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为什么没有与后金议和?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8

明朝为什么没有与后金议和?
泪痕春雨

  和议,是需要实力的;和议也是需要条件的。
  
  所以支持和议的人,都是建立在一种幼稚的想象之上。那就是,只要与满清达成了和议,明帝国就可以大规模的削减北部边防的军费。这种想法,早已被反对和议议的驳斥翻了。
  
  第一、我们与满清愿意达成和议后,这种和议能保持多少?一个月,还是三个月;一年还是三年?说得直白点,如果满清撕毁和议,派军进攻,我们能把人家怎么样了?
  
  第二、就算能达成和议,而且和议也比较稳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这一纸和议,就大规模的消减北部边防的军费开支、削北部边防的军队?如果可以,那当和议签订后,我们可以把哪里的军队大批撤下来,可以把哪里的军费大笔削减下来?
  
  如果,签订和议的结果,就是大家对相关的问题,都不能给一个肯定的答案,那我们签订和议,又是所为何事呢?难道就是为了给敌人合法的送一笔钱?
  
  汉唐可以与游牧民族政权达成和议;原因非常简单。
  
  那就是,游牧民族政权越过长城以北,通常就是为了抢劫,以他们的文明程度,绝不可能占据广阔的农业文明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汉唐的统治者,就可以给游牧民族的大佬算一笔经济账。第一、你年年派军进行抢劫,一共可以抢多少呢?第二、你能抢大笔的物资,最后能落到政府(也就是当地大佬控制的权力系统)手中的钱,有多少呢?因为,大部分会被出征的将士获得。第三、抢劫是需要承担风险的、也是需要付出牺牲的。因为,汉唐帝国也不是白给的,换而言之,你这样折腾,汉唐帝国随便展开一次报复,你觉得会损失多少?
  
  在这种背景下,汉唐的统治者就可以与游牧民族的统治者达成一笔交易了。总而言之,不如这样吧。我们一年给你送若干两银子(所谓的和亲,所需要的费用是巨大的;因为游牧民族对所谓的公主,通常并不十分感兴趣,而是贪图丰厚的嫁妆。);你们以后不要没事骚扰我们。这样一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北宋与辽国签订和约时的分析看出来。
  
  问题是,明帝国与满清签订和约,能这样思考问题吗?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满清文明程度(尤其是夺取辽东之后),与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就算与辽国相比,也要高出一大截。关键是,满清正处于咄咄逼人的扩张状态中,明帝国与他签订和议,就等于默许他放手兼并长城以北;还每年给人家一笔银子,并开展相关的贸易,让满清如虎添翼。
  
  关键是,帝国当时最缺的就是钱。如果帝国政府每年收取一笔银子,就是用于给满清交保护费,你觉得帝国会不会炸了窝?
  
  后金(满清)征服明帝国,是需要建立统一长城以北的基础上。否则,它就算攻入长城,也无法巩固自己的胜利。
  
  因为,宁锦神话的存在,所以人们通常总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如果满清攻克了宁锦防线(包括山海关),那早就征服了明帝国。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
  
  如果后金(满清)统一了长城以北,那满清不论从哪里入长城,也可以在长城以南站住脚;如果没有统一了长城以北,那满清就是从山海关进入长城,他在劫掠一番后,也依然得退回长城以北。
  
  在崇祯十七年时,我们可以想象,就算吴三桂愿意支持李自成;就算满清依然从蓟门一线进入长城;李自成又靠什么保证不失败呢?除非吴三桂敢率所谓的关宁铁骑,在满清入关后,迅速的率军进攻辽沈,而且能重创辽沈,问题是,关宁军队从建立起,就从来没敢干过这种事(虽然,满清的军事主力一直在东征朝鲜、西控蒙古,还动不动就打到了北京城附近);难道只因为投降了李自成,就会一下神功大增?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崇祯十七年时,如果满清还没有征服朝鲜与蒙古(统一了长城以北),就算他打败了李自成,他难道就敢派兵继续南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满清这样大举南下,整个后方就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测的危机。
  
  所以,满清征服明帝国,从战略角度上是因为它统一了长城以北。而绝不是什么吴三桂投降。而满清从前虽然一再深入长城,却只能退出,只是因为它没有统一长城以北,与什么宁锦防线存在无关。
  
  事实上,如果满清统一了长城以北,就宁锦那种防线,本身就缺乏守住的可能性。因为,满清只要派军封锁锦州,明帝国除了选择被满清围点打援之外,就是等着锦州坐困而亡;锦州一旦被攻下,宁远也会面临类似的命运。满清不全力攻打宁锦,是因为宁锦的存在,并不影响满清统一长城以北,甚至都不影响满清不断南下长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