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品茗

 风穿泰山 2015-05-29

野语红楼    红楼梦的结构和“曹雪芹”的增删五次,兼谈“壬午除夕”   

作者:何远飞  收录时间: 2013年12月18日 下午8:30

     

野语红楼在“良儿是怎么窃到玉的”一文里就提到红楼梦是一部完整的巨著,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引文,刘姥姥时代,妙玉时代和夏桂花时代,从第一回到第五回是引文部分,从第六回刘姥姥进贾府到第四十回离开是刘姥姥时代,从第四十一回“妙玉忙接了进去”到第七十六回“妙玉送至门外”是妙玉时代,从第七十七回到八十回是夏桂花时代。

在分析脂砚斋的批语时又指出,第十九回宁国府上演的四部戏文正是本书的大关健,四部戏文代表全书的四大部分:《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丁郎认父指刘姥姥和贾府认亲,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指妙玉时代却不见写妙玉的文字,主要是赵姨娘和彩霞一干人乱七八糟的闹事,实是胤禛耍阴谋的时期。孙行者大闹天宫,就是指夏桂花做的那些

“宋太祖灭南唐”的事,实际上是雍正正式登基之前一段时间强化权力压制削夺异已权力阶段。姜子牙斩将封神就是雍正上台后废弃康熙朝政高官政要,重新设置文武百官时代。

全书实际上的结构与四部戏文交代的有出入,前面加了引文,后面失去了斩将封神的内容。作者这样安排,在书中第一回就已做了交代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甲眉: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脂砚斋作了批注:“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即作者写的不可相信,“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全是假话。

“曹雪芹”并非是人名,而是一个事件,其中只有一个“芹”是人名。“芹”是谁?后面还有批语

甲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泪笔。

脂是脂砚斋,芹就是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废太子胤礽,太子废得冤枉,太子被废后泪尽而逝。脂砚斋就是作者,作者正是胤祯,(参看野语红楼《“甄”不作“真解”,朕也》),本书的宗旨就是为废太子雪冤,即雪芹。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是指本书开始创作的时间。胤礽自康熙死后日日流泪,直至雍正二年泪尽人亡。此时作者胤祯的王位还没被削,作品仅仅在构思之中,还没成形,真正开始创作时间指胤祯从雍正四年到雍正十三年被囚禁的十年,“十年辛苦不寻常”。

从“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哭成此书”等语来看,作者作批之时,全书基础已完成,作者先写出的是四部戏中的四大部分。“于悼红轩中”,悼是倒的意思,轩是选择,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载和次都可作“回”字来解,连在一起就是从倒十回里选中五回增加到回首,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一至第五回。姜子牙斩将封神正是第五回里宝玉在薄命司里看到的十二钗的判词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文。同样作为全书大结局的《好了歌注解》也移到了首回。

 “哭成此书壬午除夕”,指到这一年的除夕,红楼梦基础大纲全部创作完毕,进入初评阶段了。脂砚斋的四评,就是对原作增删润色的四次。

“壬午除夕”是哪一年?

红学界都认定是1762年,并把这年的除夕定为曹家雪芹逝世的日子,其实是个弥天大谎。

查过老黄历的都知道,1762的壬午年从正月初十到腊月二十,没有除夕,但是他们却认定了除夕这一天,于是又编一谎,是批书的记错了,把癸未年除夕仍然当成是壬午年。

要知道古时的文人都是精通历法的,会有把马年的事说成是羊年的事吗?如记一个人的死,是死在马年还是羊年,是很有讲究的,对计算死后的下葬时辰等等都有讲究,批书的人几天就那几条批语,能弄错吗?而且还是一批再批四评,岂能一错再错都不改正?

批书的人没有错,错的就是这些后来研究大师们,认定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曹雪芹是伟大的作者,并成功的于红学外又创造了曹学。

作者开篇就申明了,所写的都是无考的,写的都是假话,脂砚斋和作者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全批中也没有一句真话,明白交代的都不是真话,脂砚斋的批语从不涉及具体年月,但是却是可以“探”到的。壬午除夕不是指壬午年。

网上查得1733年腊月二十九日除夕是癸丑年甲寅月壬午日,雍正十一年,胤礽去逝十年,此时全书的大纲结构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评批阶段。作者作书写到这年的除夕,正好是胤礽逝世十年了,在除夕夜晚思念胤礽,不禁老泪纵横。

“甲午八日泪笔”,甲午同样不是指纪年。前面分析作者作书到大年除夕,过年了,写作会暂歇,年俗中有正月初七之前不动剪刀之说,如裁缝初七之前都不做衣服,理发的初七之前也不拿推剪,同样作书的人初七之前也不动笔砚。到了初八,就可以开张了,“甲午八日”应是“甲正八日”,从癸丑年甲寅月正月初八,作者又拿起笔开始评批创作。“泪笔”,说明作者过年期间无一天不在流泪,从初八日起又含泪拿起笔。

“余二人”指的是作者和胤礽两人。

“壬午除夕”不是指壬午年,而是指壬午日交除夕,和书中的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是一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