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志病与中医心理学

 书蠹之家315 2015-05-27
    在中医里有情志病一词,是指喜、怒、悲、思、忧、惊、恐这七种情感同环境、体质相互作用而导致种种疾病。《内经》中更言称“百病皆生于气”,突出的说明了精神活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构成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
    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根基的哲学,是产生中医心理学理论的基础。《论语》中强调“天命”,并非唯心主义的概念。这个“天命”的概念是指不能人为控制的东西。中医心理学中常理解为顺其自然。《内经》中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是顺应自然的变化,天人合一,保持平静的心境,不要试图改变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世界上的事物是有规律的,不会因某个人的喜好和希望而改变。精神平静,不易患病。
    在现代心理卫生实践中,有大量的理论来源于传统医学。如阴阳五态人体质学说,揭示了不同性格的人患病规律。气机逆乱学说,阐述了心理卫生状态不好而导致内脏失调的种种病态。
   不知“天命”,精神不能内守,长期紧张、疲劳、生气的人,容易患“气”病。临床上常见者有“气逆”、“气结”、“气滞血瘀”。“气逆”的症状为打嗝、肠鸣、易引起胃痛。“气结”则容易发生憋气、胸痛、心悸、欲死等心胸症状。“气滞血瘀”者则发生头痛、失眠、肢体麻木、情绪低落等脑部症状。由于“气”是无形的,所以有上述症状的人用现代医学的手法常常查不出病变。我们提倡把中医学的整体治疗观念引入到由心理因素导致身体疾病(所谓心身病)的治疗中,即通过改善人体状态而不是单纯控制症状来治愈疾病等。你不能对西方患者谈“气”,而对中国患者谈弗洛伊德的性压抑导致神经学说,他们不懂。
   这说明,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中,已没有明确的中西界限。而非常明确的是,只有具有文化基础的治疗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一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