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渐近故乡时 2015-05-28

应天天、许梦、梧叫瘦、召阳、平常心等点播!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徐敏 缪培智 李宁 郑宏超

作者单位:200031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心内科

通讯作者:郑宏超,电子信箱:zhenghchao@126.com

摘要: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

方法 入选2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5(OH)D,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并询问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程及吸烟史。所有患者依据血清25(OH)D浓度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Q1组(<18.10 ng/ml,51例),Q2组 (18.10~25.95 ng/ml,54例),Q3组 (25.95~37.90 ng/ml,54例),Q4组(>37.90 ng/ml,51例),研究血清25(OH)D浓度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结果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清25(OH)D低浓度组(Q1组)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高浓度组(Q4组),分别为51.00%和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年龄、糖尿病、LDL-C、hs-CRP、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与血清25(OH)D浓度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浓度与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具有独立相关性,分别为r=-0.005,P<0.01和r=-0.048,P<0.0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OH)D浓度降低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高血压;25-羟维生素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Key words】Hypertension;25-hydroxy vitamin D;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脑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1]。维生素D缺乏可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外已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2]。2007年Martins等[3]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相关,许多危险因素与维生素D存在着关联,尤其伴有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等许多危险因素的高危组患者,维生素D降低更明显。而近期国内亦有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更明显[4]。因此推测25(OH)D浓度降低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能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25(OH)D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研究不多,本研究就对此进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入选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0例,高血压的诊断采用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排除急慢性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继发性高血压、造血系统疾病、影响钙磷代谢的疾病及服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次日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直接酶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葡萄糖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LC-MS/MS法测定25(OH)D。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规范测量2次,取平均值。记录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程(从确诊高血压时至入院时为高血压病程,并进行高血压分期,所有患者确诊高血压后正规服用降压药)及糖尿病病史。应用ACUSON 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德国西门子公司)测量IMT,探头频率为10 MHz,以颈动脉膨大下1 cm或以颈动脉壁IMT最厚处及靠近心脏1 cm,远离心脏1 cm 3个点的厚度,左右两侧6个点的平均值为IMT,同时观察血管腔内有无斑块形成,将IMT≥1.2 mm视为粥样斑块形成。超声检查操作者均为经验丰富的超声专科医生,有专人进行质量控制。按所测血清25(OH)D浓度的四分位数(18.10、25.95、37.9 ng/ml)将210例入选患者分为4组:Q1组(<18.10 ng/ml,51例),Q2组(18.10~25.95 ng/ml,54例),Q3组(25.95~37.90 ng/ml,54例),Q4组(>37.90 ng/ml,51例)。分析血清25(OH)D浓度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两个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血清25(OH)D水平的患者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平均25(OH)D浓度为(28.55±13.16)ng/ml。4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血压、血液生化指标(FPG、TC、TG、HDL-C、LDL-C、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Q1组的高血压病程明显长于Q4组(P<0.05);Q1、Q2组颈动脉IMT明显厚于Q4组(均为P<0.05);Q1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Q4组(P<0.05)。见表 1。

表1 4组不同血清25(OH)D水平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2 颈动脉IMT与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

颈动脉IMT与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程、LDL-C、hs-CRP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25(OH)D呈负相关(P<0.01)。见表 2。

表2 颈动脉IMT与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2.3 25(OH)D与颈动脉IMT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性别、高血压病程、糖尿病、hs-CRP、吸烟、血脂、FPG、血压、调脂药使用等因素后,颈动脉IMT与25(OH)D、年龄独立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005和0.005。见表 3。

表3 25(OH)D与颈动脉IMT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4 25(OH)D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在校正性别、高血压病程、糖尿病、hs-CRP、吸烟、血脂、FPG、血压、调脂药使用等因素后,以是否发生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以25(OH)D浓度为自变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和年龄进入回归模型,回归系数分别为-0.048和0.036,提示25(OH)D浓度降低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 4。

表4 25(OH)D与颈动脉斑块发生与否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的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据全球数据分析显示,760万非预期死亡中,54%的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均与高血压有关[6]。既往研究已证实颈动脉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体内维生素D的状态通常用25(OH)D来评估。近年来发现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影响血压变化,25(OH)D缺乏可通过一系列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国际上普遍认为25(OH)D<15 ng/ml(35 nmol/L)为缺乏,15~29 ng/ml(35~68 nmol/L)为不足,≥30 ng/ml(70 nmol/L)为充足[7]。本研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5(OH)D浓度为(28.55±13.16)ng/ml,属于不足。

颈动脉IMT是高血压危险分层中靶器官受损的主要标志之一[8],简政威和赵洪磊[9]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1、2、3级,发现随着血压级别逐级增高,颈动脉IMT亦呈增高趋势。而在本研究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与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说明高血压病程越长,靶器官受损越严重,颈动脉IMT越高。在四组的方差分析比较中发现25(OH)D低浓度组的高血压病程、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高浓度组,证明25(OH)D浓度与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有关。

颈动脉IMT能反映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在本研究相关分析中亦显示,颈动脉IMT与年龄、2型糖尿病史、LDL-C等因素呈正相关,而这些因素均为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经典因素,而且在相关性分析中发现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浓度呈负相关。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校正了性别、年龄等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经典因素后,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浓度具有独立相关性;同时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亦发现血清25(OH)D浓度降低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独立相关。

但血清25(OH)D浓度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新的危险因素是否可以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仍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最近国内研究者董玉洁等[10]发现补充维生素D能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目前国际上尚无以补充维生素D制剂对心血管事件影响为主要终点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补充维生素D对心血管死亡率影响的研究也很少。

慢性炎症反应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hs-CRP是一种炎症因子,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在本研究的四组患者中发现随着血清25(OH)D浓度的降低,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或可推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促进慢性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这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及更深入的研究发现。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清25(OH)D浓度降低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25(OH)D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因此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当然这还需要大规模的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进一步加以证实。尽快明确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的确切关系及其对心血管保护的具体作用机制,并且如何通过应用维生素D这一简单、经济、方便的方式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由于本研究属于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样本量不够大,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对于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证实需更大样本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徐敏, 缪培智, 李宁, 郑宏超.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 20(2): 101-104.

欢迎大家返回上一级页面,继续阅读来自《保健医苑》的《睡前饥饿如何缓解》

本微信订阅号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心血管杂志”的,版权归《中国心血管杂志》所有,欢迎大家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若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