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心理学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

 生意盎然 2018-06-29

1、 中医心理学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

中医在心理方面的论述,就是人的五种情志所表现出的太过与不及。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阴阳二气而言,阳气太胜,得不到阴气的制约,在肝就会大怒不止。在心就会喜笑不止。在脾就会思虑不止。在肺就会忧悲不止。在肾就会惊恐不止。人对外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就是阴阳五行之气内在活动的外部显现。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病有关系,五脏六腑皆藏神,也都参与神志活动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皆可导致情志失常,由情志失常而致思维、言谈、行为异常为其表现。阴阳为体,五行为用,既相生又相克。如果得不到相互的制约,就会因情志的波动而导致心理产生疾病。

2、 心理障碍与中医的“神”关系如何?

中医广义的神泛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思想、思维活动。人的精气血津液即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为,神的活动是经五神五志来表现的。五神发属于五脏,“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五脏又产生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又从五志发展成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之说。神的作用是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肺腑的生理功能,以肺腑精气为基础物质的精神情志活动对腑脏之气的运行起调控作用,使之运行协调有序。当神调节不顺则致脏器不顺则引致情志失常,情志表现得太过与不及则称为心理障碍。所以也有了中医心理学“调经安神”的养生保健方法。

3、 如何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心理学的作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中医心理学关系密切,是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人之所共知。且于春夏,人们知养阴而不知养阳;于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故春夏之际,有因求养阴却伤及阳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内经》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

4、 “四诊合参”在心理疾病治疗中所体现的思想是什么

所谓四诊合参,就是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因为人的病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系,五脏六腑皆藏神,也都参与神志活动,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变的,症候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脉上,有的假在症上,所以如果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的全面的、详细的资料,辨证就欠缺了准确性,甚至发生错误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也因此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5、 在人格特质方面,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认识有什么异同:

“人格”理论既是心理学也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同:当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些特点时,我们称其为人格特质. 这些特质越是稳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在描述个体行为时就显得越重要人的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后天环境、社会实践、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等密切相关,并且先天体质禀赋也非常重要异: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着五行属性的特点和阴阳之气的多少,将人格体质分类为阴阳二十五人阴阳五态之人等,从而使人格体质统一于阴阳五行之中。而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特质的分类则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觉型、思考型、情绪型、和感觉型四种,或者指挥者社交者协调者思考者四种这两类分类。

6、 中医心理疾病治疗为什么对药物治疗会比较重视?

因为人的病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系,五脏六腑皆藏神,也都参与神志活动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中医心理治疗,是灵活的运用传统的中医心理与药物疗法,使之渐进性的趋于一个有机平衡。比如说,当一个人有了相思病,人因思而伤脾,而肝主怒,怒胜思,可以辅助药物使肝实,则机体怒的情绪渐实,会相应地克思(即其心理疾病)。所以,总的来说,药物治疗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一种积极的辅助作用。

7、 阐述情志理论对中医心理学的影响?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例如《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都较成熟地论述了情志养生的思想。中医在情志相胜及五行学说等理论指导下创立情志相胜法”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论是《内经》对中医心理治疗的最大贡献,后代很多中医家的心理治疗都是以其为基础理论开展的。

8、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必须照顾整体,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肝属木,脾属土,在五行当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畅情志、促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为了防止这种传递现象,在治疗肝病处方时,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也就是防止次生灾害。

9、中医治疗常见的情志疾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如何进行?

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一)以情胜情疗法。即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在后),去战胜、控制因某种情志剌激(在前)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的治疗方法。正确地运用情志之偏,可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机体恢复平衡协调而使病愈。(二激怒疗法利用激怒的心理疗法,常可治疗思虑过度而气结、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的精神情志病变,以及阳气郁滞、营血凝涩等躯体性病理改变。(三)喜乐疗法设法使患者精神喜悦,或引起欢笑,用积极愉快的情绪促使阴阳协调、气血和畅,从而可以治疗因为忧愁、思虑、悲哀等情绪活动所导致的病变(四)惊恐疗法运用使病人惊惶之类的剌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忧虑症,由于惊则气乱,使气四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五)悲哀疗法悲哀可以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六)音乐疗法

10.用五行理论解释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阴阳为体,五行为用,既相生又相克。中医在心理方面的论述,就是人的五种情志所表现出的太过与不及。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阴阳二气而言,阳气太胜,得不到阴气的制约,在肝就会大怒不止。在心就会喜笑不止。在脾就会思虑不止。在肺就会忧悲不止。在肾就会惊恐不止。人对外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就是阴阳五行之气内在活动的外部显现。 如果得不到相互的制约,就会因情志的波动而导致心理产生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