷塘月色》这篇文质优美的抒情散文更是如此。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容量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两者整合起来。加上本来渗透其中的技能目标,经过整合过的目标则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统一体:
    1.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陈述朱自清简况及其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民主战士”、四一二与《欧游杂记》;会读会解12个词语,不少于10个。(外在行为自样例)
    2.理解:理解景物描写的美感。(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优美的语句,至少有重叠词通感句:陈述其美妙之处,其中应有叠韵美与移觉美。(外在行为样例)
    3.综合:掌握本文的情感情脉络(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朗诵与默诵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进行概述;其中应有“‘幻想超脱现实’与‘无法超脱现实’的矛盾心理”。(外在行为样例)
    4.运用: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确定文章感情脉络的基础上,选几段文字,其中应有第4至第6段;陈述笔下之景能够表达心中之情的理由,其中应有“抑郁苦闷,朦胧之间的协调美”。(外在行为样例)
    5.活动:体验与感受景物描写的和谐美。(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课后举办一次“‘如刚出浴的美人’放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之后,是否更好?”的辩论会,可以上台做辩手,也可以在台下做观众。(表现性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